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忠在實彈演習現場。
海口網4月28日消息(海口晚報記者 蔡康 通訊員 陽宗峰 攝影報道)黃文忠,海南省軍區某炮兵團團長,從軍25年,從農家子弟成長為一名團職領導。2次榮立二等功、4次榮立三等功,先后被評為“全軍愛軍精武標兵”、“全軍基層建設先進個人”、“全軍優秀指揮軍官”、“全軍全面建設現代后勤先進個人”、軍區和海南軍區“基層建設標兵”、海南省“十大杰出青年”。
緊貼實戰抓訓練
前年8月,一場對抗訓練激戰正酣。駕駛員羊仁陛直接從開闊地域向目標開進,在電臺里還用了明語……盡管在實彈射擊中打了“滿堂紅”,黃文忠卻一針見血地指出:“戰場上,能這樣大搖大擺地消滅敵人嗎?打仗沒有彩排,有問題多解決,戰時就多勝算。”隨后,他們在全團開展戰斗力標準大討論,查問題、找對策,一系列貼近實戰的訓練措施相繼出臺。自黃文忠任團長以來,全團行動每次不是高溫,就是暴雨,每次單日徒步機動距離均超過50公里。剛開始幾次總有官兵抽筋、中暑,有一次,兩名戰士體力透支當場昏迷,被救護車送到醫院搶救。“這么搞安全包袱太重了。”有人提出了建議,要求降低訓練強度。“包袱再重,能重得過戰斗力標準?要提升戰斗力,就得拋開這些包袱。”黃文忠的反問讓所有人啞口無言。
一次,團隊進行火炮直瞄射擊實彈訓練。可天公不作美,射擊準備完畢,突降暴雨。彈藥管理人員建議取消射擊計劃,否則引信遇水有空爆危險。“如果是戰場上遇到這種天氣,仗就不打了嗎?”黃文忠力排眾議,堅持完成了射擊訓練任務。
“這樣的訓練讓我們感覺自己像個兵,越來越有兵的血性。”扎實的訓風,淬出了“全軍優秀指揮軍官”胡樹林、全軍“優秀參謀”尹智能、“全軍學習成才先進個人”張鵬等一大批訓練標兵;團隊連年被評為“軍事訓練一級單位”。
革新技術換新顏
一次紅藍對抗觸動著黃文忠的神經:老式火炮占領陣地速度慢,戰斗開始就被“敵”偵察發現;剛下撤離命令,可陣地撤離不及時,“敵”炮火襲擊,人員“傷亡”過半……
必須讓老裝備換新顏!黃文忠問計官兵,帶領司令部門和裝備相關人員梳理出傳統駐鋤設置繁瑣、老式火炮笨重導致掛(摘)炮方式不靈活和支撐座盤開設復雜等影響陣地占領、撤出速度的重要因素。白天,黃文忠要抓部隊訓練和管理;晚上,黃文忠擠出時間帶著技術攻關小組在一起研究,反復試驗。1個月后,自動摘(掛)炮裝置、便攜式駐鋤和支撐座盤液壓自動升降裝置等“新鮮出爐”。從此,火炮占領、撤出陣地的時間縮短10多分鐘。
2008年,某火箭炮新型指揮系統配發該團。訓練中,黃文忠發現這一新系統與原有火炮指揮信息系統之間不能相互聯通。有人說:如實反映,等上級機關來解決吧。黃文忠卻下定決心:事關戰斗力,分秒拖不得!由黃文忠任組長的團裝備信息化領導小組很快成立,他與技術骨干一頭鉆進指揮方艙,測試電路,記錄數據。
幾個月后,某新型指揮通信系統研制成功,順利打通了氣象雷達、偵察校射雷達、光電偵測設備與營、連火炮終端的數據鏈接,使群火力反應時間大大縮短。
聚焦使命育人才
黃文忠說:“什么大能大過戰斗力?這是我們的使命。”在該團,一切都是向戰斗力聚焦。修繕招待所的經費拿出來搞技術革新,消減接待費用來購買戰備物資,施工全部外請人員,絕不動用一兵一卒。在人員提拔使用上,黃團長一刀切切得很果斷。“能打仗的干部,有兵我就給你帶。能打仗的兵,有多少我要多少。能打仗的,進步不用找我,打不了仗的,找我也沒用。”黃文忠這么說,也這么做。
張鵬是該團出了名的“軍事通”。當排長時就因軍事訓練成績突出,被軍區表彰為訓練尖子。破格提拔為連長后,先后兩次在省軍區基礎課目比武中折桂,再次破格提拔為作訓股股長。張鵬說,“團長家的門我都沒進過”,全團沒有人不服氣。團里先后有5名專業素質突出、指揮能力強的干部被破格提拔使用,2名體能不合格的連主官被調離崗位。
每年年底,他東奔西跑“要指標”,團里的專業修理工、技術骨干和比武中有名次、各連排名前三的戰士,只要想留隊,肯定沒問題。家庭有困難的,他親自做工作,幫難解困。
立功受獎、晉職晉銜上,實行一票否決。軍事不合格的,沒有立功受獎的資格。先后有3名工作能力較強的機關干部由于體能不合格而推遲晉職。
該團處處向打仗聚焦,戰斗力建設節節攀升,連續5年被評為“軍事訓練一級單位”,連續28年在實彈射擊中取得優勝。
?
?
相關鏈接:
千里挑一獲干部編制男碩士從軍報國?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