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前高級副行長林毅夫———中國可長期保持7%-8%增長率
在8日舉行的主題為“改革:亞洲金融與貿易的新格局”的博鰲電視辯論后,海南日報記者專訪了北京大學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世界銀行前高級副行長林毅夫,他提出了很多引人關注的觀點,如中國可長期保持7%-8%的較快增長勢頭、中國應加入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參與規則制定等。
中國未來10年可保持較快增長勢頭
有一種觀點認為,近期我國經濟增速放緩是體制機制內因造成的,而改革體制機制又很難,因此我國增長不可持續。林毅夫對此提出異議:“為什么在我們經濟放緩的同時,許多發展中國家包括和我們同樣發展程度的印度和巴西等,增速也在放緩呢?而且放緩程度比我們還大?因為這種同步放緩有共同外因,其中主要是面臨國際經濟周期。”
“中國有條件在未來十多年里繼續保持7%-8%的增長率。”林毅夫認為,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的財政狀況較好,民間儲蓄高,外匯儲備多,利用好這些條件維持中高速增長沒問題。
對于另兩種觀點,他也予以了駁斥。這兩種觀點是:東亞奇跡不過20年,而我國已高速增長35年;人均GDP達到11000美元時,增速就會放緩,而我國將很快達到這個水平。他認為這都不準確,因為衡量一個國家后發優勢的標準是平均勞動生產率、平均技術水平和平均產業附加值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而代表這3種指標的是人均收入水平。按購買力評價計算,2008年我國人均收入水平是美國的21%,相當于日本在1951年、新加坡1967年、韓國1977年與美國的差距。這些經濟體分別在那些年份之后,利用后發優勢實現20年左右8%-9%的增長。所以,中國從2008年開始也應該有20年左右的高速增長潛力。
林毅夫說,潛力就在于與發達國家的技術、產業、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差距所決定的巨大后發優勢。中國保持長久經濟增長的途徑應是持續進行創新和產業升級。“如果潛力挖掘出來,到2030年,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總體經濟規模可能達到美國的2倍;按市場匯率計算,將可能是美國的1.5至2倍。”
臺灣要抓住大陸經濟發展的契機
談及大陸未來的發展前景,林毅夫不忘兩岸間的共同發展。
“臺灣和大陸建立更加密切的關系會帶來雙贏的結果。”林毅夫認為,在兩岸和日韓、東盟等本地區其他經濟體簽訂自貿區協議之前,最好兩岸相互先簽某種自貿協議。
他認為,大陸全面深化改革,能給臺灣帶來一個巨大的市場,大陸快速發展,臺灣也能夠“水漲船高”。在“亞洲四小龍”中,臺灣之所以被韓國超越,是韓國非常積極利用中國大陸發展的機遇。
“其實利用大陸發展機遇,臺灣比韓國更有優勢。”林毅夫對記者說,自己作為一個在大陸工作的臺灣人,對此深感惋惜。他認為,當下大陸產業和技術跟臺灣比還有一定差距,大陸經濟快速發展自然會給臺灣新的產業與產品創造出一個很大的市場。“機遇如果沒有抓到,或慢了幾年,本來是人家求你,就會變成你求人家。”
他希望臺灣經濟能夠繼續保持比大陸總體高的水平,與大陸形成一定的垂直分工,不同發展程度經濟體之間的合作是以垂直分工為主,同一個發展程度的經濟體就是專業分工為主“但如果臺灣經濟持續停滯,很快幾年后上海就會達到臺灣的生活水平。”
中國應積極參與TPP規則制定
林毅夫認為,不僅兩岸間要簽訂貿易協定,中國也要參與到其他更大規模的貿易協定,如TPP。
“中國必須參與到TPP中。”林毅夫認為,中國作為世界大國不能讓人牽著鼻子走;同時,美國及正在洽談加入TPP的國家,也應該積極歡迎中國加入TPP。在解釋中國應加入TPP的原因時他說,“世界過去的貿易規則和世界上多邊經貿機構的背景,都是由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只能被動接受。
“中國現在是全球第2大經濟體及世界最大貿易國,且經濟發展速度和潛力還非常大,并可能在2020年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他認為,在此情況下大陸應積極爭取“參與新的游戲規則制定”,積極參與談判。
他認為,在制定新的貿易規則時,大陸還應爭取不再像過去一樣,由已開發國家將規則強加于開發中國家。同時,美國和正在洽談加入TPP的國家,都與大陸擁有巨額貿易往來,大陸是世界貿易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也是這些國家對外貿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中國的貿易總額占到環太平洋國家的非常大的份額,環太平洋地區的國家都希望與中國加強貿易來往。如果中國不參加就不會是個完整的協定。因此,西方發達國家要適應中國等新興國家的興起。”(本報博鰲4月8日電)
?
?
?
點擊進入專題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