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舉行全體會議,聽取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曹建明作2008年以來反貪污賄賂工作情況的報告。
報告顯示,2008年1月至今年8月,全國檢察機關共立案偵查貪污賄賂犯罪案件15.1萬件,涉案人員共計19.8萬人,提起公訴16.7萬人。人民法院判決有罪14.8萬人,占已審結案件的99.9%。通過辦案為國家和集體挽回經濟損失377億元。
□關注
行賄犯罪人數 升60.4%
曹建明介紹,2008至2012年查處的受賄、行賄犯罪人數比前五年分別上升19.5%和60.4%。
◎解讀
打擊行賄犯罪或成重點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姜明安認為,行賄犯罪上升比例非常高,但也在預料之中,因為行賄受賄犯罪在職務犯罪中的比例就很高。行賄犯罪呈大規模上升趨勢,在現實中,行賄犯罪的形式本身也呈現出多樣化趨勢。行賄的高上升比例這次在報告中提出來,未來對于行賄犯罪的打擊有可能成為檢察機關反貪污賄賂犯罪的一個重點。
抓獲在逃罪犯 6694名
報告稱,最高檢會同14個部委,完善追逃追贓機制,加大境內外追逃追贓力度,共抓獲在逃貪污賄賂犯罪嫌疑人6694名。
◎解讀
與其他國家建協作機制
姜明安認為,這些數據是反腐敗工作的重大成績和進展,也彰顯中央打擊腐敗的決心和力量,堅持“蒼蠅”、“老虎”一起打。特別是追捕在逃貪官6000多人,是對貪污賄賂犯罪的一種震懾。近年來,“裸官”現象越來越為公眾所關注,平時是“裸官”,一旦腐敗行為敗露就潛逃到國外的情況不斷出現。未來應該繼續加大懲治貪腐的力度,加大追逃力度,努力與有關國家建立追捕貪官的協作機制。
涉農貪污立案 68152件
報告稱,2008年至2012年,各地檢察機關立案偵查虛報冒領、截留侵吞、中飽私囊的國家工作人員和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貪污賄賂犯罪案件68152件。
◎解讀
涉農貪污受賄須受重視
姜明安認為本次報告中,關于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貪污賄賂犯罪的打擊,工程建設、商業賄賂屬于公眾了解較多的領域,此次專門將涉農領域重點突出,說明該領域存在的問題比較明顯,引起檢察機關的重視。近幾年來,國家加大對農工作,相關投入也相應增多,一些利用職權,侵吞截留扶貧款、虛報數據冒領相關補貼等違法犯罪行為也顯現出來。在今后幾年中,城鎮化的速度加快,農村將成為城鎮化主戰場,對這個領域可能出現的貪污賄賂打擊工作,也應該更加重視。
查詢系統受理 311萬余次
曹建明介紹,檢察機關著力從源頭上預防貪污賄賂犯罪發生,完善行賄犯罪檔案查詢系統并實現全國聯網,共受理查詢311.9萬余次。
◎解讀
黑名單系有效預防手段
據姜明安介紹,這個系統于去年2月全面升級并實現全國聯網,有任何行賄記錄者,都將被最高檢列入網絡“黑名單”。所有社會單位和個人都可以通過到檢察院或電話申請查詢。本次報告專門提到了這個系統的運行情況,這表明這個系統是預防行賄受賄的一個有效手段。一旦有人或單位行賄,被最高檢列入網絡“黑名單”,就證明其信用本身存在問題,勢必對其相關社會活動,特別是經濟活動,如招投標、上市等產生限制。行賄與受賄是一個共同體,利用這個系統有效限制行賄犯罪,將對受賄也產生限制。
查處反貪干警 共計214名
報告提到,檢察機關自2008年以來共查處214名違紀違法的反貪干警,其中追究刑事責任22人。
◎解讀
機關人員更應加強自律
姜明安認為,作為打擊貪污賄賂犯罪的主體,檢察機關的相關人員更應該加強自律。對檢察系統內部違法違紀問題的查處情況,是檢察系統加強自身建設的好的體現。未來還應當建立相關的制度,使作為監督者的檢察機關人員“不敢腐”、“不能腐”和“不易腐”。檢察機關自身建設加強了,才能更有力地開展對貪污賄賂犯罪的打擊和治理工作。
□存在問題
辦案中仍有侵權等問題
報告指出,當前依靠人民群眾開展反貪污賄賂工作還不到位,檢察機關人員的素質有待加強,一些檢察人員執法理念存在偏差,重實體輕程序、重打擊輕保護、重辦案輕預防,有的過分依賴言詞證據,隊伍專業化程度總體偏低,熟悉經濟、金融、證券、科技等專業知識的偵查人才不足。
報告還指出,檢察機關執法規范化水平有待提高,一些地方受利益驅動辦案、違法扣押凍結處置涉案財物,在辦案中仍存在嚴重侵犯當事人合法權益等問題,少數干警特權思想、霸道作風嚴重,有的以權謀私、濫用權力。
□今后工作
加強網絡輿情研判處置
曹建明提到,當前腐敗現象依然多發,滋生腐敗的土壤依然存在。
對此他表示,要保持懲治貪污賄賂犯罪高壓態勢,堅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懲,“老虎”、“蒼蠅”一起打,既突出查辦大案要案,又注意查辦群眾反映強烈的案件,完善舉報實名答復、舉報人保護、舉報獎勵等工作制度,強化舉報線索管理和監督,加強網絡舉報和涉腐網絡輿情研判處置,及時公正有效處理群眾舉報。
曹建明還提到,要加強反貪污賄賂能力建設,解決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排除辦案阻力和干擾。
□專家觀點
反腐制度化愈發規范化
1989年10月25日,時任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劉復之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關于檢察機關開展反貪污、賄賂斗爭情況的報告》。
直到昨天,時隔24年,最高檢再次就反貪污賄賂工作情況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報告。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接受京華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這是反腐制度化的一個舉措,也是制度反腐的一個重要組成,讓反腐工作越來越規范化。
竹立家認為,最高檢有責任每年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反貪專題報告,使其制度化、常態化。
因公布及時故具概括性
對比兩份報告不難發現,1989年的報告中提到大量的貪腐案例,而本次報告主要總結查處的案件量、查處官員的具體人數,并未提到具體個案。
對此,最高檢監察局原局長葉惠倫認為,2008年到2012年檢察機關查處了薄熙來、劉志軍、劉鐵男等高官及其他級別的官員,基本是查處一個公布一個,公眾對于查處了哪些官員基本都知道。因此這次報告提出查處情況的概貌和匯總即可,不會影響報告質量。
竹立家表示,這次專題報告會更深入具體,但報告本身是綜述性質的,要求有概括性,且盡量客觀。
科技經費監管將建“黑名單”
昨天,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受國務院委托,向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作關于國家財政科技資金分配與使用情況的報告。科技部部長萬鋼近日痛批科研腐敗,這份報告的發布也因此備受關注。
報告認為,科研項目管理和評價導向亟須改進,提出運用“公務卡”等手段監管科技經費使用過程,并建立信用“黑名單”制度。
■關注財政
科技支出增幅大
解讀 基礎研究欠賬多“一時難改觀”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所長王揚宗認為,當前國家財政科技投入比以前有很大改進,有些研究機構因為經費的增長,吸納人才、添置裝備,基本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準,這確實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王揚宗提到,很多研究人員為養活自己,不得不做一些企業感興趣但自身并不感興趣的研究。與之相比,國外的國立研究機構大于90%的科研經費都是國家支出。
王揚宗還指出,基礎研究因為效益不能馬上出來,尤其需要國家持續穩定的支持和投入,盡管近些年有所改觀,但因欠賬多,不是幾年的投入可改變的。
■主要措施
設儀器聯合評議
科技項目經費是管理的重頭戲,也是當前科研腐敗的“危險地帶”。政部、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等四部門組織開展200萬元以上的大型儀器設備聯合評議。
解讀 經費使用及管理“遵循特殊性”
王揚宗認為,上述措施對科研經費的管理有一定改進作用,但很多問題沒有解決。科研經費的使用本身具有特殊性,比如規定必須有多少資金用于設備等,這就導致一些錢花不出去,一些該花的錢卻沒法花,不得不變相操作弄虛作假產生違規。
王揚宗稱,近年來科研系統的單位跟財政部多次協調,希望對科研經費的管理實行一定的特殊性,明確間接費用占多大比例等,但目前還未改變根本問題。
■存在問題
評價導向不合理
報告提到,在近年審計或專項檢查中發現不少虛假報銷、擠占挪用、違規轉撥等違規違紀行為,項目承擔單位責任主體作用發揮不夠,處罰措施落實不到位。
在分析原因時,報告提到體制機制問題,尤其提到當前科技評價導向不盡合理,多以發表論文數量和爭取科研項目數量作為衡量標準,容易引發過度競爭,助長科研功利主義和短期行為,科研人員疲于應付。
■今后工作
建立黑名單制度
下一步工作打算無疑是整個報告的亮點。
針對備受關注的科技經費大量違規問題,報告提出要完善制度設計,運用“公務卡”等手段加強對科技經費使用的過程監管,并完善科研項目及經費信息公開公示機制,建立健全科研項目及經費管理使用的信用記錄和評級機制,建立黑名單制度。
解讀 堵住經費黑洞“須改革體制”
王揚宗介紹,“公務卡”制度其實已經試行幾年時間,主要是一個報銷方式,談不上重要改變,因為不觸及制度層面,治標不治本。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熊丙奇指出,“公務卡”只是加強科技經費監管的一種手段,要堵住經費“黑洞”,必須改革科研體制,對科研人員實行陽光化的年薪制,切割研究人員薪酬與課題經費的關系。
學術資源配置“須除官本位”
建立“黑名單”制度是此次一個新的提法。但王揚宗指出,一般在比較健全的科研體制中,之前的項目完成不好今后拿經費也難。
王揚宗認為,科研腐敗歸根結底是“官本位”的科研體制作祟,只有改變這一制度,才能根治腐敗現象。
?
?
?
相關鏈接
高法高檢公安部聯合發布通告敦促上繳非法槍爆物品
最高檢時隔24年再向全國人大報告反貪賄工作情況
徐進輝任最高檢反貪總局局長?主張嚴懲行賄者
反貪局局長大擺回門宴,這算不算攤上事
四川崇州反貪局長墜樓身亡 官方稱其患有抑郁癥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