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幫老人檢查沒發現有炸彈。
前晚11點多鐘,家住南京中山北路348號的吳老太報110稱,家里有燈的地方都被人放了炸彈。民警接警后到場發現,炸彈子虛烏有。原來,老太太因獨居孤單,報警只是想和民警說說話。揚子晚報記者 任國勇
一個“離譜”的老人
半夜打110,只求有人來陪聊解悶
當晚,民警趕到了報警人家中,此時夜已深,民警一進門發現老太太精神很正常,毫無驚恐面色。年近70歲的她一個人住,家里條件還不錯,收拾得很整潔。
民警發現現場沒有異常痕跡,不過老人家說,客廳以及房間的照明燈內有炸彈。盡管聽起來不可思議,民警還是對老太太家中的電器、燈管及其它角落逐一檢查一番,并沒有發現問題。
“老媽媽,一個人住啊,睡眠怎么樣啊?”民警就岔開話題和老人嘮嘮。“我天天憋得慌,好長時間不出門了,晚上睡不著覺。”老太太說,她的兒女都不在身邊,沒有人和她說話。
民警說,有空就和周圍老人一起玩玩、嘮嘮啊。老人回答,這么晚了,不好意思找人家。
民警問,是不是覺得心里悶,想找人說話才報警的啊?她點點頭說,報警只是想找個人說說話,解解悶。
民警說那怎么能報警說有炸彈呢,報假警是違法的啊?她說也知道這樣不好。
民警又問她子女多久沒來陪她,她說也記不得了。問她子女的電話,是不是要打個電話聯系一下?老人搖搖頭。
經過交流,民警認為老人可能是長期獨居,心理上有點問題,而類似事件此前也曾發生過。
大約聊了10分鐘,民警確認家里并無炸彈,臨走前提醒老人要關門窗,老人說:“感謝你們,你們走了之后就關”。出了門之后,民警又隔著門問她窗戶有沒有關,老人回答:“關了,謝謝。”(報料人:孟女士)
一個該正視的問題
居家養老服務暴露“時間盲區”
數月前,本報也曾報道過一位獨孤老人夜里睡不著,總拿一根竹竿敲敲打打發出聲音來打發無聊。類似“離譜”的社會新聞,背后卻是略帶沉重的養老話題。
一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南京市戶籍人口680萬,60歲及以上戶籍老人在120萬左右,人口老齡化率近20%。預計到2015年,南京60歲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將超過150萬人。
老齡人口的增加,讓養老服務越來越受關注。
事實上,近年來南京已經探索出一條特色養老服務體系,即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信息技術為輔助的四位一體養老服務體系。“南京模式”被國家民政部、全國老齡委作為先進經驗向全國推廣。
在具體的做法上,這位報假警的吳老太所在的鼓樓區,早年就已經成立的“心貼心”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現有400余名專職服務員,承擔著該區2000余名政府購買服務對象的居家服務工作,5000余名老人享受低償、有償居家服務。
另外從2005年開始,南京市老齡辦就聯合民政、財政等多個部門,在6個中心城區通過公共財政購買服務的形式,為80歲以上高齡特困獨居老人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其服務內容主要有兩類:一是照料服務,派服務人員幫助采購日常生活用品、做飯、洗衣、打掃衛生等;二是精神慰藉,與老人談心聊天、閱讀書報、幫忙聯系家人等等。
此外,南京還在800多個社區創辦了老年人日托站、居家養老服務站、老年配餐中心、銀發餐桌、老年康復中心等小型分散、就近就便、服務多樣的為老服務場所。主城區基本形成10分鐘-15分鐘社區服務圈,為老人提供“足不出社區、服務家庭化”的為老服務項目。目前,約有2萬人享受社區養老。
顯然,政府有關部門已經在不斷完善養老服務,尤其作為養老體系基礎的“居家養老服務”,但有一點不能忽視的是,目前為老人提供的服務絕大部分只限于白天。
對于那些獨居老人而言,越是夜深人靜的時候,越會感到孤獨。70歲左右的吳老太和那位夜里用竹竿敲打發聲的獨居老人,他們的“無聊行為”讓居家養老的服務“盲區”暴露無遺。
一位專家的建議
實現老有所養后 更要重視老有所依
盡管有110的“臨時補位”,但這種出自內心的孤寂更多是需要精神層面的慰藉。而恰恰這個層面的服務最容易受到人力資源的限制—此前政府購買的養老服務也多局限于80歲以上的高齡特困獨居老人。問題擺在那里,如何解決?
南京心理危機干預中心主任張純認為,類似現象是常見的。獨居老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感覺漸漸退出“歷史舞臺”,自身價值觀也變得越低。而城里的許多老年人的子女另住其他地方,長期孤獨生活,老人心理上會出現問題。
張純認為,老年人退休后,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基本達到了老有所養,然而老有所“依”做得還不足,他認為“依”是體現在對子女的精神寄托。“農村的老人要比城里的老人幸福感強,因為子女和老人居住在一起,有兒孫繞膝的滿足感。”
他認為減少老人“騷擾”110民警的辦法,一方面子女要多關心老人,這是最重要的;其次社區可以搞好夕陽紅工程,比如開設老年人心理健康熱線。張純說,他曾和一些社區合作,以“懷舊過去”的方式和老人溝通,對提高老人的內心滿足感起到一定效果。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