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7月1日報道日媒稱,日本政府在7月1日傍晚的臨時內閣會議上決定修改憲法解釋解禁集體自衛權,即使自身未受到攻擊,日本也可以為阻止針對他國的攻擊而行使武力。
資料圖片:6月30日,日本示威者在安倍官邸外集會,手舉標語牌抗議安倍政府試圖解禁集體自衛權。
據日本共同社7月1日報道,日本內閣決定的內容為,如果在日本的存亡受到威脅等情況下,允許必要最小限度地使用武力。相關法案得到完善后,為阻止關系密切的國家受攻擊,自衛隊在海外參加戰爭將成為可能。這是有可能脫離1954年自衛隊建立以來一直堅持的專守防衛理念的安保政策上的重大改變。
首相安倍晉三以日本所處安保環境發生了變化等為由主導了有關解禁的討論。
內閣決定指出“即使是針對他國的武力攻擊,根據其目的、規模、形態也存在威脅到我國安危的情況”,列舉了新“行使武力的三大條件”。
資料圖片:6月30日,日本示威者在東京抗議安倍晉三推動解禁集體自衛權。
內閣決定總結稱,考慮到美國等,在針對他國的攻擊中,存在從根本上剝奪日本國民權利的明確危險時,采取自衛措施“為憲法所允許”。內閣決定中沒有阻止過度行使武力的明確保證。
?
相關鏈接:
萬名日本民眾首相官邸前示威 要安倍晉三下臺
安倍官邸遭萬名日本民眾包圍抗議示威
安倍政府或避免用“集體自衛權” 淡化憲法沖突
【延伸閱讀】
當地時間2014年6月30日,日本東京,日本示威者在安倍官邸外集會,抗議安倍政府試圖解禁集體自衛權。據媒體報道,一項社會調查顯示日本一半左右的選民反對政府解禁集體自衛權的決定。
中新網7月1日電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執政的自民、公明兩黨1日上午召開安全保障法制建設磋商會,就修改憲法解釋以解禁集體自衛權的內閣決定案達成了一致。
自民黨和公明黨在當地時間7月1日上午7時30分起,在東京舉行第12次有關集體自衛權的協商會議,最終討論內閣決定行使集體自衛權的決議案文本。
聯合執政黨就內閣決議案文本內容正式達成協議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于下午召集國家安全保障會議,決定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內閣決議內容。隨后將主持臨時內閣會議,決定行使集體自衛權。
北京時間30號傍晚,上萬日本名民眾聚集在日本首相府前,抗議安倍晉三修改憲法,解禁集體自衛權。
內閣決議案文本表示,集體自衛權的行使范圍包括與日本有親密關系的國家遭受了外敵的攻擊,事態危及日本國民的生命和國家的存亡,日本可以行使有必要的最小限度的武力。
決議案文本還提出了“武力行使三條件”:第一,日本遭受急迫而不公平的侵害;第二,沒有找到其他更好的辦法;第三,有必要行使最小限度的實力。
安倍晉三將在傍晚舉行記者會,就行使集體自衛權問題向日本國民做出說明。
【延伸閱讀】
中新網7月1日電日本政府相關人士29日透露,日本將于近期由內閣會議決定修改憲法解釋以解禁集體自衛權,日本政府考慮不在修改相關法律時使用“集體自衛權”一詞,而是準備使用憲法所允許的“行使武力”、“自衛措施”等表述。臺灣《聯合報》在1日的社論中稱,安倍解禁集體自衛權把日本帶入前所未有的危機中,為東亞區域安全帶來無限的危機,也為日本國民帶來無限的恐懼。
安倍用“外來威脅”擴大集體氛圍
當地時間2014年6月30日,日本東京,日本示威者在安倍官邸外集會,抗議安倍政府試圖解禁集體自衛權。
文章指出,安倍政府在今年3月通過“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為日本武器輸出開啟了大門;現在,安倍政府又決定在今天(7月1日)通過“武力發動”的新三要件,為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鋪平道路。過去30年以來,右翼長期無法做到的事,安倍竟在幾個月之內就做到。
文章稱,安倍通過渲染“外來威脅”來擴大集體氛圍。中日釣魚島主權爭議發生以來,安倍政府便不斷夸大中國軍艦與軍機對于日本的侵犯和威脅,讓日本社會陷入一種集體恐慌,進而支持安倍其連串國家正常化政策。由于這種集體氛圍,連原本堅持和平憲法的公明黨,也不得不認可并支持安倍“有限度”地行使集體自衛權。
文章點出,日本的民意常具有一種吊詭的特性:當某種聲音成為主流民意,逐漸轉化成一種集體氛圍之后,其他不同的聲音不是被刻意消音,就是被有意忽視。因此,當安倍決定解禁集體自衛權時,大家都只注意到安倍內閣的民意支持度,而看不見首相官邸外上千民眾的聚集抗議,也看不見日本地方議會的集體反對,自然更不會看見在新宿車站天橋上自焚抗議“安倍暴走”的男子。
安倍為何要修改集體自衛權呢?文章稱,集體自衛權可以視為“海外出兵”或“介入他國戰爭”的權利,因此,安倍將之視為推動國家正常化的一環。根據日本憲法第九條的解釋,過去日本行使自衛權是僅限于本國直接遭受攻擊之后,作為反擊的“個別自衛權”,而且必須要同時滿足三項條件:一是日本遭到緊急不當的武力侵犯(對象),二是沒有其他合適手段可以排除侵犯(時機),三是武力行使控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手段)。
當地時間2014年6月30日,日本東京,日本示威者在安倍官邸外集會,抗議安倍政府試圖解禁集體自衛權。
解禁自衛權引東亞危機 致日本民眾恐懼
文章認為,這次安倍解禁集體自衛權雖然有助于日本強化與盟國間的軍事合作關系,嚇阻中國的武力威脅,但它也把日本帶入前所未有的危機中。因為今后無論日本是否受到他國攻擊,都有使用武力進行主動干預及阻止的權力;同時,當日本的盟國或是與其關系密切的國家遭受外來的攻擊,日本也都可能“主動被卷入”戰爭中。
文章強調,日本民眾最擔心的是,在集體自衛權修改后,若日本為了行使集體自衛權而在海外與美國一起作戰,日本人將會成為恐怖攻擊的目標,這讓日本原以“保護國民”而派兵海外的美意,頓時大打折扣。有高達六成七的日本民眾反對以修改憲法解釋方式解禁集體自衛權,也有民眾反對以任何方式解禁集體自衛權,這正是主要原因。
文章質問道,安倍曾在“邁向美麗的國度”一書中,描繪他眼中美麗的日本,然而,安倍“有限地”解除集體自衛權,卻為東亞區域安全帶來無限的危機,也為日本國民帶來無限的恐懼。這難道就是安倍眼中的“美麗國度”嗎?
【延伸閱讀】
參考消息網7月1日報道據《日本經濟新聞》6月30日報道,日本經濟新聞社的民調顯示,日本民眾對安倍政府修改安保法律的行動依然持慎重態度。
6月30日,日本示威者在東京抗議安倍晉三推動解禁集體自衛權。
在安倍內閣和自民黨支持群體中,解禁集體自衛權等行動獲得一定支持;但在無黨派群體和公明黨支持群體中,慎重意見占據多數。無黨派指不支持特定政黨的受訪者,占比達40%以上。民調表明,廣大民眾對解禁集體自衛權等行動依然懷有不安和疑慮,如何消除這些擔憂情緒是擺在安倍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
關于集體自衛權,57%的無黨派受訪者認為“不應該行使”,較上一輪民調上升4個百分點。“應該行使”的意見也增加1個百分點,但僅占25%。
在公明黨支持群體中,認為“不應該行使”的意見也超過半數,和自民黨支持群體(53%贊成解禁)形成鮮明反差。
安倍晉三首相試圖通過“修改憲法解釋”,而不是“修憲”來解禁集體自衛權。對于這種手法,62%的無黨派受訪者表示反對,遠超贊成意見的占比(18%)。即便在贊成解禁集體自衛權本身的受訪者中,也有34%對安倍的手法表示不認可。
民眾對安倍政府修改安保法律行動的意見不一,也對安倍內閣和自民黨的支持率造成了影響:內閣支持率為53%,和上月的民調持平,依然處于第二屆安倍內閣成立以來的最低水平,而不支持率升至36%,創新高。
6月30日,日本東京,日本示威者在安倍官邸外集會,手舉標語牌抗議安倍政府試圖解禁集體自衛權。
據路透社東京6月30日電,6月30日的一項調查顯示,半數日本選民反對解除自衛隊海外作戰禁令。
日本警方和目擊者稱,一名男子6月29日在東京一個繁忙的十字路口自焚,抗議政府解禁集體自衛權。
近日記者獲得的日本政府建議草案顯示,解除行使集體自衛權禁令將極大增強日本自衛隊的自由度,也將削弱對日本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及“灰色區域”事件的限制。
安倍所在的執政黨與盟友敲定協議后,內閣料最早于7月1日通過一項決議,重修憲法解釋以解除禁令。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6月28日報道,安倍政府6月27日上午向自民、公明執政兩黨提交了解禁集體自衛權相關內閣決議案最終版本。
這份內閣決議案推翻了該國歷屆內閣遵守的“自衛權發動三條件”,出臺了新的“武力行使三條件”。
日本輿論指出,新的“武力行使三條件”彈性很大,新的政府解釋開啟了日本在海外參與戰爭的道路,這意味著日本戰后和平道路將迎來重大轉折。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6月28日報道,針對安倍政府計劃通過內閣決議決定行使集體自衛權的行動,日本地方議會舉起了反旗,到6月27日為止,至少有24個地方議會通過了反對行使集體自衛權的決議。
【延伸閱讀】
當地時間2014年6月30日,日本東京,日本示威者在安倍官邸外集會,抗議安倍政府試圖解禁集體自衛權。據媒體報道,一項社會調查顯示日本一半左右的選民反對政府解禁集體自衛權的決定。
中新網7月1日電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道,日本內閣會議7月1日或將通過修改憲法解釋以解禁“集體自衛權”。日媒表示,日本自衛隊及防衛大學恐會像伊拉克戰爭時,出現退伍和輟學潮。
日本聯合執政黨的公明黨6月30日召開聯合會議,確認集體自衛權的主導權全權委托執行部,預料在7月1日安全保障法制建設磋商會上,自民黨和公明黨將達成共識,隨后交臨時內閣會議表決通過,首相安倍晉三將開記者會,直接對日本民眾說明。
報道稱,日本自衛隊在2011年“311”強震中塑造親民救災的形象,近年有意當自衛官的高中生增加。日本九州島某學校針對自衛官考試設專班,該校負責人說,近日集體自衛權或將解禁,但報名的考生數沒有影響,“他們擔心的是眼前有沒有工作,不會想這么遠;或許他們覺得,國家不會讓他們陷入生命危險,國家會保護他們。”
據《東京新聞》報道,2003年到2009年自衛隊依“特別法”派遣到伊拉克的時期,培養自衛隊軍官的日本防衛大學(防大)輟學人數及提早退職的日本軍官急速增加;巔峰時是2005年,約4成的人中輟或提前離隊。
日本每年約450人到550人進入防大,防大畢業后任自衛隊軍官,接受半年的專業教育即可升少尉,陸海空自衛隊的幕僚長都是防大出身。平均來說,每年有約2成,即100人左右畢業前中途輟學,或畢業后拒任官或任官后提早退伍。
2001年美國攻打阿富汗,日本政府派自衛隊到印度洋協助進行后勤作業,中輟及提早退伍比例增加到近3成;2003年自衛隊支持伊拉克戰爭,急增到4成。日本軍事記者前田哲男指出,當時進入防大的年輕人多半是受到阪神大地震、柬埔寨的聯合國維和行動感召,但不愿負起戰斗指揮的重責。
【延伸閱讀】
參考消息網6月30日報道日媒稱,有關修改憲法解釋以解禁集體自衛權一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6月上旬曾向身邊人士透露,“一定要在內閣會議上作出決定。即使放棄與公明黨的聯合執政、內閣支持率出現下降,也一定要實現”。他還表示欲加快推進內閣決定的進程。8日得知執政黨試圖推遲決定后,安倍在官邸工作人員面前勃然大怒道,“絕對不允許這種事情發生”。
資料圖片:5月15日,在日本東京,人們在首相府前舉行集會反對解禁集體自衛權。新華社發
據共同社6月28日報道,自民、公明兩黨27日舉行磋商,政府擬于7月1日在內閣會議上決定修改憲法解釋。在安倍的強硬態度之下,打著“和平政黨”旗號卻優先考慮聯合執政的公明黨處于被迫無奈的境地。
圍繞修改憲法解釋以解禁集體自衛權的執政黨磋商于5月20日拉開帷幕。安倍最初并未顯露出急切之情。在磋商開始3個月前的2月25日中午,安倍與公明黨黨首山口那津男在官邸舉行會談時稱“不會在意日程”,表示希望達成細致協議。
報道稱,然而,與安倍溝通渠道較少的公明黨方面卻沒能摸清其真實想法。3月下旬,后來成為執政黨磋商中公明黨方面代表的副黨首北側一雄等人與自民黨前副總裁大島理森進行了接觸。
北側方面強調:“集體自衛權問題關系到公明黨的存亡。應該在明年春季統一地方選舉結束后的夏季得出結論。”公明黨認為只要能夠推遲,安倍有可能會放棄修改憲法解釋。該黨干部透露真實想法稱:“只要內閣支持率出現下降,局面就可能會發生改變。”
報道稱,在執政黨磋商的前半段,主張個別自衛權就可以應對政府提出的具體事例的公明黨占據了主導權。進入6月后,考慮到公明黨方面的意見,政府及自民黨部分人士提出了推遲作出結論的方案。
報道稱,安倍此時則表明了強硬態度。公明黨干部表示,官邸方面傳來“威脅”稱,“即使辭退來自公明黨的國土交通相太田昭宏也要實現(解禁)”、“秋季解散眾院也有可能”,從而一舉扭轉了形勢。
另據日本《朝日新聞》6月28日報道,在內閣決議即將承認集體自衛權之際,日本政府以一問一答的方式,公開了匯總政府想法的“假想問答集”。與內閣決議的曖昧文案相反,“假想問答集”里面寫出了安倍內閣試圖盡可能擴大自衛隊海外使用武力范圍的真實意圖。
日本民眾手舉反對戰爭的標語在首相安倍晉三的官邸外集會,抗議安倍政府試圖修憲。
報道稱,政府的“假想問答集”表明了自衛隊的活動范圍可能會被極大擴展。文中盡量避免使用限定地理范圍等約束性表述,可見盡可能擴大政府裁量權的意圖。
“沒有地理限制嗎?會去他國領土嗎?”。對于這些假設性問題,問答集給出了比較曖昧的回答,其列舉政府提出的行使武力前提的“新三要件”,認為“我國可以采取的措施自然是有限度的”。新三要件包括,“除發生針對我國的攻擊外,發生針對與我國關系密切的他國的武力攻擊,存在我國的存亡受到威脅,國民生命、自由及追求幸福權利從根本上受到侵害等明顯危險的情況時”;“為了排除這種危險,拯救我國存亡,保衛國民,沒有其他適當手段時”。
安倍首相此前曾表示“向他國領土、領海和領空派遣武裝部隊,‘一般’不被憲法所允許”,表達了派遣自衛隊的目的地主要限于公海上的想法。
然而,針對海上排雷,“假想問答集”指出,“即使是屬于‘行使武力’的排雷行動,只要滿足新三要件,憲法不會不允許”,認為可以開展被視為行使武力的排雷行動。
報道稱,政府設想的是在中東海灣霍爾木茲海峽行使集體自衛權的情形。狹窄的海峽被分割為伊朗和阿曼兩國的領海,不存在所謂的公海。實際上,“不進入他國領域”的方針原本就被政府相關人士批評為“與軍事現實相矛盾”。
假想問答集就新三要件中的“從根本上受到侵害等明顯危險”進一步解釋道,“無論威脅發生在哪個地方,都有可能對我國安全造成直接影響”。由于沒有設定距離限制,即便是在“地球另一側”的遙遠的地方,也可以派遣自衛隊。
【延伸閱讀】
資料圖:,約5000名日本民眾聚集在東京日比谷公園,舉行集會反對安倍內閣解禁集體自衛權。圖為日本民眾舉著“反對戰爭”“不要破壞(憲法)第九條”等牌子坐在集會現場。
中新網6月30日電據日本共同社報道,29日,日本政府相關人士稱,日本政府考慮在修改法律時不使用“集體自衛權”一詞,而使用日本憲法所允許的“行使武力”、“自衛措施”等表述,淡化與現行憲法可能產生的抵觸。
報道稱,此舉旨在淡化日本可對他國以第三國為目標的武力攻擊進行反擊的印象,突出集體自衛權對日本防衛的有利一面。另外,日本政府的目的可能還在于照顧對行使集體自衛權持慎重立場的公明黨,使政策的轉變模糊化。
日本政府若在7月1日決定修改憲法解釋,將著手制定法律修正案,以便將來應對為搭載日本僑民的美軍艦船護航、攔截射向美國的導彈等事態。將被修改的有《自衛隊法》和《周邊事態法》等十余部法律。
日本政府相關人士表示,盡管國際法上對集體自衛權和個別自衛權的說法不一,但日本政府擬在國內法統一使用“行使武力”等表述。
報道稱,在日本政府27日向執政黨提出的內閣決定最終文案中,“集體自衛權”的字樣只出現了一次。關于他國針對日本以外國家的攻擊,文案中以“明顯存在國民的權利被徹底剝奪的危險”等為條件,表示憲法允許行使武力,并稱“在國際法上視情況集體自衛權可成為依據”。
文案中還表示,“對國際法上的依據和憲法解釋區別加以理解”。報道稱,日本政府似乎想要強調,與基于《聯合國憲章》的國際社會通用的集體自衛權概念相比,日本的集體自衛權的含義更有限;同時避免與禁止行使集體自衛權的現行憲法解釋產生法律上的抵觸。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