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有雙語的,小學全面學習英語,高考英語權重和語文數學同等,大學英語考過四級才給學位證,工作后為考職稱還是要學英語……英語對我們的生活浸潤有多深?近日“英語降溫”呼聲四起,本地的老師和學生們也紛紛吐槽:英語分值太高、學習壓力太大。
高中學生:希望降英語分值“減負”
今天下午,記者走訪海口一中、海口二中等校,隨機采訪中,眾多學生抱怨,英語分值太高,學這門學科壓力很大。海口二中初三的李同學說:“最大的困難是背單詞,中考英語占120分,對單詞掌握量的要求是很大的,可單詞背起來枯燥,生硬,總是記不住,讓人非常頭痛。”他分析原因說,主要是因為英語不是自己的母語,除了在英語課堂上練一練,平時根本沒有應用的語言環境。和他在一起的張同學說:“我認為學習英語語法是最難的。”
聽說北京可望降低高考中的英語分值,不少高三年級的學生表示羨慕。海口二中高三(2)班的吳同學說:“經常看到為中小學生減負的報道,如果能降低英語在高考中的分值,才是真正的減負。因為我和我周圍的好多同學都感覺學習英語挺吃力的,相對來說,我們覺得學語文更輕松快樂。”
高校學生:為考英語四級耽誤專業課
有大學生吐槽:從小學開始,英語便是必修課。中學階段,英語始終是語文、數學之外的三門主課之一。而在大學,英語更是被推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四級成為取得學位證的必要條件。以致于大學生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學習英語。而對于浩浩蕩蕩的考研大軍來說,英語更是具有“一票否決”的關鍵作用。
“去年我參加了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考試,專業成績優異,就是因為英語沒過線而慘遭淘汰。”海南大學往屆畢業生小劉說,在拿到成績單時,感覺英語簡直是一場噩夢。
在海師讀大三的小梁說,盼望著國家出臺改革措施,將大學英語必修課改為選修課。小梁告訴記者,他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要想順利拿到學士學位,必須參加四級英語考試且達到規定的分數。而他偏偏英語基礎差,只得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在英語上,嚴重影響了自己對專業課程的學習。身邊像他這樣本末倒置的同學還有很多,都很無奈。
職場人員:為職稱考試學英語很頭痛
有專家指出,學習英語只是一種手段,但是很多場所卻本末倒置,將它當作了唯一的目的,不僅消耗大量的社會資源,更值得注意的是已經弱化了國人對漢語言的學習,造成了畸形的語言格局。
事實上,不僅僅是在校學生,進入職場的上班族也需要面對英語的學習及考試。有的是因為工作中或多或少需要用到英語,還有的則完全是為了獲得工作職稱而必須參加一些職稱英語等級考試。
已經參加工作5年的黃女士近日又重新拿起了英語課本。這不是出于她對英語的喜愛,只是為了考取中級職稱,她不得不復習英語。黃女士說,她在事業單位上班,平時根本就用不到英語,真是不明白為什么考中級職稱也要和英語掛鉤。當初在學校學的英語已忘得差不多了,而今每天除了工作還要抽出大量時間去學英語,而且為了應付考試必須買資料還要交報名費,她呼吁取消職稱考試與英語掛鉤的制度,讓學習英語變成一種興趣而不是任務。
老師抱怨:英語占去學生太多時間
北京可望降低高考英語分值的消息,也引起了海南眾多教育界人士的關注。
海南中學語文老師鄭會鋒說,英語對于國民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它作為一種工具的職能,它奪走了學生太多時間和精力。從表面上來看,高中生每周學習英語的課時與學習語文、數學相等,但實際上,單英語這一門學科,要占去一個高中生三分之一的學習時間。因為有大批學生在課余時間參加英語輔導班。這影響了其它學科的學習,不利于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各學科均衡發展。“我的觀點是,不必要為學英語上投入太多時間,普通學生過關即可,如有志于從事相關領域的工作,再去接受專業化的英語學習。”鄭會鋒對于媒體近日所報道的“北京舉措”表示贊成,他說,高考可以發揮指揮棒作用,以降分手段來為英語熱降溫,把它作為一門過關考試科目,可望成為一種導向。
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徐仲佳認為,多掌握一種語言,多了解一種文化,鼓勵學生學習英語原本是一件好事,然而,身在高校,老師和學生的共同感受是,在英語上花費了太多時間和精力。目前的制度設計使英語成了一塊金燦燦的“敲門磚”。要想解決眼前的問題,需要從制度設計上入手,擺平母語和外語的位置。
海南大學應用科技學院英語教師王菲談到這么一個現象:很多學生的英語筆試分數很高,但口語卻非常差,很難和外國人交流。其中一個原因便是,學生抱著功利心去學習英語,就是為了應付考試。王菲說,“我們是該好好想想,到底是為了什么而學習英語,該怎么學習英語了。”
?
?
?
相關鏈接
北京高考改革增語文降英語 彰顯民族自信心?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