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福清警方13日披露,近期,通過DNA數據比對等手段,破獲3起拐賣兒童積案。3起案件中,3名被拐者被拐時間最長的達27年,最短的也有16年。
失去家庭溫暖,缺少親生父母呵護的他們,有各自的不幸遭遇:被拐27年的小芳成了別人的童養媳,17年前被拐的小安卻染上了偷摸等壞習,16年前被拐的小隴現在卻仍然輟學在家。其中,被拐的小芳更是因為販毒被判刑入獄2年多。
這些命運多舛、深受拐賣之害的當事人,他們的未來仍是一個問號。
被拐27年的“童養媳”:最想擁有一張身份證
她5歲被拐,16歲又被“收養”,27年后的今天,她終于要見到親生父母了。然而,命運卻沒有假如,一切都不堪回首。
今年32歲的小芳(化名)顯然比同齡人蒼老了許多,她先后兩次被拐賣,被夫家收養作童養媳,又因販賣毒品被判刑兩年多,至今還是一個黑戶,與丈夫有事實婚姻并育有一子的她目前卻與丈夫分居。
1986年8月的一天,家住福清市龍田鎮下一村村民施某未滿5歲的女兒小芳在家門口被人拐走,事發后施家人找遍了福清也沒有找到女兒下落。因為女兒被拐,夫妻倆在悲傷與爭吵中,最終選擇了離婚。
20多年來,小芳父母始終牽掛著女兒,一直沒有停下尋找的腳步。
今年9月24日,小芳母親又找到福清警方,希望幫忙查找女兒下落。福清警方高度重視,立即指令打拐專案組對該案進行深挖。由于該女童被拐時間長達27年,民警采集了小芳父母DNA血樣并錄入到全國公安機關DNA信息庫,先行查找。
10月20日,從福州市公安局傳來好消息,小芳父母的血樣與2006年在福建省女子監獄服刑的一女子的血樣比對成功。
辦案民警從當年小芳服刑時的管教民警了解到,小芳服刑期間,曾有一自稱其丈夫的男子來探視過。
在福建省女子監獄協助下,民警終于在數年前的登記簿上找到那名男子在羅源縣霍口鎮某村的家庭住址。民警立即驅車趕往羅源,終于找到小芳丈夫(未辦結婚證)李某。但李某只承認小芳是其前妻,二人現已“離婚”(分居),其也不知道小芳下落。
細心的民警發現,李某支吾的話語中似乎有意在隱瞞什么,可能懼怕惹“麻煩”。福清民警隨后通過羅源當地公安機關及村干部,幫助做李某的思想工作,并將小芳父母20多年來苦尋女兒的悲慘經歷告訴李某。最終,李某道出了小芳在福州務工落腳點。民警立即折返福州并找到了小芳。
當從民警口中得知自己5歲時被拐,27年來父母苦苦尋她的消息后,小芳淚如泉涌向民警哭訴了自己苦痛經歷。
小芳告訴民警,她被拐后被賣到福清市東瀚鎮一戶人家,因受不了該戶人家虐待,她不斷尋找機會逃跑。16歲那年,她只身一人離開福清跑到福州找工作。在福州火車站流浪多日后,不幸的她又被現在的丈夫李某姐姐“收養”。
成年后,她與李某“結婚”并生下一子。期間,她因交友不慎販起了毒品“搖頭丸”,后被判刑2年半。雖然自己現在已當了母親,但因沒有出生證明加之“來歷不明”,32歲的她至今沒戶口。
當民警詢問小芳有什么愿望時,小芳怯生生地告訴民警,她現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與親生父母見面,并擁有一張寫有自己名字的身份證。
目前,福清警方正積極安排小芳與親生父母見面事宜,并盡早為其辦好身份證。
17年前被拐的少年:染上了偷摸等壞習
1996年9月的一天,一場骨肉分離的災難降臨到在福清務工的四川籍余某夫婦身上。當天下午,他們一周歲多的兒子小安(化名)在自己的理發店門口被一女子拐走。
失去心頭肉的余某夫婦立即報警并在周邊鄰居幫助下苦苦尋找。然而,幾天幾夜尋遍福清、莆田、福州等周邊地區,余某夫婦最終沒有找到兒子的下落。
后來,據目擊者提供的消息稱,小安是被一名叫湯某的四川籍女子抱走。這猶如晴天霹靂,余某夫婦怎么也沒想到兒子會被這名19歲四川老鄉給拐走。案發后,湯某就再也沒有回到福清宏路暫住地,也沒有回到四川老家,似乎從人間蒸發。在此期間,余某夫婦和公安機關一直尋找,然而十幾年過去了,始終沒有湯某和小安的消息。
今年10月初,余某來到福清公安局刑偵大隊,希望警方幫忙查找其子下落。福清警方從當年的目擊者找起,繼續詳細了解案情,并走訪可能熟知湯某的四川籍人員。
10月25日,警方得到一條重要信息,湯某近幾年曾在浙江紹興一帶出現。當晚,辦案民警連夜驅車趕往紹興,并在當地警方的配合下在一工廠內將湯某抓獲。
落網后,嫌疑人湯某先是矢口否認拐走小安,得知余某夫婦17年來為尋找兒子歷盡艱辛、散盡家財的經歷后,最終承認當年受其男友張某(身份暫無法確定)蠱惑將小安抱走后,通過一對四川籍夫婦將孩子賣給宏路一帶人,但具體賣給何人已記不清。
10月29日,一群眾提供重要信息,當年在石竹山賣香的一位老人,曾偷偷買過一個年齡相仿的男孩。民警立即對該線索進行追查,發現家住宏路街道某村的一名叫小撫(化名)的少年身份信息與小安有些相似。經進一步深查,小撫的養父母告訴民警,當年小撫的“爺爺”通過一對四川籍夫婦以六千元的價格買下小撫并撫養至今。經DNA進一步比對確認,小撫即當年余某夫婦丟失的幼童小安。
然而,當民警見到小安后,心情卻高興不起來,從小受寵的他,染上了偷摸等多種壞習氣。
16年前被拐孩童:輟學在家
1997年,暫住閩侯縣峽南鎮的重慶籍陳某夫婦年僅六個月大的兒子小隴(化名,孩子右耳有一個小孔,遺傳特征)被其工友李某拐走。時隔14年后,犯罪嫌疑人李某在2011年的全國公安機關“清網行動”中被外地公安機關抓獲。李某落網后稱,只記得當年將小隴賣到福清市城頭鎮街上一戶人家,具體賣給何人已記不清。
今年9月17日,輾轉多處找尋兒子下落的陳某趕到福清市公安局刑偵大隊求助。辦案民警一方面到監獄內重新提審李某,一方面在福清市城頭鎮開展走訪調查。
隨后,民警根據李某描述當年販賣小隴的大概路段,并以1公里為半徑,對120余戶民房420余人展開全面摸排和走訪。民警考慮到小隴可能已上學,還對城頭鎮區周邊中學相關年齡少年1200余人進行排查。
10月份,一名群眾提供重要線索,曾在城頭鎮某中學讀初中,現已輟學在家的小熙(化名)與被拐小隴特征相似,其右耳也有一小孔。
民警深入調查,發現小熙家庭原先住城頭鎮舊街,與李某供述的販賣地點也基本吻合。當民警找到小熙的養父母后,兩人聲稱系從一自稱家里小孩多、負擔太重的貴州人手上,以五千多元價格買下小熙并撫養至今。經DNA比對,小熙與余某系親子關系。
當余某得知兒子下落后,已迫不及待想見到16年來日思夜想的兒子,具體兒子將來會怎樣,他不敢細想。(完)
?
?
?
相關鏈接
海口一12歲初中生傍晚出門后不見人 疑可能被拐賣?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