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靠口頭傳授,處方從不外傳……黎族醫藥面臨消失殆盡的危險,可殊不知,三九胃泰等名藥處方就來自黎藥,在吁求天然藥物的今天——3000歲黎藥渴望新生
核心提示
“三九胃泰”,你也許聽說過,但你很可能不知道它的處方就來自黎藥。
黎族是海南世居民族,黎族民間草藥是中華醫藥寶庫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黎藥對肝炎、毒蛇咬傷、跌打損傷等方面的治療,至今還在我省中南部黎寨發揮著重要作用。
今天是世界傳統醫藥日,旨在提醒人們重視化學藥品毒副作用不斷出現,呼吁人們回歸自然,用天然藥物和綠色植物來治療疾病和保健。
近日,《海南黎族民間驗方250例》項目通過了專家組驗收,這是首次較為完整地對我省黎族民間驗方進行收集整理。
然而,我們挖掘、搶救和利用黎藥的現狀并不樂觀。許多黎族驗方至今仍分散在民間。傳承鏈脆弱的黎族醫藥面臨著還未被現代文明接納,就將消失殆盡的危險。與此同時,質疑聲音同樣存在——現代醫學發達的今天,傳統黎族醫藥是否還存在保護的必要?
面對重重困難,黎族醫藥能否闖出一條生路?
現狀堪憂
3000年用藥經驗只極少人掌握
“再不收集就晚了!”省食藥監局藥品注冊管理處有關負責人說,因黎族有語言而無文字,無法記載有關醫療活動和用藥知識,只能靠口頭傳授,沒有文字記載。黎族醫藥傳承現狀堪憂。
“由于黎族醫藥是黎族同胞歷經3000年積累下來的用藥經驗,長期以來被黎族同胞視為珍寶。特別是祖傳的經驗處方,只有極少數人掌握,從來不讓外人知曉,具有很強的保密性。”該負責人憂心忡忡地說。
“2011年我們在三亞南島農場66歲黎族醫生林其杰家收集驗方。林其杰擅長接骨,會漢語。溝通交流后,他提供了一個清熱解毒方、一個治療風濕疾病的藥酒。”中線收集組隊長唐菲說,清熱解毒方共有七味藥,包括旱蓮草、白花蛇舌草、半邊蓮、田檳榔、葉下珠、石榴葉等。林醫生帶領采集了前六味藥的樣品,但第七味藥拒絕提供樣品。治療風濕疾病的藥酒,林醫生所提供的處方中有銀環蛇、眼鏡蛇、菜蛇、過山峰蛇、雞腸草等,同樣的是,他不愿提供雞腸草樣品。
“黎族的經驗處方從來不外傳,除非你出足夠高的價錢把它買下來。”林其杰說。
“還有一個黎醫更干脆,當我們找他問驗方時,他說‘你給我30萬元,我就把驗方完完整整地交給你’。”省食藥監局藥品注冊管理處負責人說:“這其實也能理解,因為驗方就是黎醫賴以生存的法寶。”
2011年起,省食藥監局主持實施了《海南黎族民間驗方250例》項目,并委托省藥物研究所負責收集250例黎族民間驗方,省藥品審核認證管理中心負責對驗方進行真實性審核。
功效獨特
從三九胃泰說說黎族醫藥體系
“非常有名的三九胃泰、楓蓼腸胃康,其處方就來自黎藥。”中國熱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副所長戴好富博士說,黎族醫藥中很多驗方被證實療效獨特,也有很多治療疑難雜癥的好藥。
黎族幾乎全民皆醫
“宋代蘇東坡流放到海南時,親手教黎族同胞使用草藥治病,反映了較早記載使用黎族藥物的實踐。”戴好富博士說。
清光緒《崖州志》記載的草藥證實,黎族民間對草藥形態、性能、性味、功效、采集、加工及分類都有了全面的認識。
黎族幾乎全民皆醫,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懂得識別和利用草藥的一些知識,但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疾病,就要求助于黎醫。不過,他們的稱謂不是醫生,而是藥王。德高望重的女性黎醫被尊稱為“妣(bi)雅(ya)”(黎語),男性黎醫被尊稱為“帊(pa)雅(ya)”(黎語),即藥王的意思。
省藥物研究所科室主任唐菲說,黎族村寨中從診病、采藥、用藥至護理都是藥王一個人。藥王的繼承人是從幼童時就開始潛移默化、身體力行進行培養的。剛開始,培養對象不是一個而是一群,族群內的兒童不分男女,凡是想當藥王的一起學習,可以自由退出。
這一時期,藥王把自己所有的知識用口傳身教的形式,一一傳授給他們,待成年后由藥王進行選拔考核。識別草藥的考核最重要,形式是跟隨藥王進入叢林:上山時藥王指著各種草藥進行提問,對答錯的進行糾正、指教。下山時則另選一條路,只提問不解答。下山后,對于回答問題最多、最準確的人,就作為新一代藥王進行重點培養。往往女性比男性更心細、溫和、有耐心,所以黎族藥王以女性較多。
出生在五指山市暢好鄉草辦村黎族藥王世家的楊麗娜,自幼跟隨祖母辨認黎族草藥,學習黎族醫術。1996年祖母去世后,她與大姐楊顏瑛繼承了祖母的衣缽成為新一代的“妣雅”。出于對黎醫失傳的擔憂,2000年她辭職回鄉發展黎藥事業。回到五指山后,楊麗娜頻頻前往保亭、樂東、東方和三亞等地,徒步穿行于黎族村寨,累計收集到300多種黎藥驗方。
黎藥可治多種常見病
黎族傳統藥物有800余種,白沙黎族自治縣境內就有300種左右。
時空穿越3000載,黎族醫藥究竟功效幾何?
“黎藥對治療許多常見病、多發病效果突出,特別是在治療毒蛇咬傷、跌打損傷(內傷外傷)、接骨、風濕、瘧疾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一些疑難雜癥領域也有較好臨床效果,在黎族村寨發揮著重要作用。”楊麗娜說。
去年10月,本報記者到陵水黎族自治縣英州鎮軍田村一戶農家采訪,院子里,一位腿上敷著藥的年輕人坐在凳子上,他叫黃阿雄,因車禍導致右足脛內粉碎性骨折。91歲老黎醫藍生仁正在幫他治療。
“我剛來時,腿又腫又痛。藍醫生用草藥治療,一周后,淤血散了,消腫了。”黃阿雄更佩服的是藍生仁接骨對位的本領,“他捏捏受傷的部位,一推一扭,不用動手術,原來錯位的骨頭竟瞬間復原了!”
三大困境
缺人缺錢缺原料有效開發待時日
由于黎族醫藥尚未列入“中國民族藥”范疇,挖掘搶救黎族醫藥的價值并未得到廣泛認可和足夠的重視。與苗藥、藏藥、蒙藥、維藥、彝藥、傣藥這六大民族醫藥相比,黎藥的前景多舛。
天然林破壞黎藥難覓
十幾年來,楊麗娜一直致力于保護和傳承黎族醫藥。但她仍需面對這樣一個現實。“黎族醫藥已陷入瀕臨失傳的困境。”她顯得十分無奈。
回鄉發展黎藥事業12年,楊麗娜詫異地發現,有四五十種黎族草藥已經很難找得到或者滅絕了。“原來在家門口就可以采到草藥,后來只能跑到深山老林里找,現在許多深山老林也被破壞,黎族草藥的生存境況堪憂。”她痛心說道。
在五指山市暢好鄉什哈管區太吳村,生長著一種名曰“冬天里的蠟燭花”的草藥,其在治療心臟病方面頗有療效。2009年冬天,楊麗娜還曾去那里采摘。“每年11月開花時才能采摘。可是,我去年再去采摘,就再也找不到這種草藥了。”她說,“原來的天然林全部被砍掉了,全部改種桉樹,單一化的樹種對黎族草藥的生存來說,是毀滅性的打擊。”
除卻原料來源日漸稀缺,缺乏資金投入、找不到繼承人也是黎族醫藥面臨的兩大困境。
沒人沒資金研發滯后
缺乏人才和資金支持,黎藥的科研成果自然相對較少。雖然一些藥企也看好黎藥發展前景,但還是持觀望態度,不愿加大科研力度。
缺乏經營和品牌意識,追逐短期利潤,這在海南藥企中不同程度存在,特別是在黎藥研發方面更是如此。“海南部分藥企也在制造具有同樣功效的藥,但由于缺乏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這些黎藥很快被別人發揚光大。有一種黎藥,本地藥企海藥股份也在生產,但產值卻被江西一家藥企超過。”戴好富說。
“比如,海南是我國特有樹種粗榧的主產區,該樹種所含的三尖杉酯堿是治療白血病的絕佳成分。”戴好富說,但由于該樹種生長緩慢,加上科研投入力度不大等原因,導致產業化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
“評價黎藥的療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需要巨大投入,更需要有人堅守。”戴好富說。
質疑聲聲
現代西醫發達 黎藥有無保護必要
在現代醫學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傳統黎族醫藥面臨的窘境尤甚明顯,質疑聲音四起:包括黎族醫藥在內的傳統醫藥是否還有保護的必要?
“現代西醫技術這么發達,假如我生病的話,我一般選擇去看西醫。”萬特制藥(海南)有限公司員工汪海嫦坦言,黎族醫藥是否應該搶救和保護,對她而言并不重要。
省藥檢所一負責人說,黎族醫藥有保護的必要,但從技術安全的角度講,還有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
對于上述觀點,許多長期致力于黎族醫藥挖掘保護的業界人士并不茍同。
純天然黎藥越來越受青睞
海南黎藥協會副會長鐘捷東從醫近20年,曾當過多年軍醫。“黎藥是黎族人民世代相傳的傳統醫藥,是我國醫藥寶庫中的瑰寶,作為一種文化符號保留下來很有必要,而且黎族醫藥的價值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士接受和認可。”他說。
“全世界約50%的新藥、60%的抗癌藥直接或間接來自天然藥物。海南地處熱帶地區,熱帶植物資源豐富,是我國熱帶藥用資源最集中、最多產的地區之一,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將目光投向海南。”戴好富說,黎族醫藥由于純天然、藥材來源無污染、使用安全、毒副作用小等特點,將會受到更多人的青睞。
民族醫藥不可或缺
專家指出,民族醫藥的特點可歸納為“簡、便、驗、廉”四個字,即方法簡易、應用方便、行之有效、價格低廉。我國幅員廣闊,人口眾多,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現代醫藥在某些偏僻的少數民族聚集區覆蓋率相對較低,民族醫藥具有廣闊的生存發展空間。從療效和費用兩個方面來看,民族醫藥都是不可或缺的衛生資源。
困難重重
黎藥傳承保護如何闖出新路
面對重重困難,挖掘、搶救和保護黎族醫藥的出路在哪里?事實上,從官方到民間,不少有識之士已開始行動。業內人士認為,傳承、挖掘和保護好黎族醫藥,還需多方合力。
研發黎藥創新藥物
《海南省“十二五”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規劃》明確,實施科技部“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海南)基地”建設項目,加強南藥(黎藥)創新藥物的研發、傳統優勢中成藥品種的二次開發和以本地特色資源為原料的保健食品、化妝品及特色健康產品研發等。
有專家建議,爭取把黎族醫藥列入國家民族藥的特殊審批通道。
系統研究黎醫黎藥理論
一些黎族同胞也積極開展自救行動。2001年起,五指山黎族民間醫藥研究協會會長楊麗娜自籌百萬元挖掘整理黎藥民間驗方。目前協會共搶救、收集民間驗方300多個。
首先要整理黎族醫藥理論,因為沒有醫藥理論的指導,就無法開展研發工作。此外,由于目前黎族醫藥尚無系統的醫藥理論,無法對處方進行方解。
“比如蒙西藥,國家專門制定了蒙藥材標準、蒙成藥標準,部分蒙藥也被編入《中國藥典》中,從而保證了用藥的質量和療效,也組織力量撰寫出了蒙醫藥專業用統編教材,使高等蒙醫藥教學步入了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的軌道。”省食藥監局藥品注冊管理處負責人說,由于黎藥缺乏系統的理論等原因,造成黎族醫藥的傳承和保護成效不佳。
民族醫藥產業潛力大
據了解,民族醫藥是一個大產業,比如貴州省苗藥年產值1990代初為零,之后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長。2009年苗藥的年產值近60億元,約占貴州醫藥總產值的40%。提及苗藥,人們就會想到貴州的咳嗽停。提到藏藥,藏紅花產品聲名在外。六大民族藥產業中,以苗藥年產值最高,卻以藏藥品牌最響。
先聲藥業海南公司副總經理胡偉利比較看好黎醫黎藥保護發展前景。“你看藏醫藏藥發展得那么好,作為民族藥,黎藥同樣可以發展得更好。”在她看來,黎藥之所以遲遲沒有發展起來,關鍵在于缺乏基礎性研究,產品的專業化程度和深度沒有做足,市場開拓能力較弱,而且療效方面也需要通過科學手段得到進一步證實。
開辦黎族醫學教育專業
海南生物醫藥技術人才主要集中在初中級職稱,加上海南屬欠發達地區,社會經濟和產業發展與內地一些發達地區相比較為滯后,造成海南醫藥企業引進人才難,留住人才更難。此外,本地人才培養較為滯后。建議海南本地大專院校大力開展藥學教育,特別是開辦黎族醫學教育專業,衛生部門也可以支持開辦黎族醫療機構。
海南藥材蘊藏量相對較低,對于那些使用量大、有開發前景的藥材要進行規范化種植,對于那些瀕危且無法延種的藥材要及時保護,不再開發利用。
研發代表性藥物
對黎族民間驗方和病例進行論證,并在此基礎上研發,這是黎族醫藥的根本出路。
楊麗娜心底有一個企盼,那就是250例黎族民間驗方通過進一步規范、篩選和考證后,從中可以研發出一些代表性藥物,讓更多的黎藥走出大山造福人類。“傳承鏈固然很脆弱,但絕不能讓黎醫黎藥在我們這一代消失。”她語氣堅定。(本報海口10月21日訊)
名詞解釋 民間驗方
指藥味不多,對某些病征具有獨特療效的方劑。在我國傳統的醫學寶庫中,獨具特色的民間偏方,以其藥源易得、使用方便、價格低廉、療效顯著、易學易用易推廣的特點,幾千年來廣泛流傳于民間。包括長期用于預防和治療疾病,有臨床實踐經驗積累,但未形成系統的醫藥學理論,未被典籍所錄載,具有獨特療效的驗方和診療技術,如單方、驗方、秘方、針灸、拔罐、推拿、牽引、熏洗、灌腸、刮痧、點穴、放血、火灸、蜂療技術等,分為民間流傳、祖傳、臨征經驗、劑型改進等類別。
?
?
?
相關鏈接
三亞那些失傳的民間小吃?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