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說紛紜紛紛列出證據
中國人列出的證據是最早的文獻記錄。在宋代科學家沈括所著《夢溪筆談》中有關于活字印刷術的詳細記述。他稱,活字印刷術是在宋仁宗慶歷元年至慶歷八年即1041—1048年間發明的,“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另外,在中國的西北發現了大量西夏文的泥活字和木活字。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肖東發先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些地方的活字印刷術足以證明中國是印刷術的來源國。
而韓國的證據主要在于實物展示。他們發現了一種14世紀的活字印刷品,即韓國的金屬活字本——《白云和尚抄錄佛祖直指心體要節》。而在2010年9月,首爾仁寺洞多寶星古美術展示館公布稱,在韓國專家對收藏的100多個金屬活字進行分析后證實,其中的12個是13世紀初的金屬活字。這比1377年的《直指心體要節》還要早138年以上。
至于荷蘭的印刷術發明權,這并不是主流。多數西方人認為印刷術來自德國。《大不列顛簡明百科辭典》的人物詞條中也認為古登堡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并排版印刷了《四十二行圣經》等書。古登堡的發明在歐洲得到非常快的普及。在50年中用這種新方法就已經印刷了三萬種印刷物。正是基于古登堡為現代金屬活字印刷術和西方文明的傳播所做的貢獻,被西方世界認為是千年的大發現。
中國證據不足以讓各國信服
按理說,按照最早記錄的證據,印刷術應該屬于中國的發明。為什么卻得不到公認呢?事實上,對于畢昇及其印刷術發明的歷史考據并不完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蒂姆·巴雷特教授(TimBarrett)在接受重青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都承認關于活字印刷術的最早記錄在中國”,“活字印刷術最早的存本可能是木活字,在中國的西夏。但我不確定這是否已經得到證實”。
除了對畢昇身份存疑以外,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因為當時的活字印刷品未能流傳于世。北宋以后的朝代仍大量采用的還是雕版印刷。也就是說,在他們看來,這至少可以證實,活字印刷發展和普及比較緩慢,畢昇發明的印刷術并未對印刷業產生革命性推動作用。這也是與德國人古登堡發明的鉛金屬活字無法相比的原因。古登堡大大降低了印刷成本,促進了信息在西方的廣泛傳播。
蒂姆·巴雷特教授認為韓國人引以為傲的印刷術指的是金屬活字印刷。“韓國存有最早的金屬活字印刷品,這一點上中國明顯更晚。”而這一點也讓韓國于2001年6月成功獲得了世界教科文組織的認可。只是金屬活字印刷這一技術,學術界也存在爭論。
另外,他們也根據《夢溪筆談》的記載對畢昇的泥活字進行了還原,發現了泥活字存在易碎、不牢固等問題。所以中國遭到韓國學者的質疑,認為中國的活字印刷術只停留在理論階段,并沒有付諸實施。蒂姆·巴雷特教授稱,目前也沒有充分的證據表明歐洲和韓國的印刷技術是受到了畢昇活字印刷術的影響。
文/重青記者 王莉
把印刷術歸于任一國家都是扭曲歷史
印刷術到底屬于哪個國家?重青記者為此專門采訪了歷史學方面的國際專家。他們認為不應簡單地將活字印刷這項技術歸于某個國家,而應綜合多個因素。
荷蘭萊頓大學中國歷史教授魏希德
我認為,我們討論的問題更多應該基于這項技術的歷史而不是民族主義情緒之上。簡單地來說,我不認為任何一個現代國家擁有活字印刷這項技術。同時,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這些國家在為這項技術發生矛盾。個別人之間可能會有,正如你所說,這幾個國家有看法上的分歧(包括對這項技術的歷史知識看法各異)。活字印刷術在韓國和德國歷史上占有重要的角色,但根據文獻顯示它并沒有在中國的歷史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因為這項技術并不適合中國的書面語言。另外中國的印刷者認為它遠不如木版印刷經濟實惠。
美國康乃爾大學艾媞捷
印刷在東亞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發明”一詞可以囊括的。例如,嵌入式的、讓人們可以進行拓片的銘文可能是印刷的雛形。這些刻在石頭或木頭上的文字在多個地方存在,比印刷、書籍的流通和發展早幾個世紀。與其簡單地關注技術,更為重要的是考慮與印刷相關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基礎設施建設。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歷史學家喬·丹尼斯
我同意兩位印刷界著名學者的觀點,現代化之前的“發明”是一個相互影響的漫長過程,包含適合特定社會和時代的許多個小步驟。從堅硬表面印制圖像的基本理念遠早于畢昇、現在用于韓國的活字印刷術以及古登堡的印刷品。將活字印刷術歸于任何一現代國家都是扭曲歷史。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