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濟巷“慰安所”的外墻已經支離破碎、千瘡百孔 泱波 攝
7棟老建筑已經被雜草雜樹占據了一大半的位置 泱波 攝
老建筑內垃圾成堆 泱波 攝
中新網南京6月17日電 (記者 申冉)“垃圾滿地、雜草雜樹橫生,火災后千瘡百孔、支離破碎的老屋支架……”17日,南京市文物局文物處處長吳靖向記者確認,該市利濟巷2號的侵華日軍南京利濟巷“慰安所”遺址在6月初已經被確定為市級文保單位。然而,在記者的現場走訪中發現,這處被專家考證為亞洲現存面積最大、被“慰安婦”本人指認過的“慰安所”遺址,經過十年的風吹雨打、缺乏修繕遺棄之后,早已成為廢墟,讓人嘆息。
位于南京市利濟巷2號的7棟民國老宅,早于十多年前,就被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南京師范大學教授經盛鴻考證為侵華日軍在占據南京期間的最大“慰安所”。據其調查,南京現存的至少有大大小小40多處侵華日軍“慰安所”遺址,其中規模最大的就是利濟巷遺址。
“南京是侵華日軍‘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所在地,也是在中國正式推行‘慰安婦’制度的起點,利濟巷‘慰安所’的證史價值尤其重大。”經盛鴻教授介紹,利濟巷2號至18號,原本是民國時期一位富商揚普善建造的高級住宅區“普慶新村”的一部分,日軍占據這里后,將這里改造成東云“慰安所”和故鄉樓“慰安所”,東云里面關著朝鮮籍慰安婦,主要接待日本士兵;后面幾幢小樓里住的則是日本慰安婦,主要接待日本軍官。
2003年11月,80多歲的朝鮮老人樸永心在中、韓兩國學者的陪同下來到利濟巷2號,這位60多年前被迫遠離家鄉來到這里充當侵華日軍“慰安婦”的老人在小樓內認出了自己當年待過的房間,以及種種悲慘往事,痛哭失聲。
盡管有了專家學者的考證和當事者的確認,這7棟有著重要歷史價值的民國建筑卻并沒有得到當地文物部門的認可:在04年的拆遷過程當中,居住在7棟樓里的住戶悉數搬走,留下的空樓卻并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在08年的一場大火中幾乎夷為平地,只剩下了千瘡百孔、支離破碎的支架。隨后的四、五年間,當地政府部門幾乎遺忘了這處遺址,任由其在風雨飄搖中漸漸殘敗,遺址處成了垃圾場,雜草雜樹叢生。
2013年11月,歷盡十年滄桑的利濟巷“慰安所”遺址在瀕臨消失的時候再度被人們想起,薛冰、姚遠、經盛鴻、宋震昊和王宏偉5位南京市民,依據《文物認定管理暫行辦法》,向南京市政府申請將侵華日軍南京利濟巷“慰安所”遺址認定為文物。
作為當事人之一、經盛鴻告訴記者,有“慰安婦”本人確認的“慰安所”遺址,還是亞洲面積最大的,利濟巷2號是對侵華日軍在南京種種罪行的鐵證,真實性無可辯駁,其歷史價值就是定為國家級文物都無可厚非。
不過由于這座“遺址”的尷尬“身份”,在當地政府和文物部門、甚至周邊市民看來,都是一處不甚光彩、不想記起的建筑。
在記者的采訪中,一位居住在附近的、88歲的李大爺告訴記者,日軍南京大屠殺的時候他十歲,是一位真正的“大屠殺幸存者”,雖然對日軍的罪行深惡痛絕,但郭大爺對利濟巷“慰安所”的遺址的保護卻并不贊同,“沒什么提的必要,保存下來也是中國的恥辱?!?/p>
這樣的想法,在當地的政府官員中并不少見,經盛鴻也提到,從2002年他就開始呼吁要保護這處遺址,但當時不少官員都稱這是中國的恥辱要拆掉它,“我反復跟他們說,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這里是日本侵略中國的罪證。只有正視歷史、正視創傷,才能夠不再讓歷史重現?!?/p>
據了解,利濟巷“慰安所”遺址被確認為文物之后,其保護規劃方案已經基本確認,將在不久后向社會公布。
?
?
相關鏈接:
日媒稱日宮古島官兵曾倒賣軍糧 換錢去慰安所?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