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三千初中生早讀課齊誦奧巴馬演講稿
家長擔心影響孩子文化取向;學校回應稱,有助于學生理解學習的意義
昨天是新學期開學第三天,在學校的安排下,合肥壽春中學的3000多名初中學生,統一在早讀課上讀起了美國總統奧巴馬的一篇開學演講稿。這引起了一些家長的議論,“早讀課不讀課本,不背詩文,怎么讀起了美國總統的演講稿呢?”
三千學生早讀奧巴馬演講稿
在昨天上午7點的早讀課上,合肥壽春中學約100個班級的3000多名初中學生,都統一掏出了一份學校剛發的演講稿,作為早讀的“課本”。這份演講稿是美國總統奧巴馬于2009年9月8日在美國阿林頓中學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記者通過在網上搜索發現,這場題為《我們為什么要上學》的演講,在網絡上非常流行。演講稿中,奧巴馬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一些美國人的事跡,告訴孩子們,為什么要上學,是因為“教育給你們提供了發現自己才能的機會”。奧巴馬說,或許你能成為一個發明家、創造家,但假如不在自然科學課上做幾次實驗,你不會知道自己有這樣的天賦。
另外,奧巴馬還在演講中說,一些人可能沒有有利條件,但是“長相、出身、經濟條件、家庭氛圍,都不是疏忽學業和態度惡劣的借口”,每個人要對自己擔起責任。最后,奧巴馬說,并不是每件事,都能在頭一次嘗試時獲得成功,“最最成功的人們往往也經歷過最多的失敗,但人不能讓失敗左右自己,而是要從中吸取經驗。”
家長怕影響孩子文化取向
早讀課上的新鮮體驗引起了一些家長的議論。一位家長說,學校讓孩子們接觸更多的閱讀材料,這是好事,但是這份演講稿,渲染了很多美國精神,美國文化的味道很濃,“這會不會影響孩子的文化取向?”
另外一位家長也告訴記者,他仔細看了孩子帶回家的演講稿,“感覺不錯,用淺顯的語言和大量的事例,讓孩子明白學習的意義。”但他也說,是不是一定要用西方的東西來教導孩子們呢,“其實中國文化里也有很多這樣的經典,難道我們沒有信心用自己的東西教育孩子?”
這位家長有點擔心,“雖然現在是全球化的時代,但民族的文化也要傳承。如果讓他們接觸的都是外國的東西,他們對自己文化的興趣會不會越來越低?”
副校長稱教育有全球共性
記者昨天了解到,這份演講稿是經合肥壽春中學副校長孫葉青提議,校長呂道奎同意后發給學生的。大概一年前,孫葉青從網上看到了這段網絡視頻,擁有豐富教學經驗的他,立即被奧巴馬的演講吸引了。他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讓孩子們理解上學的意義,激發學習的熱情,老師們一直在嘗試各種辦法。
“奧巴馬的這個演講,我看到后很有感觸。他講的話很具體,很生動,從個人和家庭出發,并不空,也不大,我認為很有利于孩子們接受。”孫葉青說。
至于“拿來”美國文化,孫葉青認為,在求學這個層面,全世界都有共性,“教育改變命運、努力、堅持、不放棄,這些東西不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嗎?”
記者昨天也采訪了一些合肥壽春中學的學生。絕大多數學生都告訴記者,讀了奧巴馬的演講,非常有啟發,“以前上學就是老師上課,我們聽,然后做作業,完成任務。但這個演講讓我開始思考學習的意義,學習對于自己的作用。”
專家認為也可讀國學經典
對于壽春中學的創新,記者昨天也采訪了省內一些教育界人士。一直關注國學教育的安徽大學教授王天根說,奧巴馬的這個開學演講受到很多人的歡迎,自然有他的價值,對孩子的成長也是一個很好的提醒。“從這個角度看,給孩子們讀,未嘗不可。”不過,王天根也說,在開學的第三天,就讓學生們統一早讀,“或多或少有些引導。”他建議說,在讀美國總統的演講稿的同時,也可以給孩子們推薦一些國學經典,“比如《論語》、韓愈的《師說》,也有告訴孩子如何上學的作用。”
合肥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院長吳秋芬教授說,“優秀的東西都可以給孩子們讀,奧巴馬的演講也很勵志,給孩子讀無可厚非。”但是,吳秋芬也說,教育也有其民族性,從她個人的角度說,她更愿意倡導孩子多接觸一些中國的文化,“而且我們的文化里也確實有很多勵志的經典。”(周思玥、王宇晴、項磊)
:奧巴馬《我們為什么要上學》的演講內容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