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海市中原鎮迷人的綠蔭街道。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張茂 攝
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的發言中,符興代表伸出一個手指,說起城鎮化問題:“中國式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就是一個字:人。”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這一個對新型城鎮化道路的深刻詮釋,成為今年全國兩會海南團代表委員們的熱門話題。
立足海南特色
積累海南經驗
遲福林委員眼里的海南新型城鎮化,擁有三個“最”:最有條件、最有優勢、最能做出特色。他說,隨著不斷引進島外消費等,海南城鎮化需求在明顯擴大,需要發展特色風情小鎮等。
遲福林建議,海南發展新型城鎮化,需要實行“六個統一”,盡快在全省范圍統一規劃、統一基礎設施建設、統一土地開發利用、統一社會事業發展、統一城鄉體制機制、統一環境保護,由此破題新型城鎮化的海南之路。
目前,海南各地在新型城鎮化的道路上已展開許多探索,逐步積累了具有海南特色的經驗。海口、三亞就是其中先行先試的代表。
倪強代表表示,去年,海口市對新型城鎮化進行了系統研究,在此基礎上,分別在云龍鎮、演豐鎮試點。
“海南新型城鎮化,一定要立足當地特色。”倪強說,比如,云龍鎮的城鎮化探索,就是利用當地的鎮域產業基礎,推動一、二、三產業的有機融合,推動農民就地城鎮化。而演豐鎮的探索,則是充分利用當地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在加大對紅樹林等自然資源保護力度的基礎上,推動生態高效農業和旅游、休閑產業的結合,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城鎮化。
倪強說,經過環境整治,東寨港水質明顯變好,越來越凸顯“海口之肺”的作用。他表示,海口還將抓住三江農場移交地方的契機,建設近萬畝國家級濕地公園,作為海口人民的“后花園”。
“三亞要抓住撤鎮設區的契機,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王勇代表說,撤鎮后,每個區首先做規劃,根據資源、人口就近就地劃分區域,進行民居改造,改善農民的居住水平。進而培育旅游、農家樂、現代農業、觀光農業等各類產業,讓農民就近就地融入到培育的產業中。
在王勇看來,新型城鎮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盡管三亞已建立了一些風情小鎮,但產業培育卻未起步。今年,三亞將從海棠灣和鹿回頭2個風情小鎮開始試點,由酒店與小鎮農家樂簽訂合作協議,為農民提供服務指導、旅游用品配送、培訓服務員等服務。
新型城鎮化
“人”才是核心
“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不是以物(地或鎮)為中心,而是以人為本,讓農民進城后,有市民身份,有就業,有住所,享受基本公共服務。”符興感嘆說,這對海南特別有指導意義。
吉明江代表認為,實現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必須解決農業轉移人口的戶籍、住房、就業、社保等方面的城鎮化,“解決了這幾個關鍵問題,才是真正的城鎮化。”
吉明江以養老保險和低保為例說,農民的養老保險和低保水平相對較低,村變成社區、農民變成市民后,就應享受和市民一樣的相關待遇。不僅應按社區標準來實施養老保險,還要按城鎮低保和物價補貼標準為他們提供保障。
“還有保障性住房的問題也要重視。”吉明江建議,“農民有宅基地,農村變成社區后,可以集中搞保障性住房、公租房、經濟適用房等。”
吉明江表示,城鎮化進程中,一定要以維護群眾的利益為核心,“只有不斷完善城鎮化建設的配套基礎設施,切實提高群眾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城鎮化建設才能得到群眾的擁護和配合”。
“以人為本需要相應的制度基礎。”呂薇代表認為,要防止簡單地用城鎮化率、城市規模來考量城鎮化,應提高城鎮化質量,建立科學的城鎮化評價體系,把公共服務、土地利用率、非農就業等作為考核的重要指標。如何推進城鎮化,全國各地都在積極探索,城鎮化模式和具體做法不盡相同,但必須重視科學規劃。
“不是簡單的造城運動,不是蓋些房子就叫城鎮化,而要著重考慮農民變市民后靠什么生活,怎樣才能在城市里安居樂業。”呂薇認為,城鎮化需要有產業支撐,是和產業發展模式緊密相連的,還需要政府加強公共服務。勞動力具有流動性,哪里有好的就業機會和適宜的生活環境,勞動力就會涌向哪里。只有提供更多、更好的就業渠道和完善的社會保障,才能保證流動的勞動力在城市里幸福生活。
培育產業支撐
創新運營模式
“新型城鎮化將決定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進程。”遲福林認為,未來5年-8年,海南通過城鎮化的合理布局和城鎮品質的提高來積聚人氣,能夠為加快發展與旅游消費相關的現代服務業提供動力支撐,能夠形成產業升級的獨特優勢。
朱鼎健委員提出,在海南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導入“第六產業”。所謂“第六產業”,是國際經濟界近年來提出的新產業,即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第六產業,該產業是三次產業的疊加產業,同時具備一、二、三次產業的特點。如法國葡萄酒業,葡萄種植屬第一產業,葡萄酒加工屬第二產業,葡萄園觀光屬第三產業,種植、采摘、釀酒、售賣、觀光、豐收慶祝等融合就成為第六產業,從而產生疊加效應。
朱鼎健建議,海南中小城鎮重點依托當地傳統農業,延伸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和特色產業,創新發展生態旅游、農業旅游、村鎮經濟服務業,將三次產業疊加成為第六產業進行一體化產業布局。
“海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最大制約因素是資金和用地。”施耀忠委員建議,一是創新城鎮運營模式,完善投融資體制機制,吸引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有序參與城鎮化建設與經營,形成多元化投資格局,破解城鎮化發展的建設資金瓶頸。二是推進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在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方面,施耀忠提出,應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同權同價,對依法取得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允許以公開規范的方式出讓、租賃、入股、抵押,逐步放開農民利用自有宅基地建設租賃性經營房屋;完善征地補償機制,采取留地、留房、留股份等多種安置方式,探索土地價格和房屋評估價值相結合的補償辦法,保障被征地農民長遠發展生計;合理調控城鎮用地規模,新增用地指標分配應以常住人口為依據,與吸納外來人口落戶規模相掛鉤,避免出現“空城”、“鬼城”現象。
(本報北京3月10日電)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