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會歷時11天,代表、委員們帶來的各種提案、議案話題紛呈。但在一些西方媒體的眼里,兩會最大的“干貨”恐怕還是《政府工作報告》。外媒尤為關注的是中國政府設定的GDP增長目標,以及中國能否改變經濟增長方式,以落實去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所勾畫的改革藍圖。
外媒的關切不難理解。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的貨物貿易國,同時也是世界經濟的主要增長引擎。在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爆發之后,中國充當了新興經濟體的“火車頭”,為世界經濟的復蘇作出了重要貢獻。正如《土耳其周刊》刊文指出的那樣——許多學者強調,中國能否實現其GDP指標,不僅對中國而言非常重要,對那些依賴對中國出口的國家和地區也非常重要。中國經濟的表現對于世界經濟的運行也至關重要。
3月5日,外界關注的那幾個數字最終出爐。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2014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
美國《華爾街日報》載文認為:“7.5%的目標略低2013年中國GDP的實際增長率7.7%。大部分經濟學家認為,隨著中國經濟日趨成熟,要達到7.5%的目標將變得更難。”
對于中國2014年的這一經濟增長目標,英國《衛報》引述了兩方不同的觀點。道明證券(TD Securities)駐新加坡的一位分析師安妮特·比徹認為:“中國將GDP增速設定在7.5%,我們認為這個目標對于亞洲地區的貿易和商品貨幣(出口嚴重依賴自然資源之經濟體貨幣,常特指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和俄羅斯貨幣)都將起到支持作用。”另一些人則不太樂觀。一些分析師認為,這可能預示著,中國將不會如想象中一般進行激進的徹底的改革。英國經濟研究機構凱投宏觀(CapitalEconomics)駐新加坡的經濟學家艾望-布里查說:“這也許意味著,中國不會如我們預期之中那樣迅速地解決信貸快速增長的問題。”
上述兩方觀點,正好印證了外媒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正如新加坡《聯合早報》在刊文中所提出的——中國在保增長和促改革這對“對立”的任務之下,魚和熊掌是否可以兼得?
美國商業雜志《彭博商業周刊》曾撰文認為:“如果中國的GDP增長目標被重新設置為‘約7.5%’,這對于去年11月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布的全面經濟改革方案而言將不會是好消息。因為改革步伐勢必在短期內抑制經濟增長,而將目標設定為7.5%,表明中國政府對于經濟降溫將導致社會不穩定的擔憂大于進行改革的決心。”
但是,美國《時代》周刊在一篇文章中也指出:中國保持慢速的改革步伐也是可以找到好理由的,步伐向前推進得過快也有其風險。如果讓毫無準備的金融部門太快向全世界開放的話,會出現潛在的不穩定情況。中國改革進程的歷史表明,中國改革通常都是在小規模的實驗之后才隨著時間的推移大規模地推廣開來的。再者,中國必須達成的目標也并不容易,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增長模式從“國家控制、投資拉動”轉型為“私人主導、以消費為重”的模式,這種轉型不可能一夜之間完成。
3月6日,中國財政部長樓繼偉對2014年經濟增長目標作出的進一步解釋,在一定程度上給外界的疑慮作出了一些解答。樓繼偉表示:“GDP增長目標是靈活的。所有2014年目標都用了‘左右’的提法,GDP增長是在7.5%左邊還是右邊,左邊多少、右邊多少,并不是特別重要,重要的是就業。就業是最重要的目標。”
這表明,中國政府并不是死守著“7.5%”這一底線的。“這種靈活性讓商界得到鼓舞”,東方匯理駐香港資深經濟家科瓦爾奇克對彭博社說。世界銀行經濟學家司克禮(Karlis Smits)也對《華爾街日報》表示,所有人都要進行調整,不僅要有經濟結構的調整,還要有思想觀念的調整。他說:“增長放緩是新的常態,這是件好事。”
本報北京3月12日電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