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穩健行”專家系列談三】
作者:盤古智庫理事長、盤古智庫城鎮化首席研究員 易鵬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2013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53.73%,但同時也面臨了人口與資源、環境矛盾加劇,城鄉差距擴大,產業結構升級與就業壓力巨大等問題。所謂新型城鎮化,是指堅持以人為本,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統籌兼顧為原則,推動城市現代化,要由過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規模擴大、空間擴張,改變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務等內涵為中心,真正使我們的城鎮成為具有較高品質的適宜人居之所。新型城鎮化更強調內在質量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動城鎮化由偏重數量規模增加向注重質量內涵提升轉變。
焦海洋圖
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講究“生態文明”,“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就預示著生態文明建設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將展現出更加蓬勃的生機和活力。我認為,想要讓城鎮化建設真正體現出“生態文明”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第一,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讓農業成為一種職業。當前,農村人進城難,城里人想去農村也難。很多農村出來的年輕人在城市并沒有歸屬感,我們要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否則就會成為產生社會不穩定因素。而正是這種風險倒逼城鎮化,讓資本進入農村、農業領域,提高了農業的規模化水平。通過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使以人為主的要素可以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要素流動自然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而也有利于美麗新農村的建設。
第二,要合理確定城市邊界,不能“攤大餅”發展,要給生態留出更多空間,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學會多留白。城市要精而美,走集約化的城鎮化道路。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按照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要求,形成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合理結構;減少對自然的干擾和損害,擴大森林、湖泊、濕地等綠色生態空間比重,同時保護耕地、園地、菜地等農業空間,充分發揮自然以及人工生態系統在氣候調節、水調節等方面的服務功能;節約集約循環利用土地、水等資源。其實,每個城市都有生命,他們都有自己的邊界,邊界外面是綠地、林地、耕地,這就是生態帶、綠化帶,在之外又一個衛星城,亦或是一個或大或小的城市,這種才是生態型的城市群。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