椰風海韻,漁業風情。寬敞平坦的柏油路,如同桅桿的路燈,掛有船舵、救生圈、船漿的居民樓,統一招牌的臨街商鋪,齊排排的大漁船,滿筐的海魚占碼頭……
風光旖旎的漁業風情小鎮,映襯著一個繁榮昌盛的漁業港灣--潭門港,通往南海諸島最近的港口之一,西、南、中、東沙群島作漁場后勤給養基地和深遠海漁貨的集散地。
蔚藍波濤耀美景。繁榮的漁業背后,活躍著一個有著輝煌榮譽的集體———潭門海上民兵連。
連隊自1985年組建以來,先后20多次被總部、廣州軍區和海南省評為“民兵工作模范單位”、“民兵基層建設先進單位”、“邊海防工作先進單位”,被譽為“愛國主義的集體”、“開發建設南沙的先鋒”。
愛國愛海愛國防
“我們潭門人世代都在南海抓魚,這片海域就是我們的責任田,建設海洋強國,我們義不容辭……”?
這是該連一次出海前的小動員。用漁民自己的話說,這種簡樸卻又莊重的“出征儀式”,次次都令人熱血沸騰、激情澎湃。
“這本簿上記載著17條西沙捕魚線路,200多條南沙捕魚線路……”老民兵蘇承芬向記者打開了一本珍藏得紙張卷邊嚴重、顏色深黃的《更路簿》,里面密密麻麻地寫滿了潭門航行到三沙各島嶼的主要航線和島礁特征。
“海是田,船是家,我們出海都喜歡記錄航行軌跡,習慣用自己的方法記錄航行中的點點滴滴,盡管現在科技發達了,漁船有導航、定位系統,但這凝聚了我們世代潭門人的心血,是我們世代在海上捕魚作業的見證……”蘇老很激動。
一次,一名商人出高價想買他的《更路簿》,被他毫不猶豫地拒絕。“這是見證,也是歷史,豈能隨便賣!”聲音雖小,卻如洪鐘振聾發聵。
“更路簿”、“羅經”、“羅盤”……每件實物都是一個歷史、一個感人故事。記者在連隊的榮譽室看到了這些實物。
“這不僅僅是歷史,更是連隊經常性教育的生動教材。”連長張建堂告訴記者,每逢民兵補入、休漁期、訓練期等時機,連隊廣泛組織學習先輩傳統精神和捕魚歷史,使“藍色國土”意識融入民兵血脈。
“這圈礁石把大海圍成了一個小潭,里面有著非常豐富的漁業資源……”在連部的《南沙島礁沙盤圖》前,一場“走進南沙、贊揚南沙”主題教育活動正在進行。休漁期,連隊廣泛開展“愛祖國、愛海洋、愛國防”教育,以“走進南沙、贊揚南沙”為主題,開展耕海歷史展、南沙水產品展、南沙攝影、南沙繪畫、愛南沙演講比賽等活動,前來采訪的記者觀聞熱血沸騰。
黃循綿,民兵連第一任連長。連隊組建的頭年年底,就帶領了100多人分乘5艘漁船,遠赴南沙捕撈作業。出海凱旋后,黃循綿帶領民兵骨干不辭辛勞,組織兩支民兵宣傳小分隊走村串戶到群眾中進行動員,宣講南沙豐富的海洋資源和開發南沙的重大意義,發動漁民集資造船,并帶頭把家里正準備蓋房的8500元錢全部拿了出來。
在連隊的大力宣傳和民兵骨干的榜樣影響下,籌資600多萬元建造的第二批12艘漁船于1986年初出海,第三批23艘漁船于1987年初開往南沙……
據悉,人口不足3萬的潭門小鎮目前參與開發南沙的漁民人數達8500多人,漁船300多艘。
波峰浪尖展風采
“當時情況太危險了,海上有3米多高的大浪,如果再晚一點,船上20多個人可能就沒命了。”說起前年的那次遇險,漁民盧全校至今還心有余悸。
2011年7月26日,盧全校和漁民們在南沙中業群島附近作業,突然海上狂風大作,漁船船舵損壞不能移動,他報警求援。在附近作業的民兵柯維秀立即開著漁船前往救援。驚濤駭浪中,眼看離出事漁船只有幾百米,卻無法靠近。2個小時過去了,營救行動在與風浪搏斗中一次又一次失敗。
“好幾次巨浪差點掀翻了他們的漁船,我就勸趕緊自個兒避風去,但他們沒有被困難和危險嚇退!”盧全校說。臺風一陣猛過一陣,海浪一浪高過一浪,經過近4小時風浪搏擊,兩艘船終于綁在了一塊,柯維秀開足馬力拖著故障船前往渚碧礁避風。
關鍵時站得出來,危險時豁得出去。2011年8月,在南沙群島附近海域作業的蘇炳冠的漁船出現機械故障,失控漂流數十海里。當時又逢11號強臺風“南瑪都”北上,如不及時救助,后果不堪設想。收到求救信號,民兵王善雄果敢指揮王善利和周圍4艘漁船放棄生產,加大馬力趕赴事故海域,憑著過硬的救生技能,成功將失控漁船拖離了危險海域。
一次,漁民林永志在海上作業時不慎被魚刺穿左手動脈,血流不止,情況十分危急。危難時刻,民兵黃培龍收到求救信號,立即停止作業,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用所學的衛生救護知識幫助他止血后,協調船只高速往醫院送,把林永志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過硬的自救互救能力,源于平時連隊扎實的訓練。”瓊海市人武陳成偉部長介紹,連隊在扎實開展船舶駕駛、船舶自救與互救和海上救生的基礎上,以“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積極與部隊開展聯訓聯演,強化海上保障硬功和突發情況應急處置等訓練。
前不久,正在某海域作業的3條漁船突然接到上級號令,按規定時間全速到另一海域搶救一失事船只,3條漁船分別比規定時間提前了20至30分鐘,成功將該失事漁船搶救。遠在千里,聯得上、召得回、收得擾、救得上,過硬的快反能力受到軍地領導高度稱贊。
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連隊先后在南海組織漁民抗擊臺風、生產自救120多次,20余次執行海上緊急救援任務,搶救漁民600余人,挽回財產損失3000余萬元。
興漁惠民當先鋒
街道兩旁的商鋪,貝類工藝品琳瑯滿目,游客人頭攢動、絡繹不絕……
冰廠門前,高大的斜條狀鐵架,一塊塊白色的冰塊順著鐵架滑帶送至打碎機后自動傳送到停在港口邊的漁船倉。
碼頭,整筐整筐的帶魚、石斑等往車裝……
“從不相信到相信,從相信變成興奮。”船長何世軒說到潭門的發展掛滿了笑容。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國內外海產品價格不斷上升。民兵何世軒敏銳看到了商機,找到了兄弟何世彬、何世海一合計,增加漁船噸位,更新漁船設備,加工海產品徑直銷售,利潤飆升。
致富不忘鄉親。嘗到甜頭的三兄弟又合資成立了漁業公司,借錢給5位船主更新船上設備,組織8般漁船抱團與香港海上市場作生意,使180名漁民手頭寬裕起來。
“現在漁民每年出海兩三次,基本一戶人家一年能有7萬以上的收入,而且還能獲得國家的有關補助,生活質量明顯改善。以前住破舊瓦房,現在很多漁民家里都建起了小洋房。”何世軒笑得很燦爛。
生活富裕了,漁民打魚歸來沉迷上了打牌賭博、喝酒消遣。
“大金農民管弦樂隊”就是在連隊的積極推動下組建的。人武部政委吳及時介紹,組建初期,樂隊人員少,節目形式單調,連隊想方設法創造條件,如今,樂隊人員發展到了近100人,樂器從原來的二胡、嗩吶發展到有管弦樂、手提琴、鋼琴,演奏的曲藝除海南民間的《雨打芭蕉》、《鬧軍坡》外,還有自創的《漁鄉晨曲》、《潭門春潮》、《大海鋪路》等一批深受漁民喜歡的節目。
重大節日,連隊就把漁民召集起來聽演奏會。受文化熏陶,如今,唱戲聽戲的人越來越多,打牌賭博越來越少,一股學文化、品生活的良好風氣掀起。漁民出海打魚,還經常帶上收音機和書籍。平時,漁民還經常去“民兵之家”看書讀報。
漁民常年分散在南沙各海域作業,作業范圍大,出海周期長,沒有組織,許多漁民一到海上就感到沒了主心骨。
連隊與漁業合作社、漁民協會等民間團體將漁民組織起來,出海作業時采取“捆綁航行和生產”模式,幾艘漁船組成一個船隊,成立臨時黨小組,把漁民海上作業的個人行為聚集成為有組織、有規模的集體行動,遇到突發事情還能相互照應。
常年遠離家鄉到深海捕撈作業,風里來雨里去,總讓家人牽掛。連隊從細微處著手,每當漁民打魚回港時,總是提前把消息告訴家屬,組織她們到碼頭迎接、到船上團聚;到休漁季節,連隊組織治安巡邏分隊輪流看護漁船,讓出海的兄弟在家踏踏實實地過上一段安心日子;重大節日,連隊還積極開展慰問幫困活動,給有困難的民兵送去溫暖,凝聚人心士氣。
春夏秋科戀碧海,探海開發建勛功。日出潭門,一艘艘漁船滿載而歸……
?
?
相關鏈接:
習近平赴譚門看望海上民兵連 鼓勵打更多的魚?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