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風聲很緊,但揭蓋井抽油還沒停,沒人管,以后能不能干還不知道。”9月初,戴著金項鏈,大腹便便的定邊縣揭蓋井油老板陳國富(化名)壓低聲音說。
定邊是中石油長慶油田多個采油廠所在地。長慶油田一位內部人士稱,一般一口生產井出油量達到90%就不抽了,這樣的井被當作廢棄井封起來,如果重新揭開再開采的話,就叫揭蓋井。
盡管中石油長慶油田前后兩任總經理王道富、冉興權相繼落馬,但陜北這個石油大縣的揭蓋井并未因此停產,偷油也未受影響,黑油仍在源源不斷地輸送到與定邊縣相鄰的鹽池某一大型煉油廠。
9月初本報記者在當地調查采訪了解到,陜北偷油瘋狂、揭蓋井盛行等現象,在中石油長慶油田表現得特別典型,偷油者只需花兩三千元便可以買通長慶油田看井工人;搞定一口揭蓋井需花五六十萬元打點好長慶油田分廠、作業區、保安大隊以及地方公檢法系統負責人,便可以光明正大地開采黑油。
本報記者從多個獨立信源了解到,長慶油田采油三廠的某位主要領導最近接受了紀檢部門的約談,三廠財務科一副科長也已被帶走接受調查,但長慶油田官方暫未證實上述消息。
多位石油圈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分析稱,王道富、冉興權出事極有可能出在合作區塊的合作開發上,偷油、揭蓋井牽扯不到他們那個層面,但上述兩現象涉及的腐敗利益鏈,則能反映出中石油長慶油田系統腐敗的冰山一角。
位于陜、甘、寧、蒙四省區交界處的定邊縣是陜北油田腹地,長慶油田采油三廠、五廠、六廠、八廠及采油三處都云集于此,此外陜西省屬國企延長石油也在定邊有采油廠。在這個石油對財政貢獻率超過70%的縣城,只要有關系的人就能從石油中分得一杯羹,讓人不可思議的是當地政府竟然為違規的揭蓋井原油開出調運票據,黑油披著“合法外衣”就能安全地輸送到民營煉油廠。
非法揭蓋井亂象
泥巴壘起的院子,兩座土煉爐正對著馬路,爐旁兩個儲油罐銹跡斑斑,生滿鐵銹的舊磕頭機在不停地上下擺動,院內小屋住著看井的老漢,空氣中不時彌散著一股石油的氣息,這是榆林市定邊縣紅柳溝鎮旁的一處揭蓋井,在定邊縣像這樣的揭蓋井有300多口。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長慶油田標準化的生產井,生產設備新,一般是鐵柵欄或者磚砌的圍墻,有中石油的標志和井號,抽出的油直接通過管道輸送,不通過儲油罐。
一位業內知情人士對本報稱,除了出水量太高被廢棄的井,還有一種情況是鉆井后測井公司發現該井含油量不高,開發價值不大匯報給長慶油田地質師,這樣的油井也會被封起來。
上世紀90年代,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與陜西省政府簽訂了石油開采協議(“4?13協議”)。該協議規定,從中石油長慶油田分割出1080平方公里的礦區給地方,并允許延安和榆林各縣參與開發。
彼時民間資本紛紛涌入,很多私人都參與到油井開采,但后來形勢突變,2003年國家要求收回民營企業采礦權。三權(經營權、管理權和收益權)回收后,一些個人和民企從地方政府承包的油井全部歸屬延長石油;然而從長慶油田直接承包的油井并未收回。此后,部分個人或者民企將目光轉移到非法的揭蓋井上。
定邊縣政府官方網站資料顯示,2011年在該縣境內開采石油的有長慶、華北局、延長石油定邊采油廠等6家企業,油井數量大約7000余口,長慶揭蓋井122口,主要分布在紅柳溝等十二個鄉鎮。
兩年后,長慶油田在定邊縣的揭蓋井數量突增至300多口, 9月6日,定邊縣財政局副局長王紅英披露了這個數據。
然而民間掌握的數據還更多。定邊縣一位揭蓋井油老板對本報稱,定邊縣揭蓋井的數量保守估計在800口以上。
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稱,揭蓋井都是憑關系的私下交易,跟長慶油田分廠和作業區塊的主要負責人談妥就可以搞,揭蓋井的灰色利益都轉移到個人身上去了。
他還稱,“現在私人手頭上的揭蓋井都是長慶油田的,延長石油沒有這種模式;長慶油田有這樣的先例,只是不能放在桌面上說罷了。”
當然,揭蓋井也并不是穩賺不賠的生意。上述人士稱,搞揭蓋井的石油就像玩股票一樣,需要內幕消息。如果沒掌握揭蓋井內部資料而選到干井的話,也可能會虧得傾家蕩產,“從長慶油田或測井公司搞到測井圖的話,就能選到日產量較高的揭蓋井”。
當地官方也屢有行動。6月13日,陜西公安廳廳長杜航偉就在聯席會議上提出要求:要加大“揭蓋井”問題解決力度,提請當地政府組織相關企業限期收回,確保“揭蓋井”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對發現非法收售原油的處理廠要堅決依法查處,堅決堵截原油外流渠道。
然而一位知情人士對本報稱,上次“清安行動”時,當地公安會通知揭蓋井老板讓他們暫時停產,行動后也關停一些揭蓋井,但關停的都是干井,本來就快抽不出油了。
長慶油田新聞辦的一位負責人稱,長慶油田在揭蓋井現象上沒有合作模式,一直在打擊非法開采,但打擊揭蓋井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如果他們不盡力,我們企業也沒辦法”。
私采原油利益鏈
在定邊這個石油大縣,搞定一口揭蓋井不僅需要打點好長慶石油的關系,腐敗的利益鏈條還延伸到當地的政府系統。
上述揭蓋井油老板稱,一般搞一口揭蓋井的行情是第一年給長慶油田分廠相關領導30萬,作業區塊經理10萬,長慶油田保安大隊相關領導幾萬塊,還有當地的公安局和原油稽查大隊領導,打點關系的錢總共大概50多萬。“光搞定長慶油田關系肯定不行,公安系統不打通,黑油就運不出定邊。”
更讓人驚訝的是,定邊縣政府竟為揭蓋井的原油提供調運票據。
本報記者從財政局的一份會議紀要了解到,從6月份起,定邊全縣揭蓋井原油調運仍使用原調運票據,由財政部門加蓋鑒章。從7月份起,正式啟用新版調運票據和印章。
王紅英說,以前的揭蓋井原油調運票據有假,掌握不了私人原油外運的量,以及揭蓋井向地方財政繳納的稅費額,故經定邊縣政府同意印制新的原油調運票,6月份印制了5萬份,“運出一車我們控制一車,一年下來給我們交多少稅就清楚了,路上有公安、工商等上路查”。王介紹,2012年一年的揭蓋井調運量為2.3萬噸,繳納財政稅費1911萬元。
定邊縣工貿局局長王文邦則稱,按照政策來講,揭蓋井是不允許存在的,對環境污染大,但因為利益因素,揭蓋井在定邊縣存在很長一段時間,管理比較混亂,“長慶油田不管,我們實際上是代替長慶油田在管理這一塊,揭蓋井(邊緣殘次井)的原油都運到了與定邊縣相鄰的寧夏鹽池寧魯石化”。
除了揭蓋井外,定邊縣偷油現象也是公開的秘密,偷油背后也存在一條灰色利益鏈條。
一位知情人士對本報稱,在油田作業區附近不少百姓,小偷油者用蛇皮袋偷油,一袋五六十公斤;大偷油者用改裝車偷。他們一般選擇假日晚上,買通看井工人,一般是放一兩噸油,給看井兩三千元。偷完后小偷油者賣給小收油商販,大偷油者直接賣給黑收油點,油多的話,小收油販還直接運到鹽池的寧魯石化去賣,“自己運的話,需要找定邊縣城某派出所所長的拉油車,拉一車10噸的運費五六千,他養了三四十輛拉油車。”
定邊縣某鄉鎮的一位小收油商販告訴本報,該鄉70%的年青人都做收油生意,他做這行需要打點鎮派出所所長、長慶石油保安隊領導、縣檢察院領導,一年下來打點的錢就要50萬,刨去這些他一年下來也能凈賺50萬。他說,大一點的收油點,一年能賺幾百萬甚至上千萬。
央地利益暗戰
中石油長慶油田在石油資源開發的過程中,與省屬國企、地方政府存在著錯綜復雜的利益暗戰。
定邊縣工貿局局長王文邦說,央企長慶油田和延長石油在交叉區塊的爭議經常弄得焦頭爛額,“他們發生沖突,地方政府就從中協調。咱們地方政府就搞一點‘地皮錢’,采礦權是人家的,土地審批權在省國土資源廳。”
他還介紹,“現在私企開采的都是長慶油田的油井,2003年‘三權回收’時帶民字號的都收回了,帶國字號的,你就不能動人家的井。中央企業的一年的原油產量不給縣政府報,給省市統計局報,我們只掌握大概數字。”
王文邦說,省屬國企延長石油對定邊財政的貢獻占到財政總收入的70%左右。2012年,延長石油在定邊采油203萬噸,長慶油田采油578萬噸。
定邊縣2012年財政總收入完成24.98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6億元。照此換算,延長石油為財政貢獻超17億。長慶油田去年對定邊財政的貢獻才1億,對定邊財政的貢獻率僅為4%左右。
2010年4月,定邊縣收到中石油天然氣股份公司管理建設項目經理部相關函件,內容為建設從定邊縣長慶油田公司油房莊生產運行儲備庫到呼和浩特石化的原油運輸管線,將定邊縣原油通過管道運輸到呼和浩特市煉化。
得知情況后,定邊縣委、縣政府認為定邊本身已具備建設煉油廠的條件,且優勢明顯,不需要將所產原油外運。認為在該縣建設1000萬噸的煉油廠,既可節約管道建設成本,又可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堅決不同意該工程線路的走向。
一些政協委員也多次提建議。不過,在2012年7月31日,長慶油田至呼和浩特石化原油管道陜西段打火開焊,標志著定邊阻止長呼原油管道工程的計劃最終以失敗告終。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