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方首席代表曾培炎在分論壇上發言。?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 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方首席代表曾培炎在“重塑亞洲和新興經濟體競爭優勢”分論壇演講時,號召亞洲各國自強合作,聯手建設資源互補的區域共同市場,合作營造并共享內部需求,共同創造亞洲發展的新奇跡。
曾培炎說,過去幾十年,亞洲多數國家和地區在“出口帶動模式”下,向全球提供了低附加值的商品,包括廉價的勞動力、土地、資源能源和有限的環境容量,為世界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但當前發達國家實施“經濟再平衡”戰略,使亞洲經濟體外需增長受到限制。“出口帶動模式”往后將越來越難以為繼,促使亞洲經濟進入一個發展轉型期。
他說,亞洲在過去40年中經歷了一波又一波經濟奇跡,推動本地區成為全球經濟日益重要的增長引擎,與北美、歐洲一起構成了經濟總量大體在20萬億美元的世界第三大經濟板塊。亞洲發展潛力很大,經濟體之間經濟互補性強,彼此開展合作的空間廣闊,亞洲正在迎來又一個重要的發展機遇期。地區各國要把握好這樣難得的機會,把亞洲的市場和優勢資源整合起來,更多地用于區域建設發展。
曾培炎指出,亞洲毋庸諱言還面臨著不少嚴峻的挑戰和困難。由于種種原因,亞洲各經濟體之間的聯系不像其他兩大經濟板塊那樣緊密,尚未形成有效合力。特別是一些國家在歷史、宗教、領土、海洋權益等問題上長期存在爭議,管控不好就會導致地區安全局勢緊張,好不容易獲得的經濟發展環境遭到破壞。為此,要珍惜和維護來之不易的和平發展局面。
曾培炎說,亞洲已經到了應該覺醒的時候,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自強合作。亞洲各國應當增強互信,樹立“命運共同體”觀念,走經濟一體化的道路,最大限度地就發展戰略達成共識,相互尊重,真誠合作,共同創造亞洲發展的新奇跡。在短期內無法有效刺激各經濟體內部需求的情況下,聯手建設資源互補的區域共同市場,合作營造并共享內部需求,是支撐亞洲未來經濟發展轉型的一個現實選擇。
曾培炎認為亞洲各經濟體應著力打造統一的貿易制度安排、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金融貨幣創新合作這三個基礎性條件。他說,打造區域共同市場,必須消除形形色色的市場壁壘,做到人盡其力、物暢其流、資通天下。而針對亞洲地區當前的現實,盡快形成統一的貿易制度安排,推進區域、次區域以及多雙邊貿易投資自由化進程,則是以一持萬之舉。這包括東盟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貿區、RCEP、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等。這些不同層次、多種形式的自由貿易區,為亞洲國家深化經濟合作、構建亞洲消費大市場,提供了務實可行的制度框架。今后的關鍵是排除政治羈絆和干擾,加快談判進程,不斷凝聚共識,爭取盡快形成更多成果。各個自貿區安排之間也要平衡銜接,為最終形成亞洲統一大市場創造條件。
曾培炎說,加快亞洲基礎設施網絡化建設并實現互聯互通,是構建亞洲統一大市場的硬件基礎,而基礎設施建設本身就能創造內需,釋放出大量紅利。預計在未來10至20年內,亞洲在能源、交通、物流、信息等方面的基礎設施投融資需求相當巨大,而隨著地區貿易量的增加,這種需求還將繼續上升。實現基礎設施的高效互聯互通,必然要求布局頂層設計的協調對接。各經濟體在制定本國發展規劃和標準時,應把有利區域的整體發展作為重要考慮因素,便于與其他經濟體有效對接,避免因彼此不協調而出現重復建設、無法聯通或聯通效率低下等問題。可以考慮為此建立一個協調對接機制。
曾培炎認為,亞洲地區存在一個有悖常理的現象,一方面不少發展中經濟體缺少建設資金,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經濟體擁有大量外匯儲備,卻放在美歐等國債市場拿著低息。如果能夠打通這部分資金供求的渠道,將為亞洲地區經濟發展注入相當的金融支持。近年來,這方面有不少有益探索。例如,中國提出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倡議,旨在通過多變化籌建,主要以商業化模式有效利用本地區資金,得到了有關國家的積極響應。亞洲還應致力于發展債券市場,使本地區資金不必到其他地區迂回融資。同時,鼓勵社會資金以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公私合作關系)等方式投資基礎設施項目。此外,各經濟體應當開展多種形式的貨幣和財政合作,維持本地區金融穩定,增強共同抵御外來風險的能力。擴大貨幣互換規模,實行貨幣直接兌換,更多使用本地區貨幣開展貿易結算。
??? 曾培炎最后強調,在亞洲正邁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作為亞洲大家庭一員,中國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與地區國家友好相處,守望相助,做亞洲和平的維護者、亞洲發展的推動者和亞洲安全的建設者。亞洲相關各方應落實業已達成的協議和共識,通過友好協商和平解決有關爭議,有效管控分歧,為亞洲的穩定發展營造良好的地區環境。應當開展多領域務實合作,全面推進亞洲經濟一體化,實現包容共贏發展。這也正是博鰲亞洲論壇所致力的宗旨。
?
點擊進入專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