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部分農場與鄉鎮結合部成環衛灰色地帶 水源地保護區垃圾綿延惡臭陣陣
驅車行駛在三亞師部農場路上,透過車窗可見一條河流淌過,這條河是三亞市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關乎三亞市區和部分鄉鎮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
然而當記者行駛到師部農場路南新農場十隊至鳳凰鎮檳榔村路段時,一股惡臭襲來,椰子殼、西瓜皮、包裝袋等生活垃圾散落在馬路邊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一側,離保護區告示牌不足10米。
垃圾在左亂墳在右
飲料瓶、塑料袋、生活垃圾散亂地堆在一起,蒼蠅嗡嗡地在垃圾堆上方盤旋,地上的檳榔鋪了一層,顯然數日沒有清理,踩上去,發出“嘎嘎”的響聲。
恰巧幾位檳榔村的村民路過此地,他們告訴記者,該地是南新農場、師部農場與鳳凰鎮多個鄉村的交界地,盡管鳳凰鎮政府禁止在此堆放垃圾,否則一律罰款500元,但每天晚上仍有人偷運垃圾在這里傾倒。“有村民,也有農場職工,大家都是晚上偷著倒。”村民表示,這種偷倒垃圾的行為已成為公開的秘密。
而在馬路的另一邊,幾十座亂墳映入眼簾。附近種植芒果的果農韋福匯稱,周邊大大小小的墳墓有上百個,墳主均為周邊村民。
“那些垃圾,有的時候一個月才有人來清理一次。”韋福匯說。
建筑垃圾堆積如山
記者沿著師部農場路返回時,發現數公里內未見幾戶人家,但道路兩邊建筑垃圾綿延數百米,最高有近兩層樓高。
三亞市園林環衛管理局相關負責人稱,農場與鄉鎮結合部地廣人稀,近年來私建住宅的情況屢見不鮮,同時也常有拆樓的情況,但由于缺乏監管,當地居民或有關單位便隨意將建筑垃圾倒在路邊。
“2006年,農工委曾出臺政策,給當地村委會每個村小組每月獎勵500元,讓其自行清理垃圾,但隨著近年來物價上漲,自行清理垃圾也難以推行了。”該負責人表示,久而久之,這些地方成了環衛工作的灰色地帶,加之地處偏遠,掩埋及運輸垃圾成本相當高,因此垃圾便像現在這樣堆積成山了。
紅榜
市場化管理和聘用村級保潔員相結合 蒼翠吉陽鎮美若桃花源
5月的三亞,綠樹在瀝青馬路上投下一片片陰涼。昨天,記者走進吉陽鎮中寥村委會中和村小組,路兩旁綠樹成蔭,滿目蒼翠,夏日的涼風拂過綠色的田野,拂過整潔的村道小巷。在中和村,村道小巷整潔開闊,農家村舍窗凈幾明,果皮箱舉步可見……
到處干凈整齊
在中和村村民李開成家中,記者看到,庭院里草木青翠、果木生香,家禽都被圈養在屋后,看著眼前的這一幕,李開成不由得想起了幾年前的環境,“要是以前呀,你們都沒有路走進來。”李開成介紹,之前,村里的家禽都是散養,豬、牛的糞便在村道上隨處可見,村民垃圾隨手扔,哪里一有空地,就扔哪里,經常是房前屋后垃圾成山。“不過不扔在空地能扔在哪?村里沒有垃圾桶,也沒有專門的人運垃圾。”李開成認為,垃圾圍村實屬無奈。“每天都會產生生活垃圾,我們村當時的做法是定期組織黨員清掃,但是垃圾還是沒辦法運出去,只能就地燒掉,燒不掉的就埋了。”
如今,中和村的形象很難與之前的聯系在一起。村民們享受著清爽的涼風,愜意地在村道上行走。“現在村路上再也見不到垃圾,路邊的存量垃圾也被定期運走,現在村民們出門,看到路上有礦泉水瓶,會自覺撿起來丟進垃圾簍里。”中廖村委會主任林澤良說。
建立長效機制
去年,吉陽鎮被列為省級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試點鎮,去年年底,吉陽鎮順利通過了全國愛衛辦對2011-2013年度申報創建國家衛生鄉鎮(縣城)的鄉鎮進行的評審和社會公示,被命名為“2011-2013年度國家衛生鄉鎮(縣城)”,成為全省首個獲此殊榮的鄉鎮。吉陽鎮的改變,得益于創衛的浪潮。
中廖村委會中和村是吉陽鎮19個村(居)委會的縮影。目前這19個村(居)委會已配備農用垃圾車19輛、垃圾屋63座、手推垃圾車300部、塑料垃圾桶340個。其中10個村(居)委會通過公開招標將道路清掃保潔和垃圾清運納入市場化管理并正常運作,其余9個村(居)委會配有村級保潔員97人,做到每個村小組有一名保潔員進行清掃。目前,吉陽鎮已完成第一階段農村存量垃圾630噸的清理工作,2座垃圾轉運站也正在加緊建設中。
吉陽鎮目前已有10個村(居)委會采取“只能外包,花錢買服務,用人不養人”的市場化管理創新體制,同時還在村民群眾中開展環境衛生宣傳、普及、教育工作,逐步建立、完善監督考核機制。吉陽鎮市政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鎮里正在積極探索建立垃圾分類、清掃、收集、清運、處理等長效管理機制,逐步建立鄉鎮環衛主管機構,充分發揮各自然村級組織的自治作用,明確專人專職日常管理。(記者 林容宇)
記者手記
改善環境需良性互動
-林容宇
垃圾圍村、圍田、圍路是老大難問題,吉陽鎮政府多次組織發動群眾開展環境衛生大掃除活動,全面清理村莊周邊積存多年的垃圾。如今,衛生死角消滅了,臟亂差的面貌有所改善;村民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效果,享受了實實在在的實惠,也從思想觀念上認可并接受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工作。
家禽牲畜圈養起來,環境變好了,就連小小的礦泉水瓶也覺得礙眼,大家在共同守護著這片青山綠水。
政府在行動,村民在改變。每個月底,村民會自發組織大掃除,之前大家相互推脫,現在大家都把這當成了自家的活兒,賣力干。
“畢竟,整潔的環境大家期待了太久。”村民的話實在,道出了大家的心里話。但是,好環境的保持還是要依賴好制度。不論是服務外包還是聘用保潔員,政府的職能不能缺位。
把環境整治當成最大民生問題來抓
定安久溫塘村圍剿垃圾
“現在這里變干凈多了,看著心里真舒服!”5月27日下午,在定安縣龍門鎮組織相關干部群眾對久溫塘村垃圾進行清理后,村民們高興地說。
當天,本報曝光了久溫塘村垃圾堆積無人清理的問題。得知這一情況后,定安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立即作出指示,要求相關人員要把環境整治工作當成最大的民生問題來抓,立即進行整改。當日上午,定安縣城管局、愛衛辦等部門召集龍門鎮、久溫塘村相關干部召開有關會議,決定當天下午對當地垃圾進行“圍剿”。
當天下午3時許,記者在久溫塘村看到,80名當地干部群眾手拿掃把、鐵鍬、耙子等,對牛糞便、塑料袋、雜草及其他垃圾進行清理。經過一個下午的勞動,該村道路變得干凈整潔,房前屋后也沒有了亂扔的垃圾,千年古村恢復了往昔美麗的面容。
“下一步我們將引導各村探索農村垃圾治理長效機制,把環境整治工作寫進村規民約。我們不僅要求‘面子’光鮮,‘里子’也要跟上,繼續通過大力的清理整頓,營造更加良好清潔的環境。”龍門鎮委書記顏文昭表示。(記者 蘇慶明 特約記者 林先鋒 通訊員 黃榮海)
金江南茂分場清理垃圾6噸
鋪污水管建垃圾池派專人監督
5月26日,本報“破解垃圾圍村”專欄曝光了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部分農場和鄉鎮存在環境衛生臟亂差現象,其中較為突出的是金江農場南茂分場部分連隊的環境衛生問題。今天上午,南茂分場領導和職工都行動起來,開溝挖渠,鋪設排污管道,清理存量垃圾及衛生死角,并新砌垃圾池,集中收集垃圾。
“26日下午,我們看到海南日報的報道后,立即召開金江農場南茂分場黨支部會議,立即做出整改方案,研究部署整改措施。”南茂分場黨支部書記鐘海運告訴記者,他們當天決定組織干部職工開展環境衛生大整治行動,分別在金江農場場部、南茂分場的房前屋后、大街小巷、農貿市場等衛生環境較差的地方開展大清理。
今天上午,記者在南茂分場基建一隊看到,南茂分場物業辦的環衛工人在衛生死角揮鋤掄鏟、清理垃圾,南茂分場還派出一輛鏟車挖40多米長的水溝并深埋排污管道,解決污水排放問題,同時拉來環保磚修建露天垃圾池,方便村民將垃圾集中收集。
“你們的報道對我們的工作是一種促進,南茂分場以此為契機,加大投入,建立長效機制,定期打掃環境衛生,委派專人監督,垃圾集中清運,污水不再排到路面上。”鐘海運說,這次共發動職工群眾400多人,出動車輛9輛次,清理垃圾約6噸,清理垃圾死角4處。“通過環境衛生大整治,營造干凈整潔的衛生環境,為保亭縣創建全國衛生縣城盡一份力。”(記者 易建陽 特約記者 黃青文)
@吃貨威
陵水縣城濱河北路堆放大量建筑垃圾。
@果果的日記0
農民越來越富,污染卻越來越重,毒垃圾進入河道,損害的是人類的健康。希望真的有好的可行的措施,使得農村環境有根本性的改變和提升。
@MD784533
有時候大家把垃圾扔在那里也是因為沒地方扔,海南應該盡力把垃圾處理系統建好。特別是一些鄉鎮,村民的生活垃圾都是隨便扔,看起來真的超鬧心,一些所謂的文明生態村也是這樣,名不符實。
@韓韓韓_yan
不要讓垃圾滿天飛污染了小島的清新空氣,拒絕垃圾,拒絕污染,從我們身邊的小事做起。
@北有靈鳶
老家在新盈鎮,小鎮沿海,外婆家就在海邊,每次去外婆家都能看到海灘上一層疊一層的生活垃圾,居民們已經習慣把垃圾丟在海邊。長久以往,對環境造成了破壞,并且影響小鎮的形象。建議當地政府優化垃圾處理系統,讓居民們有個丟垃圾的去處。并且向居民們宣傳愛護環境的思想。
@小小麻吉叮
在農村,垃圾圍村問題已經不是一日兩日,一些村民為了圖一時之便,便隨意丟棄垃圾,而這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缺乏環境保護意識,日積月累,最終受害的還是村民自身,因此,解決問題需從根源抓起,村民們可與相關環境部門協調訂立獎懲機制,樹立環境保護意識,最終實現利人利己。
?
?
相關鏈接:
夫妻倆生下10個孩子靠撿垃圾維生 稱沒錢讓孩子們上學?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