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景,多一點理解與支持
剛開始創辦熱線時,李曈吃了很多閉門羹。一些人明明可以提供幫助,就是避而不見。固執的李曈連續很多天遞交材料。可能是被李曈的執著所打動,一些部門開始讓李曈和志愿者參與防艾講座之類的活動。再后來,團市委干脆把12355青少年服務熱線交給“一童熱線”來運行。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青少年預防艾滋病愛心大使、中國慈善傳播大使、首屆中國公益慈善項目大賽銀獎……在協會辦公室的榮譽陳列柜里,獎杯和證書記錄著李曈帶領伙伴們走過的足跡。然而,一個最現實的問題擺在他們面前——資金何來?慈善協會的運行,完全依靠幾位骨干成員從工資中擠出一部分作為投入。“如果相關部門能夠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我們以后組織活動也就好辦了。”李曈說。
讓李曈更為擔心的是,雖然自己和伙伴們努力了快十年,但相比于國人的性教育觀,這些努力依然是杯水車薪。最近李曈走訪了一些學校,發現青春期生理教育被忽略的現象依然廣泛存在。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青少年被壓抑的性知識需求可以在網絡上瘋狂地釋放。加強網絡監管,擴大青少年性教育的范圍,也是李曈的心愿之一。
在吉林人民廣播電臺里,李曈主持的節目并非專門針對青少年,但他會穿插很多與青少年心理有關的內容,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除此之外,他還依托一童公益慈善協會與一些醫院、心理咨詢師協會、律師協會等組成聯盟,為咨詢者提供醫療、心理、法律等方面的幫助。
李曈的努力得到了家人的理解,來自社會各方的支持也讓他備感溫暖。他偶爾還會接到來自國外青少年的咨詢電話。現在,李曈開設了微博以及QQ群,通過網絡平臺為更多青少年提供幫助。
“9年探索路不平,一心堅守不言悔。”李曈向半月談記者表示,自己就是一個青春的傾聽者和記錄者,對未來很有信心,也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在青少年性心理咨詢道路上滿懷希望再出發。(記者劉碩)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