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公積金是座怎樣的圍城
一直老老實實趴在賬上的住房公積金近來成了熱門話題。而且,從繳存到經營再到提取,幾乎涉及的每個環節都飽受詬病,“信息量很大”。
眼下住房公積金的境地,大概可以用“圍城”來概括:“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沖進來。”
城外的錢依然在擠進來。近期爆出某煙草公司高管公積金每月入賬1.8萬元,那些月收入只及人家尾數的小伙伴們都驚呆了。個人和單位按比例繳存、稅前扣除的政策設置,使繳納公積金變成一項福利。本就不同的繳存基數,加上懸殊極大的繳存比例,人比人、氣死人。現實中,既有堅持超標繳納的“中國好單位”,也有大量徘徊在公積金圍墻外的非公職人員。
城里的錢無不想沖出去。按照規定,目前公積金提取只有購房是最名正言順的路子,要不然就只能放成養老金,退休后取出。不過,“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看看鋪天蓋地的“不提現不收費用”的廣告,顯然套現公積金已經成了一個應運而生的新興產業。
進,可以增加福利;出,可以落袋為安。住房公積金的進進出出,正應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句老話。只是,在一進一出中,住房公積金的本來面目被人淡忘了。
上世紀90年代,在當時“房改缺錢”背景下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初衷是通過建立強制性、互助性的基金,服務于住房保障的目標。在商業住房信貸幾乎空白的情況下,公積金為居民提供的住房按揭貸款,在推進住房商品化改革中功不可沒。
但在住房商品化改革已經完成的新形勢下,現行公積金制度與互助性、保障性的目標漸行漸遠,角色也日趨邊緣化,以至于到了討論其去留存廢的地步。
住房公積金的理想狀態是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資金池。據說最初設計時也從民間標會的運作模式得到啟發,利用參與者在資金使用時間的錯配,實現內部資金的低成本融通。
但在目前市場環境中,買房的機會并不是人人有份,因此提取現金、低息貸款的好處,主要由買得起房的資金使用者得到,而由此產生的成本,則通過多數繳存者的資產縮水來分擔。這項本應起到為中低收入者“托底”作用的保障性社會制度,在現實中往往異化成了“窮人補貼富人”的單向補貼甚至逆向補貼,互助性無從談起。而在高昂的房價前,公積金的保障性目標更是“那天上月亮”。
現行的住房公積金制度亟需改革,已是共識。近來各地公積金管理部門在運營的多元化、提取的便利性上,都想了不少辦法。但繞了一大圈,多半最終又回到“住房公積金姓什么”的問題原點。
比如,“大病提取”是目前各方都比較能接受的方案,也算是符合《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遭遇突發事件,造成家庭生活嚴重困難”的提取規定,但畢竟是權宜之計,住房公積金還得姓“房”;比如,2009年起開展了住房公積金貸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的試點,資金投向上倒是符合“用于住房”的要求,卻又和“屬于職工個人所有”的原則有所沖突;再比如,證監會那邊喊住房公積金入市,雖然出發點是實現資金的保值增值,卻更激發了損失誰來承擔、收益歸誰的爭論。
也許,走出住房公積金制度圍城,不只是多開幾個城門、更換幾位看守那么簡單,而需要圍繞“住有所居”的民生目標,結合城鎮化進程,在公平與效率的權衡中頂層設計,全新布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建立公開規范的住房公積金制度,改進住房公積金提取、使用、監管機制。”
“建立”二字意味深長。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