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省3533所小學中,在校生規模不足100人的有1416所,占四成以上。
近年來,我省加快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鄉村小學迎來了一輪教育資源和結構布局的優化調整。此后,一些“麻雀小學”自然消亡,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從村莊進入城鎮就讀。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默默付出,不斷流動在各個鄉村小學之間的師者,他們見證了一個個鄉村小學遠去的背影;同時,我們也看到了教育整合后的中心小學教育質量明顯提高,而為了分享優質教育資源,每周奔走在鄉村和城鎮之間的孩子,也在走讀磨練中學會獨立自強。
他們走出的每一步,都是海南教育發展進程的腳印。
澄邁金江鎮。
清晨6點,天微微露曙,李光華推著摩托車從反修村的家中出發。而不遠的新村園村里,李培斌也匆匆出門。兩人在村口碰頭后要趕往的地方,是6公里外的山腰小學。路狹窄蜿蜒,不好走,通常他們不敢把車騎得太快。
山腰小學是一所典型的鄉村小學,學生人數少,6個年級總共才50多名學生。
李光華微微發福,不大的眼睛里透著嚴厲,但私底下,也愛和孩子們說笑話,他是一名語文老師。李培斌教數學,瘦高靦腆,普通話說起來總是磕磕絆絆,說完又自己樂。他們都年過五旬,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就已經是鄉村教師。
兩個多月前,作為大坡小學最后僅存的兩名老師,李光華和李培斌見證了這所將近百年的小學關門,而后,他們又一起轉到了山腰小學,像一對離不開的鐵搭檔。
對于李光華來說,每一次與一所學校的“送別”,都是在一陣靜默與掙扎中,悄悄完成的。
9月2日上午10時左右,澄邁金江鎮大坡小學里安靜異常,沒有朗朗書聲,也沒有開學前熱熱鬧鬧的升旗儀式。這天,這所學校在面臨著一個前所未有的選擇:僅剩最后的一名學生,大坡小學何去何從?
這天,李光華、李培斌坐在教室里,顯得很不自在。偌大的校園顯得十分安靜,幾只雞悠閑地走在院子里。
兩人四目相對,聊天都不知道從哪兒開始。李光華坐在凳子上,掏出一支煙安靜地吸著。李培斌站著,在旁邊走來走去。
學校已經開學三天了,8月31日,李光華還專門到鎮里領取了課本,可現實卻顯得很尷尬。
只有一個學生“我們也愿意留下來”
大坡村的村民說,最熱鬧的時候,大坡小學生源數百,老師有10多名,附近村子的孩子也都喜歡到這里來上課??山鼛啄?,隨著生源的減少,以及大量學生為尋求優質的教學資源,開始轉學到金江鎮的小學讀書,大坡小學的學生銳減到不足10人。到2012年秋季開學的時候,整個學校就只剩下了兩名學生。
按理,這樣的學校就應該撤掉??沙返粢苍S就意味著兩個孩子將面臨“輟學”,而學生的家長也不答應。剩下的兩名學生阿濤、阿錦來自同一個家庭,父親叫廖坤海。
那年,眼看著學??斐妨?,廖坤海擔心自己的孩子失學,于是找到了李光華,希望他能夠留下來。后來李光華帶著他去找中心學校負責人,說著說著,廖坤海就掉眼淚,“家里窮,孩子又有殘疾,如果大坡小學沒了,孩子就只能輟學了!”
李光華說:“只要有一個孩子來上學,我們就得上課??偛荒茏尯⒆虞z學吧?”對于留下來的安排,李光華、李培斌顯得很坦然?!凹词怪挥幸粋€學生,我們也愿意為他留下來?!?/p>
最終中心學校決定為這兩個孩子留下大坡小學,也留下了李光華和李培斌。
今年9月開學,阿錦被澄邁特殊學校接收了,阿濤卻留了下來。
廖坤海猜,“可能是年齡大了,也可能是他有時會鬧脾氣、會哭。”他再次找到了李光華、李培斌,“我現在一個孩子來上學,你們也開課吧?”
一個孩子,兩個老師,這樣的結果讓他們犯難了??杉幢憷罟馊A說“先不走”,阿濤卻不愿意來學校。以前跟弟弟一起來上學,有個伴,還很開心。“現在一個人去上學,別人看到了會笑的!”無論廖坤海如何做工作,阿濤也不愿意去學校。
9月3日上午10點,李光華騎上摩托車,再次前往廖坤海家里。他決定親自上門勸導,如果不行學校真要撤掉了。
廖坤海的家離學校很近,停了摩托車,穿過一條滿是石頭的狹窄小路便到了廖坤海家。此時,廖坤海正在跟阿濤講話。
李光華走了上去,“阿濤啊,去上學吧?”剛說完,阿濤就帶著哭腔吼了一聲“不去!”緊接著眼淚就掉了下來。
送別大坡小學老師繼續任教其他小學
李光華不希望阿濤這么小就輟學,哪怕讓他一個人留下來,教阿濤,他也愿意,“可是現在阿濤不愿上學??!”
李培斌說,不管去留如何,在大坡小學任教十幾年,現在也算站完了最后一班崗,已算問心無愧。
9月4日,澄邁中心學校一位陳姓負責人給記者打來電話說:考慮到阿濤已經14歲,已經不太適合小學,經過溝通,希望能夠將阿濤轉到其他學校繼續就讀。大坡小學將撤掉。李光華、李培斌也被調到更遠的山腰小學繼續任教,一個教數學、一個教語文。
那天,兩位老師最后一次走在校園里,檢查了教室的門窗,看看長滿野草的操場。走到校門口,李光華拉上了吱吱呀呀響著的大鐵門,掏出鑰匙上鎖。李培斌跟著,又往校園里看了看。李培斌知道,這之后,也許再也不會回這里來了。
在三十多年的執教生涯中,李光華前后經歷過4次調轉,從長發坡小學、大那小學,到王家小學、大坡小學。從最開始的學生數百人,到后來的幾十人,到最后只剩一人,李光華都一一見證了。
李光華記得,當時王家小學里就只剩下了十來名學生和老師,為了優化資源,全校師生被集體轉移到大坡小學。當時大坡小學正值鼎盛,整個學校有好幾百人。
搬到大坡小學,對李光華來說有一個好處,這就是去學校的路會好走一些。以前去王家小學,都是土路。最開始李光華騎自行車,穿過長長的土路,到現在李光華都記得路旁腐爛泥土發出的臭味。
盡管每次送別一所學校都有些艱難,但李光華依然樂觀:“這也是一個好現象,誰不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更有出息?看著一個個學生們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教學資源通過不斷的整合、優化得到豐富、提高,這是件讓人高興的事?!?/p>
幾天后,李光華、李培斌又再次站上了講臺,在山腰小學那略顯破舊的教室里繼續教書。山腰小學人數也不多,李光華教三年級的語文,整個班上也有10多個人。
“也許哪一天,這所學校也會自然消亡。”李光華這樣猜測著,不過教書的使命卻不會因此而改變,“無論到哪里,都要給學生們上課,讓鄉村的孩子能夠讀好書,學好知識。”
?
相關鏈接:
讓600萬鄉村教師過上更體面的生活?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