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分離24年
緣分不斷終聚首
在唐某帶領下,民警和劉女士很快在村里找到了李某。一見面,李某就激動地說:“她和在家的大表姐長得真像,真的是我表妹!”弄清事情來龍去脈后,李某忙帶著她來到自己的姑姑家—他的姑姑正是劉女士的親生母親。
母女倆一見面,沒有言語,熱淚便奪眶而出,劉女士緊緊拉著母親的手越握越緊。而與女兒失散多年的母親也沒想到還會有和女兒重逢的一天,激動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只一個勁盯著女兒。母女團圓,劉女士一個勁地向民警和熱心鄉親表示感激。
“我想在宛田陪媽媽住上一個月;然后和媽媽一起和遠嫁廣東的大姐相聚;再轉上東北和三妹相聚。”劉女士向記者說出自己的下一步打算。不過,他們一家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找到失散的小妹。劉女士說,和小妹是在福建火車站附近的一家旅店失散的,她當年才3歲,對童年應該已沒有任何回憶,“不管她過得好不好,愿不愿意回家,我就想看她一眼”。說到這,劉女士和母親的眼淚又落了下來。
廣西新聞網-南國今報記者唐曉燕 通訊員陳英樂
被拐女看地圖激活兒時記憶
民警熱心相助,失散24年的母女終相見
核心提示
在臨桂縣宛田瑤族鄉甕洲村委樟村屯一戶農家里,一對母女一邊聊天一邊洗菜,濕潤的眼眶彼此相望。頭花發白的母親盯著女兒,深怕一眨眼又不見了。這是3月5日中午,一幕遲來了24年的溫馨場景。24年前,如今已31歲的劉女士被拐離開家鄉。24年后,她無意中在地圖上看到“宛田”的地名,頓覺熟悉,認定這就是她的家鄉。最終,她在當地民警和村民的幫助下,與家人團聚。
看到熟悉地名 被拐女返鄉尋母
3月3日上午8時,臨桂縣公安局宛田瑤族鄉派出所來了一名操外地口音的年輕女子。她向民警求助,希望能幫她找到失散多年的家人。
女子姓劉,今年31歲,家住江蘇省寶應縣。劉女士對童年有少許印象,她向民警介紹,自己在7歲時,由于家庭困難,母親便把她和3歲的妹妹送到親戚家寄養。然而,讓人想不到的是,姐妹倆在親戚家沒住上幾天,就被人販子拐賣到了福建;此后,她和妹妹也失散了。
劉女士稱,隨著年齡增長,她越來越想念母親和家人,尋親的念頭日益強烈。
2010年,劉女士在網上查看地圖時,臨桂縣“宛田”這個地名出現在她眼中,“我當時眼睛一亮,頓覺這個地名很熟悉。”劉女士說,她當時離家時年紀太小,根本記不得母親和其他親人的姓名,始看到“宛田”兩字,她頓時有了少許印象,“外婆家依稀在宛田”。說到情深處,劉女士流下了眼淚。
陪同走村串巷 幫她找兒時回憶
聽完劉女士陳述,民警一邊安慰她,一邊讓她盡量回憶一些片段:家鄉有什么標志性建筑物?親人有什么明顯特征?以便縮小尋親范圍。
劉女士回憶稱,由于父親去世早,母親帶著她和姐姐,還有兩個妹妹便來到外婆家生活,“我好像有兩個舅舅,其中一個是啞巴。”在劉女士印象中,母親之后曾改嫁給村里的一名代課老師;外婆家附近有一條大河;河上有座浮橋。
民警根據這些線索,很快將尋親地點鎖定在該鄉宛田村江北屯和大埠屯,以及甕洲村樟村屯、甕潭屯。民警驅車帶著劉女士穿過狹長的宛田街,來到江北屯的大橋旁,試圖讓她回憶起兒時的環境。但畢竟24年過去,當地變化很大,劉女士再想不起更多信息。
大半天過去仍一無所獲。民警帶著劉女士在街邊吃米粉,一邊商量下一步尋找計劃。粉店里,村民唐某聽聞此事,他根據浮橋和“啞巴舅舅”這兩個線索,猜測劉女士可能是樟村屯李某的表妹。
民警和熱心的唐某馬上帶著劉女士趕往樟村。汽車剛經過村口一棵大榕樹時,劉女士就激動地對民警說:“這里就是我小時候生活的地方,每次捕魚都會經過這棵樹。我有印象!”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