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今天是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習俗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2008年,端午節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中國端午節成功申報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兩千多年的端午節,到了今天,年輕人對它的由來、習俗還了解多少?您對端午節的理解又是怎樣的呢?記者今天在全國各地街頭隨機進行了采訪。
記者:端午節的由來你知道么?
受訪者:就是屈原跳了江了,然后我們就過端午節了。
記者:馬上過端午節了,你所了解的端午節的習俗都有什么呢?
受訪者:過端午節的時候,就是有些地方商場打折什么的,也沒什么了。
端午節最初是人們祛病防疫的一個節日,后因屈原在這一天跳入了汨羅江,就成了一個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作為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形成了非常多的民俗,比如說佩香囊,門口掛懸艾草、掛雄黃袋、穿五毒衣、老虎肚兜、喝雄黃或朱砂酒,吃粽子賽龍舟等等。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80后、90后的年輕人對于端午節的文化習俗的了解,確實可能有一些臉紅,文化味越來越淡,“吃”和“游”逐漸成為過節的唯一主題,“包粽子”會者寥寥。在一家超市里,正在購買粽子的"80后"市民李女士告訴記者,不光自己不會包粽子,身邊的姐妹朋友沒幾個會包粽子的。
李女士:要自己做的話多麻煩,還得淘米,然后還得摘葉子,還得蒸,去市場或者去超市買一點,意思意思就行了。
其實除了吃粽子,劃龍舟等等這樣的活動之外,有很多高校和民俗組織這些年很努力地在為端午節做一些推廣活動,也為著我們的傳統文化做著一些努力。
6月1號上午,河北民族師范學院的上百名學生們身著漢服、整齊列隊,在泮橋前進行著誦讀國學經典。中文系主任張正雨介紹,本次活動旨在弘揚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不斷提高中文系學生的個人修養和情操。
張正雨:端午節來臨,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同時也向市民宣講國學,讓市民真真切切感受國學的存在。
最近在各媒體的報道中,這種傳統祭拜形式越來越多,有多人說這是向祖先們的致敬,是好事。但也有觀點認為,行跪拜禮、朗誦祭文等形式感太重,離百姓的生活很遠。
2008年,端午節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6年過去了,端午節的很多傳統習俗在鄉村還依稀可見,但在大城市卻難得一見。很多城市人把端午節標簽化為“吃粽子放假三天”的休閑日。
湖南省汨羅市屈屈原紀念館原館長劉石林認為,在很多地方,端午節被過度商業化,忽視了民眾參與和體驗?,F在不是傳統需要大眾來拯救,而是大眾的精神生活需要傳統來填補。
?
?
相關鏈接:
北京端午節期間辦演出上百臺 吸引觀眾上萬人次?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