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寒食節,糖耳朵、青團等寒食節食物在部分小吃店熱銷。
本報微調查顯示,6成受訪者不清楚寒食節及來歷,同時有6成受訪者在清明節期間已經不講究吃食了。
市場 商家推寒食小吃 糖耳朵受歡迎
“就剩這兩個了,您明天早點來,這兩天青團賣得快。”昨日中午剛過,朝陽區管莊附近的稻香村店里,青團已近脫銷。
今天上午,護國寺小吃店外,排隊買寒食小吃的顧客也排起了長隊。
護國寺小吃負責人介紹,在十三絕中最受歡迎的就是糖耳朵,取得是“耳聰目明”的好口彩。今年護國寺小吃“寒食十三絕”小吃準備量超過了4萬個,糖耳朵有1.3萬個。
“我原來也不知道寒食節,頭兩年偶爾來護國寺小吃店看到寒食十三絕的宣傳海報才知道。現在每年寒食節也買點應應節。”正在排隊的宋先生說,還是要把傳統節日過起來。
市民對傳統的關注,帶動了寒食節小吃的銷售。
護國寺小吃店數據顯示,自清明節被列為法定假日開始,每年“寒食十三絕”的銷量都會有較大的增長。
與日常相比,節日期間,小吃的備貨量要多4-5成,糖耳朵的備貨量比去年翻一倍。
講述
寒食節吃上點心
跟過年差不多
隨著清明節作為一個節日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寒食節逐步被市民所淡忘。
“小時候家里也過寒食節,具體是哪天實在是記不清楚了。但是那天家里人都出去放風箏,吃的也大多是點心。按照那個時候的生活水平,能吃上點心,真跟過年差不多。”今年已近90歲的郭奶奶回憶起寒食節,還有一定的印象。
郭奶奶回憶,當時上午去祭祀家里先人,祭祀完了以后就是玩的時間。頭一天,父母會準備得非常充分,寒食節這一天基本不用做什么活兒,因此基本沒有什么悲傷的回憶,大多是美好的回憶。
微互動 今年寒食節 為何是今天?
本報在官方微博推出寒食節微調查后,讀者開始熱議。
按照古俗,寒食節是在夏歷冬至節后的一百零五天。
今晨,網友“九江數江樓”向本報官微提出: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是4月6日。
對此,本報記者采訪民俗專家了解到,在清初湯若望歷法改革以前,清明節約在寒食節兩日之后。湯氏改革后,清明節定在寒食節一日之前。
現代24氣節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
多知道點兒
在古代,清明只是24節氣中的一個,寒食節才是一個正式的節日。
這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飯,有上墳、郊游、斗雞子、蕩秋千、打毯、牽鉤(拔河)等習俗。
老北京人還有吃驢打滾、艾窩窩、豌豆黃、糖耳朵、糖火燒等13樣著名老北京小吃的傳統,因而這13樣小吃也被稱為“寒食十三絕”。
唐代時,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成為中國傳統節日中形成最早的節日之一,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
相關鏈接: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