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11月28日消息(記者謝舒攝影報道 實習生劉碧波)28日,海南年產量可達1800噸完全可降解塑料項目正式投產。該項目主要用于替代一次性不可降解的塑料購物袋、垃圾袋、農膜、杯、碗、餐盒等,為當前海南最大完全可降解塑料項目。
該項目的技術由海南省生態研究院引進,由海南紅背帶環保產品有限公司與廣東上九集團合作生產。項目中的“可完全生物降解產品”的加工原料主要以木薯淀粉為主,將木薯淀粉做成顆粒米,在機器里通過熱能和氣壓吹成塑料膜或塑料袋等完全可降解的塑料產品。
28日上午,海口網記者在該項目生產線看到,多部機械同時運轉,將一袋袋白色塑料顆粒吞下,隨后有的吐出了購物袋、垃圾袋,有的吐出人們平常餐飲用的杯、碗以及餐盒等。記者看到,塑料袋上寫著綠色字樣的“100%可降解”。據悉,這種袋子的韌度、耐熱性、承重力跟普通的塑料袋沒有區別,成本比普通的塑料制品高約20%,最大的亮點是可以百分之百降解。除了日常用品外,還生產農膜、地膜。比如,農田里的大棚膜掀開時需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完全可降解的大棚膜可以根據農作物的生產周期設定降解時間。當該農產品發芽豐收時,大棚膜也隨著預先設定好的降解時間直接降解,降解后分解成鈣、水、二氧化碳。
該項目預計年產值5000多萬元,年創稅收約600萬元,將成為海南塑料行業的龍頭企業。第一期年生產生物基可完全降解塑料制品預計約1500噸。海南木薯資源豐富,可為生產提供源源不斷的原材料。據了解,按單條生產線年使用35萬噸淀粉計,一畝木薯平均產木薯3-4噸,按4噸木薯產1噸淀粉計,即可帶動周邊農民種植淀粉木薯30萬畝,按淀粉市場價格3500元/噸計,單木薯淀粉一項即可為周邊農民增收1.05億元左右。
海南紅背帶環保產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清泉說,“限塑令”和“禁塑令”迄今已頒布實施五年,“白色污染”依然不斷蔓延,關鍵是沒有合適替代產品來代替目前市場上不可完全降解的塑料袋和塑料制品。此次海南最大生物基完全可降解制品基地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可降解制品根據產品的不同,降解期分為30天到三年不等。
據統計,目前海南每日使用塑料袋約150萬個以上,其中90%以上為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該項目生產的產品經國家塑料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檢測,完全降解率高于國際標準6倍,節能是所有石化塑料的100倍以上。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料,經過粉碎后,能作為動物飼料和有機化肥原料,做到了生物資源化、使用無公害化、污染減量化三大標準。
?
?
相關鏈接: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