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花種草很常見,但“種”鼻子你見過嗎,而且還是在人的額頭上“種”?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的醫生就花了近9個月時間,為在車禍中毀了鼻子的泉州小伙小連(化名)種“活”了一個鼻子。
這個額頭上“種”出的鼻子,鼻孔、鼻柱、鼻粘膜一應俱全,還有完好的血供。
據協和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郭志輝主任醫師介紹,這個漫長、復雜的鼻子整形手術叫“鼻預構術”,小連做的這種手術在全國鼻整形中尚無先例。
車禍奪走了帥小伙的鼻子鼻中隔軟骨因感染被溶解
22歲的泉州小伙小連,濃眉大眼,長相還挺帥氣。但去年8月,他和父親發生了一場車禍。
車禍中,小連的鼻子受了嚴重外傷,左側鼻翼沒了,鼻柱也被毀了一部分。經過及時治療,小連的身體并沒有什么大礙,但由于家庭經濟等原因,他并沒有立即進行鼻整形手術。
不過,后來的感染加重了鼻子的缺損程度,小連的鼻中隔軟骨慢慢被溶解了,導致嚴重鼻中隔缺損。
車禍和感染導致小連的鼻子明顯畸形,不僅外觀受到影響,由于狹窄、殘存鼻柱右移等多種問題引起的通氣過敏、氣喘等毛病也隨之而來。
車禍后,為了掩飾鼻子的缺陷,小連就戴起了口罩,整個人也變得自卑和消沉起來。
今年年初,考慮再三,小連在跑了多家醫院后,最終找上協和醫院整形外科詢問治療方法。
醫生在患者額頭上“種”鼻子取肋骨軟骨再造鼻柱
經過仔細檢查,全國鼻整形亞專科常委、協和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郭志輝主任醫師發現,小連的鼻子缺損,無法采用傳統的鼻再造術進行修補。
同時,郭主任的治療團隊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都沒有找到適合小連這種情況的鼻子再造術法。由于沒有先例可以參考,在50多年整形經驗的積淀下,郭主任的團隊想做一個大膽的挑戰。
經過慎重評估后,郭主任給小連制定了鼻整形手術,打算在小連的額部“種植”一個預構鼻,等達到“移植”手術指征后再進行預構鼻的轉移修補。該手術分七期進行,歷時一年左右。
小連同意全力配合治療,郭主任便開始了漫長的“種”鼻之旅。
第一期手術擴張額部皮膚,把皮膚擴張器植入額部的皮膚內,并定期注水使其逐漸膨脹,以促進額部皮膚擴張,為鼻部再造提供皮膚。
鼻部新皮膚長好就耗了3個多月。傳統手術一般是在第一期手術后,就將額部新增長的皮膚以皮瓣的形式轉移覆蓋到鼻部,進行鼻部再造術。如果小連采用這種傳統術法,由于鼻中隔嚴重受損,以后鼻子極易塌陷變形。
于是,第二步郭主任進行了軟骨支架預構,取小連的肋骨軟骨,進行了鼻柱(包括鼻中隔、鼻小柱)再造,當天耗時4個多小時,終于完成這個鼻支架預構手術。
如何養活這個軟骨,讓鼻中隔擁有完好的血供,這是決定手術成敗的難點。而給鼻中隔提供血液循環的粘膜僅為薄薄的1毫米。可以想象手術之精細。
大約又過了3個月,人工制造的粘膜終于發揮作用“養活”了鼻中隔。接下來,就是兩側鼻孔的成形手術,先進行右側鼻孔成形,然后是左側鼻孔成形。
每一個環節步步緊扣,任何一個環節的失敗,都將影響最后的效果,因此必須嚴密觀察血供情況,其中大量應用了皮瓣、包膜瓣等技術。
在經歷了近9個月時間后,小連額頭上的鼻子終于“種植”成功了。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