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附屬實險學校學生早讀時間誦讀《中華文化基礎教材》。
“臺灣教材”臺版與內地修訂版差別
日前,30所中學的高中生用上了中國臺灣地區(qū)國學教材的消息引發(fā)了人們的興趣。內地首次引進的這套臺灣國學教材到底是什么內容?在北京的課堂融入中是否能夠接地氣?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臺灣國學教材進京并非坦途,由于教材容量太大,缺乏國學師資等原因,目前北京只有一家民辦高中在嘗試教學。
更有趣的是,為了適應內地的教育環(huán)境,教材甚至做了大幅度的修改,多位感動中國人物也被編入臺灣國學教材。
焦點
難題一
臺灣國學教材量太大 北京學校課時不夠
根據報道,目前內地已經有包括北京四中在內的30所中學使用臺灣國學教材。然而記者了解到,目前使用教材的只有武漢四中、太原外國語第二學校、華中科技大學附屬中學、鄭州五中等學校,而北京四中并沒有使用該教材。在北京,使用臺灣國學教材的,是一所民辦高中—北大附屬實驗學校。
為什么臺灣國學教材的推廣沒有像預期的那樣一帆風順?記者發(fā)現,臺灣教材和內地教育環(huán)境的差異,是主要原因。
《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在臺灣家喻戶曉。從1956年開始,臺灣地區(qū)高中課程中一直安排有“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科目,屬于必修科目。臺灣地區(qū)現有48%所學校、5.3萬高中生在使用該教材。該教材選用四書中的經典章節(jié),涉及做人、處世、內政、世界觀、群體觀等方方面面的內容,“雖非四書全選,但涉及內容非常全面,內容量比以往國學教材增加了五到十倍”。
但與臺灣的教育背景不同,目前內地對于國學課的教學并無加入應試考試范圍,只是作為對必修課程的補充,許多學校將其作為選修課,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和思想品德,并不涉及升學考試。記者發(fā)現,內地雖然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就開始注重國學的教育,但現今對于國學的學習并沒有統(tǒng)一的課標,尚未形成體系,只停留在經典誦讀層面。各學校的開展實踐情況也相差很大,尤其是高中階段,由于升學壓力的負擔,更讓很多學校對此望而卻步。
曾經關注過臺灣國學教材推介的北京101中學最終放棄了該教材。“這套教材不是不好,但卻不好用,因為內容太豐富,太成體系了,反而不適合我們學校的教學大綱。”101中學相關負責人高老師表示。“國學課作為選修課,在全日制教學中,本來就是見縫插針,課時非常受限。這本臺灣國學教材內容量太大,沒有那么多課時來消化這些內容。”
難題二 《大學》《中庸》內容深 內地國學師資難找
除了課時與引進版教材內容量的矛盾問題,另一個推廣尷尬是師資隊伍問題。
此次引進版教材內容與臺灣原版教材的內容、體例大體一致,上冊為"論語選讀",下冊為"孟子選讀"與"學庸選讀",共計選入《論語》168章、《孟子》50章、《大學》4章、《中庸》4章,其中《中庸》《大學》等內容在內地的課本中幾乎不被涉及,很多老師都認為艱深。
國內一位畢業(yè)于中文師范類學校的語文教師表示,在過去的學習過程中她從未接觸過四書中的《大學》和《中庸》。北大附屬實驗學校的國學課教師辛老師畢業(yè)于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表示其在學生階段的一些課程中雖接觸過部分國學內容,但也并未系統(tǒng)學習過,出于個人興趣自學了四書,"國內專門開設國學的大學很少,所以許多語文教師并沒有系統(tǒng)學習過國學,我們在使用臺灣新版教材前也要先自我進修"。
在推廣過程中,作為臺灣國學教材引進方的中華書局負責人也深有體會,"課時問題還可以擠出來,但師資隊伍的缺口很大,這是推廣中面臨的最大問題。許多學校的國學老師是從語文老師隊伍中挑出來的,只有小部分學校才有自己獨立的國學老師。"
進展
出版方為接地氣改教材 課本內出現感動中國人物
記者發(fā)現,為了能夠接上內地教育環(huán)境的地氣,出版方在課本的用詞細節(jié)上做了大量修改,除了把教材名字由臺灣慣用"基本教材"改成內地慣用"基礎教材",還對原教材中臺灣的固定用詞進行修改,將臺灣地區(qū)喜歡用的文言說法,改為適合內地高中生的書面習慣用語。
引進版教材改動最大的部分,是將每個單元的臺灣版"今人今事"課外閱讀全部替換成為內地學生熟知的"名人事跡",如在孔子為人的章節(jié)中,臺灣原教材使用的今人事例為臺灣證嚴法師,內地引進版引用的今人事例是扎根"懸崖小學"18年的支教夫妻李桂林、陸建芬;在論古今人物與孔門弟子章節(jié)中,臺灣原版教材用的典例是"教育哲人——辛志平",引進版教材用的是2012年感動中國人物支教勞模白方禮;在論人性本善的章節(jié),將原教材中引用的"從流氓、囚犯到詩人、教授(林建隆)",今人今事替換成"叛逆中的皈依——小布什"。
今年5月18、19日,在北京召開的兩岸高中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交流研討會上,中華書局對外宣布了引進并修訂臺灣地區(qū)高中國學教材《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引進后名為《中華文化基礎教材》)的消息。這本教材內容以儒家經典《四書》為主,最早將于6月底出版,并首先在北京四中、廣州華師大附中、上海復旦附中等知名中學高中階段試用,之后再推廣到其他教育機構。
今年新學期,大陸近30所中學開始試用中華書局引進的臺灣高中必選課教材《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這是臺灣國學教材首次進入大陸課堂。日前,記者走訪北一女,師生們分享了使用這一教材的教學心得。
引進臺灣教材是一種良好的嘗試,至少說明有人認識到我們現有教材的不足。我們閱讀傳統(tǒng)文化,重點應該是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來龍去脈,了解我們的前世今生,應該帶著吸收,同時帶著反思、帶著批判的閱讀,而不是一味強調"學習"。只有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放在世界文化的參照系中進行解讀,才能讀出真諦。但我們的教師都具備這種開放性閱讀和解讀的意愿和功力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