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副部長魯昕22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我國即將出臺方案,實現兩類人才、兩種模式高考。第一種高考模式是技術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試內容為技能加文化知識;第二種高考模式就是現在的高考,學術型人才的高考。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學術型人才的高考分開。(相關報道詳見本報23日一版)
改革高考模式,一石激起千層浪。既為此拍手叫好,也不由得暗暗擔憂。
筆者認為,此次將改革直面技能型與學術性,是十分明確且值得期盼的。在赤裸裸的高考分數面前,有的學生雖成為了“分數英雄”,但也成為“生活白癡”。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高級技工”、“優秀藍領”也同樣閃耀光芒。此次,高考終于將技術發展提升到了重要位置,似乎在告訴我們,單一化的知識發展已經成為過去式,多元化的智慧知識才是強國之策。畢竟,社會的發展需要多管齊下,強強聯手。
面對現實,筆者不得不說,中國家長和考生仍舊有著濃厚的“分數英雄”的觀念,更愿意考上名牌大學,而不愿學習技術。當我們對學術型的學校和學生高看一眼時就有可能對技能型的學校和學生低看一眼。如果是這樣的話,很多家長和學生選擇模式的時候,都會有很多顧慮。更有甚者,對學技術自然而然產生排斥感。不考慮自身實際情況,“蔑視”職業學校,一心擠進“高大尚”的學術性學校,以致于形成了一種人才結構失衡:高級技工萬金難求,人才匱乏;而大學生畢業生卻高度過剩,呈現惡性競爭狀態。
改變觀念,并非一朝一夕可以達成,也不可能單靠教育部出臺的方案就可以水到渠成。更多的是需要綜合力度的改革,社會也需要介入。追根問底,選擇何種教育模式,看的還是社會給予的重視度和認同度。若即使改革了,考生選擇了,社會和大眾仍舊區別看待,那么千軍萬馬過橋的現象仍舊年年上演,而人才結構失衡的現象也不會得到解決。筆者建議,在進行兩種模式高考改革的同時,必須在制度層面從深層次配套、完善對人才的評價和使用尺度,這樣才能使兩種人才實現競爭上的平等、人才結構上的平衡。???????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