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2014-02/25/0ca76df3ecb4eaeedb688f09270da65b.jpg)
![](http://img.hkwb.net/2014-02/25/efec0136104935a94bdbea720aaacfd6.jpg)
![](http://img.hkwb.net/2014-02/25/57f84c42b34e8ca9f7488e427db37f6e.jpg)
出土的銅錢 本文配圖均由連吉林、白志榮、周秀江考古團隊提供
內蒙古考古研究所近日公布一項最新考古成果—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霍洛柴登古城內發現了距今2000多年的漢代鑄錢作坊遺址,清理發掘出7000多斤的古錢。按每斤大約200枚計算,初步估算有140萬枚。
本報記者連續兩天追蹤采訪考古團隊,努力揭開這座古城和成堆古錢背后的信息。 因盜而考,呈現完整鑄錢作坊遺址 2012年8月,杭錦旗霍洛柴登古城內發生了驚動公安部、國家文物局的古錢幣窖藏被盜案件。在犯罪人員被緝拿歸案的同時,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杭錦旗文物管理所對該處盜坑地點的搶救性發掘也在有序進行。
2013年10月挖掘全部結束,在這里共發現3處錢幣窖藏。經清理發掘以及公安追繳,先后出土古錢幣7000多斤。這批錢幣大多為“貨泉”,另外還有少量的“大泉五十”“小泉直一”“貨布”“布泉”“五銖”錢等。
讓內蒙古考古所所長陳永志博導驚喜的是,原以為這里只是錢幣窖藏,但他們又發現了鑄幣窯址4座。窯室平面主要為長方形,窯室一側有火膛、火道、窯門、排水溝等。4座窯址分布井然有序,窯址附近還發現制曬坯場地。考古人員同時發現了陶器、銅器、鐵器、石器及大量銅鐵煉渣、動物骨骼等。
判斷是不是鑄錢作坊的一個重要依據是看有沒有錢范(磨具)。他們很快在窯室及附近文化層中發現了150余塊錢范(陶母范)、其他陶范20余塊。其中有9塊有確切紀年的錢范,上有文字“始建國元年三月”“鐘官工……”和“大泉五十”“小泉直一”等字樣。而“始建國”就是王莽年號,即公元9年。
有確切紀年的錢范雖然殘缺但非常珍貴,因為習慣上鑄錢后必須要“毀版”。
內蒙古考古所第一研究室主任連吉林是本次考古的隊長,他所帶的團隊據此準確斷定,他們發現了完整的漢代鑄錢作坊遺址,年代應該在漢武帝以后至新莽時期(公元前110年至公元14年左右)。時間跨度百年以上。
同時他們推斷,這里出土的銅錢由于大部已殘半,未經打磨修整,應該是在該處鑄幣窯址鑄造后直接存放于3個錢幣窖藏,未曾流通使用。這個煉、鑄、存一條龍的鑄錢作坊,當時應是統一規劃建造而成。如此完整,在國內尚屬首次發現。
目前,整個鑄錢作坊遺址發掘區已蓋起塑鋼房罩保護起來。
連吉林向記者介紹,從本次發掘出土的西漢“半兩”“五銖”銅錢及“大泉五十”“小泉直一”錢范、窖藏“貨泉”“貨布”“布泉”“五銖”等銅錢來看,再次證明王莽貨幣改革是中國古錢幣發展史上一個特殊時期。
連吉林說,王莽幣制改革在中國古代貨幣史上極有影響。王莽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幣制就有四次大的變動。王莽在居攝時期,始鑄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大泉五十;始建國元年,進行第二次幣制改革,悉廢錯刀、契刀、五銖錢,另鑄小泉值一,與大泉五十并行,同時“又遣諫大夫五十人,分鑄錢于郡國。”此次發掘證實鄂爾多斯地區當時已有鑄幣機構及地點,并且同時鑄造多種貨幣,說明王莽時期改變了漢武帝時期郡國不能鑄錢的制度。
這一時期的錢幣為何多稱以“泉”,收藏界有一說法。因為王莽相信讖緯之學,他奪了劉姓天下,而“劉”字繁寫,由“卯、金、刀”組成,所以避諱“劉”字,同樣忌諱“金、刀”兩字,錢字有“金”便用了“泉”字來代替。
王莽幣制改革因多而繁造成混亂而失敗,但因鑄幣形制別具、制作精良,歷代以來始終為收藏者所青睞。其中聞名遐邇的是“一刀平五千”,俗稱金錯刀。“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可見其為古錢收藏之極致。遺憾的是本次考古并沒有發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