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凌晨,位于吉林省琿春市的吉圖琿鐵路一處在建隧道突然發生塌方,12人被困。經過87小時的生死救援,5日下午15時,被困人員成功獲救。事故發生后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第一時間趕赴現場,親歷整個救援過程。
把浸濕的紙殼箱分給大家,沒人吃
36歲的姜德春還未結婚,家境并不富裕的他“每個月收入不錯”。被困的剎那,他“腿肚子嚇得都轉筋了”。他說,“塌方時轟隆隆的響聲持續了一晚上,第二天不再響的時候心情才放平。”
姜德春的工友李燕31歲,已是一個十歲男孩和五歲女孩的父親,在獲救第二天上午,他和妻子第一次通了電話,妻子的啜泣聲通過電話清晰可聞。李燕是這支隊伍的班長,“我用安全帽從山體上部接水喝,因為下面的水被污染了。”
“安全帽水壺”被工友們依次傳遞開,一人一小口。好在通風管并未全部被阻斷,被困的地方空氣并不稀薄。為了節約空氣,減少尾氣,姜德春關掉了能帶來響聲的噴漿機。
“聽到救援鉆頭響聲之前,大家有些絕望了。”李燕說,他找來裝炸藥的紙殼箱子,用水浸濕,吃了巴掌大一小塊。當他分給別人的時候,沒人吃,“確實難以下咽。”
被困工友的幾只手電發出微弱的光。郎洪光是噴漿機司機,在手電快沒電的時候,他把噴漿機電瓶卸了下來,連上燈具,用一會,停一會。郎洪光是琿春人,經常和大家開玩笑緩解壓抑的氣氛,車上的兩瓶礦泉水也被喝光了。山洞陰冷,大家圍坐在燈光前,用破布取暖。
4月4日午間,李燕在里面聽到有鉆頭的聲音,不一會鉆頭鉆了進來。李燕將自己的口罩,連同安全服上撕下來的紅布條,還有一根鐵絲綁在鉆頭上。又過了一會,給養通道打通,“有人嗎?”“有人!”李燕和工人們回答。“有多少人?”“12人!”
一根“陰陽道”連接生死兩端
英安邊防派出所教導員陳偉事發不久就趕到現場,執法記錄儀記錄到的畫面顯示,成堆的碎石將隧道斷面封閉,碎石不斷從塌方斜坡滾落,“很危險。”
更著急的,是在塌方體外連續作業的救援隊伍。中鐵十九局五公司總工程師劉林生在塌方后三個多小時就趕到了現場,救援的四天三夜里他只睡了不到6個小時。“首先要打通塌方體,與被困人員取得聯系,輸送給養。”劉林生說。
方案迅速制定,先用鉆機鉆孔,繼而“土洋結合”:土辦法是在塌方體左側挖掘三角形導洞,加固支撐后方便人員撤出;洋辦法是利用液壓頂管在塌方體內打入直徑為820毫米的鋼管,將人員撤出。
在劉林生等專業人員的行話里,打通塌方體內外的管道叫作“陰陽道”。“里面黑外面亮,一根管道有可能就是生死相隔。”劉林生道出了“陰陽道”的含義。然而,貫通這條“陰陽道”何其之難。
專家組判斷塌方體寬度在20到30米之間。第一臺從琿春當地調運來的水平鉆機開始隆隆作響,沒過多久,價值六十多萬元的鉆頭就被塌方體內的石頭和鋼梁崩斷。第二臺設備因為同樣的原因被損壞。
緊接著,第三臺設備又進行作業。“前兩次打通作業不算失敗。”中鐵十九局五公司董事長王必軍說,“其實第二次已經鉆通了塌方體,被困人員敲擊鉆桿的聲音說明有活人在里面,我們還通過鉆桿的通氣孔往里面輸送了營養液。”緊接著,專業套管配合鉆頭持續作業,“陰陽道”終于打通。
“里面還有十幾個人,我不能跑”
通過“陰陽道”,食物、飲水、藥品、對講機,甚至撲克牌都被送到了被困人員手中。截至4月5日中午十二時,塌方體左側的一號逃生導洞已經開挖了19.2米,二號逃生通道液壓鋼管已經完成安裝。
然而,危險依然存在。塌方體上方受力不均,很容易再次塌方。周圍五六十米被劃定為危險區,多達上百人在這里連續施工作業。“我們布置了兩臺全斷面測量儀進行巖壁沉降測量,同時安排專人用激光手電目測裂縫、沉降情況。”劉林生說,“通過‘陰陽道’的距離,我們判斷一號逃生通道已經快要打通。”
就在即將打通一號通道,掘進作業人員已經能夠與被困工人通話時,險情突然出現!一股泥水瞬間沖入通道。“按照經驗判斷,突然出現的水流就是塌方前兆!”王必軍說。觀測數據也顯示,隧道拱頂在不到兩小時時間已經沉降了三厘米。
“全部撤出!”指揮部一聲令下,救援人員迅速撤離,并開始用枕木搭建支撐,防止更大塌方發生。就在這時,作業人員在通道內突然看到了被困人員。“剛開始我還不信,怎么可能!”劉林生說,然而這的確是事實。
指揮部判斷,突現的泥水為塌方堰塞坑的積水,再次塌方可能性不大。“這股水嚇了我們一大跳!”劉林生說。在通道的另一頭,被困人員自主將堵塞在逃生通道的松散碎石搬離,鉆了出來。救援計劃迅速改變,隧道外待命的救護車迅速駛入。
第一個、第二個……第十二個!救護車風馳電掣般駛出,4月5日15時30分,全部被困人員成功獲救,并被送往醫院。“他們在里面組織的特別好,體力最好的先探路,體力一般的在中間,身形最瘦的在最后。”王必軍說。
“塌方的時候我完全可以跑出來,但里面還有十幾個人,我不能跑。”李燕說,在醫院病床上已能坐起來正常交流的他仍有些后怕,“所有人都得救了,我這么做,也值了。”(記者段續宗巍)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