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賠錢交易算數、賺錢交易違規” 海外炒金平臺貓膩多
“我去年在金道貴金屬公司入金10萬美元,翻倍之后他們說違規交易,洗黑錢,把我的錢扣了一個月。之后,他們把本金扣了百分之六之后還給我了,金道在香港,維權太難了。”裴某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記者就此事向金道貴金屬公司進行求證,不過公司并未正面回應,僅表示公司的實力和信譽有保證。
近年,由于股市持續疲弱,不少投資者選擇離場。在國內投資渠道單一的情況下,部分人選擇了黃金白銀等貴金屬品種投資。自去年起,由于黃金價格的單邊大跌,不少投資者開始投身于炒金市場。在此需求下,一些借助網絡平臺、打著擦邊球的炒金公司也如雨后春筍般肆意生長起來,炒家們一不留神就掉進了他們的“套子”。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這些打著擦邊球的網絡炒金平臺眾多,都具備如網上開戶、設在香港、為香港金銀貿易場會員等相同特征。也正因為這些特征,投資者通過網上開戶,將資金打到境外,當發覺情況不對時,投資者幾乎不可能追回資金,并且也是維權無門。
平臺實力存疑
記者聯系到上述平臺,提出了裴某等人的疑問。而公司方面卻直接回復的是,“金道貴金屬有限公司為金道投資控股有限公司 (金道集團) 之成員,于2009年在香港注冊成立,是香港金銀業貿易場之認可電子交易行員(行員編號74號),持有AA類別市場交易有效營業牌照,可經營99金、港元公斤條、倫敦金/銀及人民幣公斤條業務。同時,金道貴金屬亦為標準金集團成員,能鑄造金道品牌的千足金條,是少數擁有特許鑄金權的金商,實力及信譽均有可靠保證。”
這一大段內容看起來言之鑿鑿,但香港金銀貿易場是一家什么性質的機構?其認可的電子交易行員有怎樣的資質?是否就能夠保證其上述操作手段公平、公正?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香港金銀業貿易場本質上只是一家行業協會,并非政府監管部門。”
記者在該貿易場官方網站上看到,該貿易場理、監事會成員多由各黃金公司負責人擔任,而這些黃金公司大部分同時是該貿易場的會員單位。與此同時,記者在查閱該貿易場包括稽核組、審查組在內的11個部門的部門職能時發現,貿易場所有部門并未涉及對所屬會員單位可進行代理交易。
在香港金銀貿易場公布的會員申請指引中顯示,目前成為該交易場會員主要為“轉、承讓”方式,即需要轉讓方和承讓方進行撮合。而承讓方所具備的條件并無過多限制,僅需為香港注冊的有限公司,同時開立不少于兩個銀行賬戶,一個為永亨銀行的結算賬戶、一個為任意銀行的存放客戶資金賬戶,在會員單位資金實力方面的要求,則僅需提供不少于500萬港元的資金證明。
據其官網顯示,該貿易場電子交易平臺于2008年9月1日推出,供行員以電子交易方式進行買賣。現階段提供部分倫敦金、倫敦銀買賣合約。所有透過貿易場電子交易平臺進行的合約買賣均獲貿易場派發獨有的合約交易編碼,以證明有關交易透過貿易場的電子交易平臺進行。換言之,這里交易的倫敦金、銀合約并非直接連入倫敦金交所,而是在該貿易場的電子平臺進行的交易。
記者查看多家貴金屬交易平臺,均在用較大的字體標出平臺在香港金銀貿易場的行號。
盈利時出金困難
“取款辦個通知書到現在都沒弄好,他們故意的吧?”
“哈哈,不給出金吧。”
在某網絡炒金平臺的客戶群里,記者剛一加入,就看到了這樣的對話。實際上,現在網絡炒金平臺均稱交易標的為外盤金,需要將資金通過匯款、第三方支付平臺等手段轉到境外。而這一入金方式,本身就將造成上述出金難情況的發生。
壹加壹貴金屬公司董事舒小平表示,“當客戶的資金打入境外賬戶時,就已經脫離了監管,無論是交易平臺本身的出金申請滯后還是由于監管不到位而可能滋生的行騙行為都無法得以監管。”
入金易、出金難,尤其是盈利時出金更難。根據金道貴金屬公司的官方介紹,其服務保證全天候即時存款、取款2小時內到賬,交易完成后約30分鐘內提供貿易場交易編碼以供核實成交記錄。然而,裴某等多位在金道貴金屬交易的投資者均提到,在出金時,公司的客服人員會以系統問題、客戶交易違規等理由拒絕出金。
“5月5日辦的取款通知書,到現在(5月12日)還在等。”同在上述平臺交易的周強(化名)告訴記者,“他們說我遞交的資料有問題,但卻沒有一次性指出來,比如資料不完整、出現修改痕跡,導致不斷延遲出金。”
周強的問題只是一個方面。裴某及其同學(該同學也在金道交易)遇到的則是“賠錢交易算數、賺錢交易違規”的情況。
據裴某講述,2013年8月19日上午他曾將10萬美元分5次打入金道貴金屬下屬的賬戶里。當日晚間賬戶便盈利賺了11.37萬美元,但當裴某要求出金時,公司卻以審核為由凍結了賬戶,直到一個月后,方才取出扣除了0.6萬美元手續費的本金,而盈利部分11.37萬美元則被公司以交易違規、取消交易的名義扣除。裴某的同學也是同樣的情況,在盈利10余萬元人民幣時,被平臺方認定為交易不合規而取消其盈利。
“他們給我的理由是使用第三方存款賬戶進行交易,而我這一次交易是以該存款賬戶進行的對沖,也就是說一個空單、一個多單。而他們只取消了盈利那筆交易,另一筆賠錢的交易又算是正常進行,當問及為何區別對待時,他們卻不置可否。”裴某說道,“實際上,在此前,我一直使用的是第三方存款賬戶,期間虧損和小額盈利,其并未指出我交易的不合規,直到此次盈利金額達到近70萬元人民幣時,他們才忽然認定我的交易存在問題。”
境外公司難追討
在香港金銀貿易場的監管能力存疑的情況下,裴某等炒家如何維權成了一大問題。
“110、香港駐京辦、內地駐港辦、消費者協會都問過了,都沒轍。香港法律和內地不一樣,要追究就得到香港打官司,成本太高了,而且還不一定能贏。”裴某告訴記者。
舒小平表示,“由于外盤金本身就不受監管,當客戶將資金轉出自己的賬戶,風險就已經形成。”
曾投資外盤金的某投資公司工作人員鐘某也告訴記者,“這個市場很亂,很多機構在國內找客戶,資金交易卻放在境外或中國香港,這些在國內的機構沒有與客戶發生資金往來,監管起來異常困難。”
鐘某介紹,目前大量的網絡炒金交易平臺有“滑點”、出金難等情況。而這些均打著法律的擦邊球,讓投資者維權無力。
某社區一張名為實名舉報的帖子就網絡炒金平臺的“滑點”情況做了介紹。該貼子稱,其在交易過程中,掛單止損通通無效,致使損失十幾萬元人民幣。根據其上傳的交易截圖顯示,其當時在1424.26買入的市價單,卻在1427.75才成交,中間達3美元的差價造成了其損失。但這一情況,該平臺稱是“正常情況”。
記者咨詢外匯110網客服(該網站曾曝光若干香港金銀業貿易場交易商,業內認可度較高),其稱這種情況需要查閱相關平臺公司在特殊行情下的免責聲明。
據了解,自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金銀管理條例》之后,近30年來只是有過幾次細微的補充通知,監管上依然處于多頭,并無統一尺度。而其間國內的黃金市場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江蘇大圓銀泰貴金屬現貨電子交易市場副總裁楊溧也提到,“目前業內監管確實存在不足,對于正規交易平臺而言,也在呼喚監管的加強。”
Tips 地下炒金斂財黑幕
●這類地下炒金公司不參與任何交易,自行設立非法虛擬炒金平臺。團隊中有人將自己設定為客戶的交易對象,有人則當托兒充當客戶進行買進賣出,用“對賭”的方式賺取投資者的資金,即公司按每筆交易向真正的客戶收取傭金、點差、過夜費等。
●這類地下炒金公司不為客戶在境外開戶交易,而是通過公司戶頭占用客戶保證金炒金。若投資者未能及時增加保證金,公司則會利用強行平倉條款進行平倉獲利。如果發現客戶賬戶出現較大盈利要求結算時,公司則直接通過“網絡系統問題”,使得獲利的投資者無法平倉,最終導致虧損出局。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