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東村某豬場的排污口,惡臭的污水被排入處理池
江軍苑旁的養豬場 本版圖片均由南國都市報記者 王小暢 攝
前期環保缺位導致后期治理難,大力整治養殖污染背后多艱辛海口8成養殖場“扎堆”禁養區
還清這些“債”??能否不再“欠”
前期環保缺位導致后期治理難,大力整治養殖污染背后多艱辛
海口8成養殖場“扎堆”禁養區
還清這些“債”??能否不再“欠”
為市民餐桌提供肉食的動物們,正經歷著一場已接近尾聲的大遷徙。它們的主人,那些養殖場的老板們,不得不把它們的住所拆掉,為它們尋找新的安身之所。原因是它們呆在了錯誤的地方———禁養區。
這是一項傷筋動骨的工程。據海口市環保局統計,901家海口畜禽養殖場(小區)中,有750家在禁養區內。這些養殖場是海口市面源污染的罪魁禍首。然而,這些養殖場中,不少養殖場在建設之初并未受到嚴厲的懲治,有的甚至還領到補助。
前期環保缺位,導致后期政府和養殖戶吞咽苦果。
今年7月30日,海口市政府印發《海口市畜禽養殖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工作實施方案》,提出“多還舊賬,不欠新賬”的工作原則,對新建畜禽養殖企業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
還了舊賬,真能“不欠新賬”了嗎?這有待時間的考驗。
養殖場扎堆禁養區
群眾受影響水質遭污染
海口市博雅路江軍苑小區居民正忍受著隔壁一個養豬場的臭氣“熏天”。一位王姓女士把記者帶到該小區一棟樓的樓頂,指著與大樓一路之隔的養豬場說,“碰到天氣熱,陽臺的門窗基本不敢開。衣服曬到陽臺都會帶上豬糞味。”
這個養豬場處于四面小區的包圍之中。附近居民不明白,為什么人口這么密集的住宅區會有養豬場。
簡陋的豬棚里,養有20多頭豬。“我養豬不臭的。”?豬場主人吳先生說,他雇人將豬糞拉走扔掉,糞水則直接排到一旁的水溝,流到南渡江。他并不知道,污水中高濃度的氮、磷未經處理直排,會造成地表水體富營養化,引起水體污染。
海口的河道和湖泊深受危害。水浮蓮瘋長,水質變差。環保部門稱,沿河道分散而建的部分養殖場,將大量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水中,是造成海口市地表水體嚴重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據悉,2007年11月,海口市出臺《海口市畜禽養殖業環境保護區域劃分》,設置了禁養區。禁養區劃在生活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及緩沖區;城區、城鎮建成區、文教科研區、醫療區等人口集中地區等。
但海口市環保局的統計令人驚訝:海口市有畜禽養殖場(小區)901家,其中禁養區內750家。而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產生的污染,是造成全市面源污染源的罪魁禍首。
作為美舍河上游水源地之一的沙坡水庫,至今仍被大片水浮蓮覆蓋。雖是禁養區,“以前有幾十家養豬場。”在附近種地的村民吳女士說。
這些養豬場排放的污水,是造成沙坡水庫被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2009年,環保部門牽頭,多部門協作,取締了沙坡水庫周邊很多小型養豬場。
有的“菜籃子”工程
投產數年才處理污水
在沙坡水庫附近,占地50畝、存欄量7200頭的蒼隆豬場至今仍未搬走。記者來到豬場附近,就聞到一股惡臭,令人作嘔。雖然養豬場建有廢水處理設施,污水經處理后排入管網,但處理效果并不理想,最終排出的水仍為深綠色。碰到大雨,污水溢到排溝,仍會流入沙坡水庫。該豬場的管理者姚小軍說,養豬場已準備搬遷,目前仍在尋找新址。
姚小軍介紹,蒼隆豬場建于1998年,建設時被列入市政府的“菜籃子”工程。
但是,這個“菜籃子”,在運行近4年之后,才建設了污水處理系統。
“2002年建的,”姚小軍說,在那之前,養殖場的污水經簡單沉淀便排出去。“以前的養殖場幾乎都那樣,很多都是這幾年才建沼氣池的。”
當年蒼隆豬場投資200萬元興建的污水治理及綜合利用系統工程,在一些媒體的報道中,被贊為“實現了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的共贏”的典范。
像蒼隆豬場那樣,在“菜籃子”工程等贊譽聲中建起來的養殖場還很多。它們最終的下場多數被勒令拆除或搬遷。
以演豐東河流域的養豬場為例。海口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介紹,1993年,海口開始以羅牛山地區為基礎建設海口市的“菜籃子”工程,1996至2003年,羅牛山三萬頭豬場、贛豐豬場、羅幸豬場和羅牛山海南省種豬場等9家規模化養豬場陸續投入經營。9家規模化養豬場存欄量為61500頭。雖然演豐東河流域未被劃為禁養區,但由于給環境造成污染,今年8月份,市政府決定對這9家排放不達標、不合格的豬場實施一票否決,按環保要求全部關停。
海口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認為,以前海口市畜禽養殖企業的無序發展是因為缺乏合理的養殖規劃,而政府為建設“菜籃子”工程,對各種污染治理設施沒有配套到位的企業就辦理審批。“所以,導致了目前的畜禽養殖污染。”該負責人說,在開展養殖環境整治時,部分企業不理解、不配合,認為當前國家大力支持飼養肉豬,農業部門還有補助,而環保部門卻來“找事”,使調查和整治過程遇到一定的阻力。
還環保債代價不小
環保缺位后期難治理
據環保局統計,經過幾年的整治,截至目前,禁養區內的750家畜禽養殖場,已拆除或搬遷746家,剩余的蒼隆豬場等4家,也在協調中。
力度空前的整治行為背后,養殖戶和有關部門都有苦水要吐。
10月15日,羅牛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通過媒體發布《羅牛山股份有限公司關于公司環保整改情況的公告》稱,目前,該公司正與政府相關部門就相關豬場的綜合治理方案做多輪溝通和進一步細化,尚無法估計關停、整改、搬遷對公司的影響。
蒼隆豬場是羅牛山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個養豬場。“搬走的話經濟上肯定會有損失,新的養殖場所也不好找。”豬場管理者姚小軍說,花幾百萬建一個豬場,如果只養十來年,對于養殖戶來說是不劃算的。
關于在這項整治中,養殖戶損失了多少錢,政府部門投入了多少人力財力,環保部門未給出數據。但可以肯定的是:還環保債,代價不小。
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于禁養區。但該區域長期存在30多個咸水鴨養殖場。養殖場產生的污染,對周邊紅樹林造成巨大的傷害。2010年,海口市政府、美蘭區政府以及東寨港管理局分別發出通告,在禁養區域的畜禽養殖場必須按規定關閉并拆遷。但養殖戶不愿搬走。為了保護紅樹林,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將4個規模較大的養鴨場告到海口中級人民法院環境保護法庭。經過一番波折,直到今年,養鴨場才搬離。為此,政府還對配合者給予了一次性搬遷補償或退養補償費用。
海口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坦言,環保部門行政執法手段有限,對企業起不到震懾作用。
落實“三同時”制度
環保先行避免建了又拆
整治工作近尾聲,新的考驗在眼前。2001年3月,經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局務會議通過的《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提出了畜禽養殖場污染防治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使用,以確保養殖環境達標的“三同時”要求。
“由于業主環保意識淡薄,往往置環保法律法規于不顧。”海口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稱。“未批先建,未驗先投”,讓環保部門后期整治工作變得被動。這一情況有望得到改變。
7月30日,海口市政府印發《海口市畜禽養殖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工作實施方案》,提出“多還舊賬,不欠新賬”,對新建畜禽養殖企業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
“今后,環保局將聯合農業部門加強畜禽養殖場的建設管理,對未批先建的畜禽養殖企業堅決予以查處。”海口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說。
將環保前置考慮,環保先行,不單是政府的事情,養殖戶也必須從這次環保整治中吸取教訓。
海南大學環境與植物保護學院環境科學系副主任王旭建議,養殖場有它的特殊性,養殖戶在選址的時候,一定要有前瞻性,結合政府長期的規劃以及功能區域的分布,要與規劃管理部門充分溝通,同時,必須從嚴、高質量建設各項環保設施。
?
?
?
相關鏈接
海口畜禽養殖場違法排污將被掛牌督辦并責令整改?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