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法制晚報》報道,復旦大學學術規范委員會認定王正敏在申報科學院院士過程中,申報論文材料有“不實事求是”行為。隨著記者調查的深入,隱藏在王正敏院士背后更多的秘密被揭開。2003年,王正敏領銜的技術團隊成功研發了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人工耳蝸,那么這種人工耳蝸又是如何被研發出來的呢?
????????“克隆”國外樣機 獲國家專利巨額經費
????????人工電子耳蝸是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項聾人康復新技術,重度聽力言語障礙病人植入后,通過言語康復訓練以后,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用聽覺和言語與人交流、融入社會。1982年,澳大利亞科利爾22型人工耳蝸通過FDA認可,成為世界首先使用的多通道耳蝸裝置。王正敏作為中國最早做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的醫生之一,他最早提出了研發中國的人工耳蝸。
????????于是,王正敏找到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的范寶華,讓他想辦法得到了澳大利亞科利爾公司的人工耳蝸樣機。
????????作為王正敏研發團隊的主要研發人員之一、上海聽覺醫學研究所的高級工程師沈義虎具體負責破解國外人工耳蝸樣機的芯片。這位研發人員承認,他們的人工耳蝸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研發,而是模仿了澳大利亞科利爾公司的產品。
????????沈義虎說,他們通過對科利爾人工耳蝸芯片內部電路的提取、分析、整理,研究他們的芯片技術原理、設計思路、工藝制造和結構機制,然后依葫蘆畫瓢做出了自己的芯片,這個過程花了近兩年的時間。但為了避免科利爾公司找麻煩,他們在外觀和線路等環節做了修改。
????????1997年,王正敏團隊研發的“多道程控人工耳蝸”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2004年,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與上海力聲特醫學科技有限公司簽訂技術轉讓合同,對國產人工耳蝸進行產業化。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為了爭取國家、省市科研經費,王正敏研發團隊和上海力聲特醫學科技有限公司以各種名義向有關部門申報項目。
????????記者了解到,僅在2012年,他們就獲得國家級項目兩個,獲得專項經費4000多萬,其中,“國產人工耳蝸及臨床技術研究項目” 獲得國家衛生部專項科研經費2171萬元;“上海力聲特人工耳蝸建設項目”獲得國家工信部經費2138萬元。
????????耳蝸“仿制品” 兩年就壞了
????????根據規定,人工耳蝸要上市銷售,必須先要通過臨床試驗。2009年,上海力聲特公司招募了49名人工耳蝸臨床試驗志愿者,免費為他們植入了力聲特人工耳蝸。
????????家住山西朔州的梁珍失業已經快兩年了,失業的原因是他的人工耳蝸壞了。
????????梁珍告訴記者,小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讓他雙耳聽力嚴重受損。2009年,他報名參加了力聲特人工耳蝸臨床試驗志愿者,在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免費植入了這家公司生產的人工耳蝸。
????????但是讓梁珍沒有想到的是,植入的人工耳蝸僅僅用了兩年就壞掉了。梁珍多次和上海力聲特公司聯系,希望能重新植入一個新的人工耳蝸,但對方稱要等新的產品出來以后才能植入。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像梁珍這樣的志愿者不在少數,記者通過互聯網采訪了湖南、河北、上海、新疆等地的7名力聲特人工耳蝸志愿者,除了上海的一名志愿者因車禍撞壞了耳蝸以外,其余6名志愿者的人工耳蝸僅使用兩年左右就壞了,使用時間最短的只有6個月。
????????記者了解到,目前志愿者仍在等待力聲特公司的新產品上市。他們壞掉的耳蝸至今仍殘留在耳朵里,身體已經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
????????力聲特人工耳蝸為何會出現這些質量問題呢?上海力聲特醫學科技有限公司醫學總監夏正毅認為,王正敏研發團隊轉讓給力聲特公司的技術早已過時了。
????????夏正毅說:“這個產品是王院士發明的,2000年的產品,現在都快15年了,15年前的手機現在還會用嗎?對吧,道理是一樣的。”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