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清華大學女畢業生的無奈經歷
求職呵,請別把我們擋在門外(就業性別歧視怎么破?·上篇)
?
某高校畢業班公共郵箱收到的招聘信息,點名只要男生。
【開欄的話】
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消除一切就業歧視。
對大學生找工作來說,性別歧視較為突出,女生工作更不好找。
為何性別成了攔路虎?今天開始,本版推出“就業性別歧視怎么破”專欄,關注女生找工作受歧視的現況。結婚、生子、照顧家庭等社會成本成為了某些用人單位拒絕女生的重要原因,這該怎么解決?
初冬的北京,陽光透出樹葉的縫隙灑下來,校園里一片靜好。“××銀行發筆試通知了,收到沒?”耳邊飄過班里男同學的詢問,張曉琳盯著地上斑駁的光影,一時沒緩過神兒來。
清華大學研究生、本科畢業于京外的985名校,找工作對這樣的“天之驕女”來說似乎輕而易舉。然而,一路的摸爬滾打讓她逐漸認清現狀:找份好工作,不容易;女生想找份好工作,更不容易。
“走得遠的到底還是男生”
曉琳學的是金融學專業,銀行、保險、證券、基金都是她意向的工作領域。
“目前,招聘基本上都已經完成簡歷篩選,進入筆試或面試階段,一些銀行都發offer(錄用通知)了。”雖然學校過硬、專業對口,但國有四大銀行加上交通銀行總行的簡歷關,曉琳一個都沒過。
簡歷篩選是應聘工作的第一道關卡,連簡歷都沒過,給了曉琳不小的打擊。曉琳覺得,如果大家都沒過,就沒什么好抱怨的。但偏偏×行總行,班里十幾個男生簡歷都過了,能去筆試了,而女生只有兩三個過了。“關鍵是這些男生中,無論成績還是經歷,我們不比他們差啊!”曉琳說。
“我算運氣好的,進了×行總行的筆試和面試,但面試現場一看,一個組12個人,女生往往只有兩三個,有的組甚至只有1個女生。”曉琳的同學劉靜說。
最終這家銀行總行在曉琳的學院錄用了10個人,8個男生,2個女生。
讓女生們郁悶的事還不止這一樁。
某大型礦產企業,招聘的是財務類崗位,班里簡歷通過的基本都是男生。某家建筑房地產企業基礎設施事業部,招聘金融投資類員工,直接與學院聯系,點名就要男生。“學院內部發的郵件,郵件里特別注明,只限男生,又沒我們什么事了。”曉琳顯得很無奈。
就業猶如另一次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而性別歧視問題的存在,或顯或隱,無疑給擁擠不堪的獨木橋又平添了一層過濾網。“女生就算通過了簡歷篩選,在后期的筆試、面試環節,還是自然會被‘減分’。”曉琳苦笑著,“走得遠的到底還是男生。”
“難過,但沒有辦法”
點開手機,班級微信群發來招聘信息,“又是只招男生,又是男生優先,又與我們無關!”曉琳宿舍里的女生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來,“只要有一個男生和我們競爭,就想都別想了。”
“有些工作辛苦,用人單位想招男生可以理解。”曉琳說,“但像我們這行,又不是挖礦,動腦子的活兒,男女生哪有什么差距啊。這種情況下還是偏好男生,就不能理解了。”
“女生是要結婚生孩子,要有產假和更多的保障,企業嫌了,可這些事不能讓我們自個兒扛啊!”用人單位對于女生的種種顧慮讓曉琳們如鯁在喉,不吐不快卻又不知向誰傾訴。
“會郁悶,會難過,但我們沒有任何辦法。”曉琳坦言自己從來沒想過向相關部門反映情況,也不知道該如何反映,身邊的女生大都對此見怪不怪了,好像偏好男生已經成了一種約定俗成。
填網申、跑宣講會、不停地筆試、面試……女生們在就業的轉盤上馬不停蹄地奔跑,“這家拒絕了就趕緊找下一家,哪里顧得上去討個說法”,曉琳認為,接受與沉默似乎是無奈之下最經濟的“理性選擇”。
今年年初,我國就業性別歧視案首次成功獲賠。來自華南師范大學的大四女生溫語軒(化名)在招聘中遇到企業“只招男生”,在當地人社部門的調解下,她得到了用人單位的公開道歉和賠償,感到“揚眉吐氣”。而這份揚眉吐氣的背后是長達71天的維權拉鋸戰。
“女生不是不夠優秀,有時候根本沒有機會去證明自己的優秀。”曉琳坦言希望能夠有替女生們說話的渠道,讓優秀的女生能擁有平等展示自己的機會。
“更加努力,才能與他們比肩”
抱怨歸抱怨,相比于寒冬中求職尚無定數的大多數女生而言,曉琳還算幸運。
7月份至今,曉琳就在一家證券公司實習。實習期間她表現較好,各項考核也相對順利,終于打動了用人單位,“算是有了一個保底的選擇,”曉琳露出稍顯輕松的笑容。
為了獲得這份來之不易的實習,曉琳準備了近一個月,研究經濟形勢、翻閱幾百頁的行業報告,完善研究思路,經歷2次筆試3次面試,才最終獲得了一個實習的機會。曉琳坦言,“只有更努力,才能與男生比肩甚至超越他們。”
然而班上的大多數女生沒有曉琳那么幸運,甚至連找個實習都要讓位于男生。近日,班級的微信群收到某大型信托公司的實習招聘,做得好有可能留下來,主要工作是營銷策劃,點名只要男生。
截至目前,班里有的女生投出了100來份簡歷,但收效甚微。性別歧視作為就業中的潛規則,讓女生們感到一種“被鄙視”的感覺,甚至會產生較為嚴重的自卑感和焦慮感。曉琳說:“在這種情況下,抱怨不算什么,難過也不稀奇,就是哭上一場也正常。”
“我們班女生真的很牛,有的有理工科背景,數學很好,有的統計分析軟件用得特別溜,但簡歷說被刷就刷了,都不知道自己的短板究竟在哪里。”曉琳很是不解,“有些男生,實習很少,準備得也不怎么樣,但是簡歷說過就過了。難道性別真的如此重要,我們究竟要多努力?”
最讓曉琳郁悶的是,身邊的男生有的雖然取得了筆試和面試的機會,卻因為時間沖突或者準備不足等原因放棄,造成名額流失,“如果這些白白流失掉的機會能夠給我們,我們一定能好好抓住。”??
(應采訪對象要求,張曉琳、劉靜為化名)
制圖:張芳曼 李姿閱
熊丙奇:歧視痼疾在問責缺位(見解)
眼下正是新一屆大學畢業生就業季,就業公平的問題,再次引起社會關注。
就在上個月,來自全國不同高校的數十名女大學生,到陜西省體育場企業招聘會門口,舉行了一場名為“穆桂英職場掛帥,向性別歧視宣戰”的行為藝術活動,抗議企業設置的不公平求職門檻。呼吁“請給我們一個公平的就業機會!”
女生們的行為藝術并非無稽。曾有調查顯示,我國中西部省區80%以上的應屆畢業女生在求職過程中遭到過性別歧視,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對62個定點城市的調查結果顯示,有67%的用人單位提出了性別限制,或明文規定女性在聘用期不得懷孕生育。有些用人單位即使聘用了女生,也明目張膽地要求女員工簽署“聘用期內不得生育”、“生育要打報告”之類的霸王條款。
如此歧視,是完全不把勞動法、婦女權益保障法、就業促進法當一回事。但奇怪的是,這些行為并沒有依法被查處、問責,這或許是就業性別歧視長期存在的重要原因。監管乏力,明知用人單位發布歧視性招聘信息,卻不加以追責,縱容了歧視。?
有人對用人單位的行為表示理解,稱“換成你是單位負責人,招來一個女生,馬上就結婚、懷孕、生子,你愿意嗎?”這是強詞奪理,非但沒有法律常識,也沒有人之常理——每個人都有母親,如果每個用人單位負責人都這么嫌棄即將為人母的女性,他想過自己的母親如果當年遭此待遇會是如何?
明面上的歧視尚且難以追責,更不用說隱性的歧視。有的用人單位深諳此道,并不在招聘要求中提出性別要求,但在實際聘用過程中,卻執行“女生不用”或“男生優先”的聘用原則,女生就是感覺自己被歧視,也無可奈何。
對于隱蔽性的性別歧視,要不斷進行輿論監督,要通過就業公平宣傳促進整個社會形成男女平等的就業觀,而對于明目張膽的性別歧視和“霸王條款”,則需要依法予以嚴處。
一方面,監管部門應該依法對這些單位進行監督,要求取消性別限制條件,同時追究用人單位的責任。另一方面,應該發揮女性組織和社會公益機構的作用,積極幫助女性就業維權。單靠某個個體的力量來反對歧視,是十分困難的,推進就業公平,必須有廣泛的社會參與。比如,在日本,為防止職場女性因懷孕或生育等情況被解雇或歧視的“孕產歧視”現象,日本工會總聯合會在主頁上公開了一份《職場孕產歧視防范手冊》,以淺顯易懂的圖文形式介紹了有關分娩和育兒的法律,這是對女性職工進行法律援助。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強調:規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鄉、行業、身份、性別等一切影響平等就業的制度障礙和就業歧視。因此,對于消除就業中性別歧視,必須站在落實決定的高度,通過嚴格執行就業促進法并推進人才管理、評價制度改革,給所有勞動者提供全面平等的就業環境。
(作者為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 人民日報 》( 2013年12月04日 13 版)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