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航MH17客機殘骸照片顯示,其機身上有許多細小孔洞。多名專家分析稱,這些孔洞或是飛機被導彈爆炸后飛散的彈片擊中所致。
MH17客機殘骸照片顯示,其機身上有許多細小孔洞。專家分析稱,這些孔洞或是飛機被導彈爆炸后飛散的彈片擊中所致。現場的照片能告訴我們多少情報,證據是否足以給“兇手”定罪呢?據報道,目前國際調查專家已到達墜機現場附近,但仍沒有正式啟動調查,各國媒體和專家只能從現場拍攝的照片中尋找蛛絲馬跡。
殘骸上大量孔洞由什么造成?
專家分析:由外部打入內部造成
英國媒體援引國防分析家里德·弗斯特的說法稱,機身上出現孔洞一般可能有兩個原因:引擎爆炸或導彈爆炸。弗斯特說,導彈會在距目標30到90米處引爆,產生大量碎片,這些碎片足以重創飛機。國際戰略研究所的道格拉斯認同這一想法,稱馬航客機機身上的損傷與彈頭爆炸產生的效果相符。
BBC援引英國皇家聯合軍種研究院(RUSI)的說法介紹,客機殘骸上的小孔洞是由外部打入內部造成的。
空軍專家陳洪向新京報記者介紹,機身殘骸上出現的這些孔洞圖像并不十分清楚,現在很難下結論,但他也認為可能是被導彈彈片擊中形成的孔洞。陳洪介紹,一般而言,地空導彈不是碰撞式殺傷,而是碎片式殺傷,靠彈片的沖擊穿透性殺傷。
陳洪認為,如果是碎片式殺傷,那應該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碎片式殺傷的面積和孔徑都會有一定規律性,如在一塊殘骸上會有多塊這種孔洞,距離也比較近;第二,飛機殘骸和孔洞上會留有一些火藥的化學物質,化學家或者武器化學專家很容易分析出來。
知遠戰略與防務研究所研究員周晨鳴介紹到,飛機被武器擊中時,一般都會出現濺射的現象,在機身鋁合金已燃燒的情況下,高速飛濺的火花濺射到機身,就會形成孔洞。此外,也有可能是爆炸時被其他東西打到,或者是被導彈上沒有用完的助推劑打到,都會形成圖片中的的樣子。
軍事專家宋忠平向新京報記者介紹,如果是山毛櫸,會造成幾千片的碎片。
不過,RUSI分析家布朗克表示,只根據殘存的一小段機身,很難作出完整爆炸模式的判斷。宋忠平也表示,最終的證據需要專家客觀中立的進行分析,結合殘骸和黑匣子的分析才能夠確定。
墜機現場遭破壞將有何后果?
專家分析:移動飛機殘骸會打亂對分布模式分析
歐安組織觀察員多次進入墜毀現場,其發言人表示,客機的一些主要部分,包括尾翼部分都與前幾次所見的“不太相同”,“似乎有被切割”。不過也有媒體分析稱,此舉可能是為移出遇難者遺體。
航空專家勒蒙特稱,空難后應該像保護犯罪現場一樣保護空難現場,以便在官方調查人員到來前保護證據,但由于MH17墜毀現場的“特殊性”,讓其一直未得到保護。勒蒙特表示,飛機在地面上的殘骸分布模式十分重要,比如,如果殘骸分散區域廣闊,這架飛機應該是“在空中炸毀,在空中被瓦解”。而移動這些殘骸會打亂對模式分析。
墜機現場每一片殘骸都很重要,宋忠平表示,這些碎片都將是空難最直接有力的證據。比如,導彈都由很多零部件組成。每一個部件,哪怕是一個陀螺儀都有批號和編號,從技術角度來說,根些編號能從生產廠家查到歷史記錄,找到該部件是配套給哪個導彈,導彈被賣給哪些國家,從而可以定位導彈部署給誰。
美俄官方認定“兇手”是否有根據?
媒體分析:部分證據是社交網絡上信息
美國高級情報官員22日表示,客機最有可能是遭到烏克蘭東部民間武裝“誤擊”。此外,沒有證據顯示俄羅斯政府與此事直接相關。美國媒體稱,這一結論依據的部分證據是社交網絡上的信息,以及烏克蘭政府最近幾天公布的視頻,并沒有全部得到專家的證實。據新華社
又訊美國情報機構22日通過《華盛頓郵報》公布了一系列“證據”,CIA(美國中情局)等機構通過分析MH17飛行路徑;山導彈路徑;機身殘骸上的導彈爆裂碎片痕跡;烏東民兵聲音辨識與大量現場及社交媒體照片等信息,“確定”馬航悲劇是俄羅斯支持的烏克蘭東部民間武裝所為。
俄羅斯國防部此前也公布了俄軍方一系列相關監控資料,衛星圖顯示墜機后烏克蘭政府軍移動布克防空導彈系統。
知遠戰略與防務研究所研究員周晨鳴認為,盡管美國和俄羅斯都有衛星從空中監測,但即便是美國的反導衛星,要想很清晰地判斷出導彈是從哪里發射的也是很難的。周晨鳴介紹到,衛星的掃描區域其實有限,要想精確地監視某個區域,需要衛星調度中心做機動變軌,衛星才能精確地去掃描地面上某一塊區域,而且不止要掃描一次,要經過多次掃描才能最后疊加出來掃描的圖像。顯然,這一點很難。而在墜機現場遭到破壞的情況下,真相的出爐阻力不小。
相關鏈接:
馬航MH17首批遇難者遺體抵荷蘭 國王首相迎接?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