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堂漫畫
近日,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一些城市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熱衷于造“新城”,動輒規劃數十平方公里的新區、新城。不可否認,城鎮化進程使更多人享受到城市生活的便利。然而,由于缺乏合理規劃,不少“新城”成為“空城”。房地產泡沫蔓延的風險、土地資源浪費的陰影、過分依賴土地財政的隱憂,也漸漸浮現。
新城建設依賴土地財政
GDP催生“造城”熱情
新城建設往往耗資巨大,那么,巨額資金從哪里來呢?記者了解到,新城建設中,賣地建城成為一種常見的開發模式。賣地獲得土地出讓金;銀行貸款,抵押靠土地;融資、還債也靠土地――一切都來自土地。
以某縣為例,新城于2005年啟動建設,規劃面積14平方公里,除此之外,還有一個2.97平方公里的片區是通過圍填海建造的,計劃投入16億元。該項目2011年報批,2012年開工建設,至今都是政府在投資。該縣一位干部告訴記者,當地為新城籌措建設資金,主要通過由一家國資公司融資,建設基礎設施,然后出售土地遞次開發的方式。
為了建設新城,不少地方不惜承擔債務。專家分析說,地方利益和以GDP為導向的發展思路是“造城”的重要動機:借新城建設推動土地升值,地方政府獲得高額土地出讓金;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帶動投資,拉動GDP增長,也是漂亮的政績。
“你當市長,建了項目大家都看得到,花了多少錢或者欠了多少錢,一般沒人追究。”一位專家直言。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常務副所長、資深研究員王梅說,對地方官員來說,建新城的資金來自財政收入、銀行貸款等,不是自己的錢;而且現在出口低迷,消費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有大的增長,投資拉動GDP增長的作用比較關鍵,所以地方政府對投資的沖動就更大一些。至于決策方面,一些政府官員不懂投資,項目不經過科學論證就上馬,造就了不少“拍腦袋”的新城、新區。
透支經濟發展潛力
房地產泡沫蔓延
有地方干部告訴記者,“造城”資金嚴重依賴土地財政,但新城建成數年,工商業發展不起來,居民區入住率又低,資金無法回流,地方壓力極大。
“這很讓人擔憂”,王梅說,城市大小應取決于有沒有規模效應。現在很多地方建的新城,既沒有足夠的人口聚集效應,也沒有交通樞紐或者產業支撐,“在沒有合理動態需求的前提下,為了建設而建設,很多是面子工程,造成投資無效、資源浪費,透支了經濟發展的潛力,地方政府債務高企”。
房地產泡沫蔓延的隱憂也已浮現。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一些三、四線城市建設雖然投資巨大,但產業空心,市場需求不足,只能留下大量爛尾項目。“部分三線城市和四線城市、縣城再按這樣的模式發展房地產,恐怕在擴張到一定程度時會導致崩盤。”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說。
“新城建設其實有很成功的例子,比如上海的浦東”,王梅說,關鍵在于要科學論證。一些中西部城市,三、四線城市都是人口流出的地方,“這些地方再建一個新城,不是浪費嗎?”賣地建房的開發模式,加上規劃缺失、供過于求、配套不足,除了催生房地產泡沫,加重地方對土地財政的依賴,還消耗著有限的土地資源。
盲目“造城”脫離本意
新城建設應以人為本
記者注意到,不少地方在建造新城時,都有意無意地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為契機,將城鎮化簡單理解成圈地、蓋樓、“造城”。采訪中,多位專家指出,這種做法絕不是城鎮化的本意。
“城鎮化的問題核心是改革,而不是投資。”李鐵說,要在城鎮化的過程中注重從數量型增長向質量型增長的轉變,從粗放擴張型發展向資源集約型發展轉變,要強調以人為本的發展觀。
“與其造新城,不如把現有的城市變得更好”,王梅認為,很多地方應該考慮的是提高現有城市的質量和承載能力,增加其規模效應,而不是去攤大餅。
至于新城建設,同樣要回到以人為本的道路上來,與產業規劃相結合,綜合考慮現實需求和未來發展。
據《人民日報》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