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9月4日消息(記者 任錦雯)每年一度的小學新生劃片入學又開始了。“大班額”、“就近入學難”、“優質教育資源分布不合理”等,又成了街頭巷尾熱議的焦點話題。
有些小學一個班的學生人數高達70多人,超過國家規定標準班額的1.5倍。有數據顯示,由于班額過大,產生了患近視的學生增多、上課時回答問題的機會少、老師作業批不過來等一系列問題。是什么原因催生了這些龐然“大班”?
家長———憂心忡忡 78個人一個班怎么上好學?
“你可以想象一個班級近80個人,課堂教學該怎樣開展么?”開學3天來,本報不斷接到讀者反映自己孩子的班級人數過多的問題。
家長韓先生的孩子就讀于海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本來帶著孩子走進小學的課堂是一件高興的事,但在韓先生的臉上卻看不到喜悅。“孩子一個班有70多個學生,連集中注意力都成問題,怎么可能上好學呢?”
海師附小共有6個班級,每個班級的人數都在70人以上,最多的78人,最少的也有76人。
事實上,海口市的大班額現象并非個案,和韓先生一樣有著相同擔憂的家長也不在少數。小學45人、初中50人是國家標準的班額,但現在海口城區幾乎所有的學校班級都超過50人。
盡管如此,不少家長仍然對“大班”教學的情況表示理解。
家長吳女士說:“現在海口城區的學位那么緊張,要增加學位就要增加老師和教室,這都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孩子能上學我就很滿足了,但還是期待老師和學校能本著負責的態度,盡量照顧到每一個孩子的成長。”
孩子———遠離家人 走進好學校并不等于好的教育
走進了城區學校的孩子,就真的得到了好的教育么?答案似乎并非如此。
調查發現,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能夠進入比較好的學校讀書,從其他市縣或者周邊鄉鎮遷入海口市區。有的為了孩子在學區內租房,有的則干脆在學區內買房,但實際上收獲的效果卻不甚理想。
海口市第二十五小的吳老師坦言,除了老師們的指導和學習氛圍的塑造以外,其實親人的關心才是幼年孩子最需要的入門教育。“有的家長把孩子獨自放在海口,由親戚朋友照顧生活,卻忽略了孩子內心的需求,這樣是很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吳老師說,“從我的經驗看,一些在家庭中得不到關心的孩子,很容易在心理上積累負擔,在學習中有抵觸情緒,甚至很容易在與老師和同學的相處中失控,所以家長們一定要注重家庭教育,不要認為教育就是把孩子扔給學校。”
老師———有苦難言 針對“大班額”制定特別教學方法
對于“超載班級”的老師來說,面對60人以上的教學也是一場不言而喻的挑戰。
采訪中發現,面對人數眾多的孩子,許多老師表示“壓力山大”。一位曾經在二十六小任教的老師說:“說實話一個超過70人的班級,作為老師雖然很想提高教學效率,但卻不得不花很多時間來維護秩序。有的時候想走下去跟同學們交流,腿也經常碰得青一塊紫一塊。”
老師的精力是有限的,有的老師一個人要帶兩個班級的課。在一個六七十人的班上,讓老師全面關注每一個學生,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特點,按照學生的個性特點來授課,這確實很難做到。
在城區學校里,老師的辦公桌幾乎都被作業本“占據”。采訪中,記者在一個老師的辦公室里看到,老師辦公桌上一摞摞作業本、練習冊堆成了山,中間只留有一小塊地方供老師批作業、寫教案之用。走進辦公室,如果老師不站起來,很難發現辦公桌后還有人。
學校———積極應對 針對“大班額”制定特別教學方法
對于如潮水涌來的學生,許多學校表示措手不及。面對一個個等待上學的孩子,放寬門檻,增加招生是無奈之舉。但如何在大班額的情況下保證教學質量,成了擺在每個校長面前的燙手山芋。
為了應對“大班額”的教學,有一些學校專門制定了獨特的教學方法。
從二十五小獲悉,今年二十五小一年級每個班的人數在50人左右,為了能夠保障教學質量,二十五小在每個一年級班級中都配備了一名有豐富教學經驗的骨干教師。“我們把最優秀的師資力量都配備給了小學一年級,因為一年級是關乎一個孩子學習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我們希望對每一個孩子都做到認真負責。”二十五小校長張瑩說。
在人數特別龐大的班級,一些班主任制定了座位輪換制度,通過定期更換前后排的座位來協調前后排同學的聽課效率。
教育局———事出有因 外來人口增多導致城區學位緊張
海口市所有中小學校今年秋季能提供的學位數為5.7萬個左右,其中公辦學校能提供的學位數約4.5萬個,但實際申請學位的人數大大超出了學位供給數,造成學位緊張的情況。
“學位緊張主要是因為外來人口增多,外市縣甚至外省的孩子大量涌入海口,海口農村的孩子也大量進入城區,給城區學校造成了很大壓力。”海口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稱,在今年網上登記、申請海口城區學位的2.6萬余人中,非海口戶籍人數有將近1萬人,大量外來人口的涌入,造成了海口市城區學校今年秋季學位特別緊張。
?
相關鏈接:
9月1日入學分水嶺 海口多家醫院現孕婦提前剖腹產?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