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主向記者出示的貸款遭受附加條件的證據。
一位企業主向記者爆料稱,貸款中各種克扣的環節讓他本來申請的1000萬元的貸款到手卻只有480多萬元了。記者調查了解到,不少擔保公司做著空手套白狼的生意,且依靠截留的企業資金和擔保金到業內去放高利貸,獲取高額的利息。
文、圖/記者柴京(署名除外)
案例
“申請的貸款是1000萬元,結果拿到手就只有480萬元。”昨日,廣東一小企業主戴先生(化名)無奈地對記者說。他2011年9月貸款,期限為三年,當時利率是基準上浮15%,但要一次性給銀行40萬元理財顧問費用。他將幾張合同和收據擺在記者面前,記者梳理發現,在戴先生申請貸款的過程中,銀行指定的金啟擔保公司不僅收取50萬元的擔保費,還截留了105萬元作為保證金。更令人詫異的是,擔保公司還截留了300萬元資金,強制通過戴先生公司的名義借貸給另一家廣州的裝飾公司。
戴先生告訴記者,由于當時資金需求大,因此就簽下了這種貸款協議,對擔保公司的各種附加條件也無力還擊。戴先生表示,在這個過程中,他還要疏通關系,因此拿到手的資金只有480萬元左右。“我以前白手起家,從來沒有跟銀行借過錢,現在為擴大生產借錢,沒想到卻遭遇了各種強制性的合同以外的條款。”戴先生說。
記者了解到,和戴先生有一樣經歷的小企業主并不在少數,此前就有湖南一家民營企業股東在微博上“自曝”一份向銀行送禮的清單,企業存續5年間送禮達972萬元。
亂象一:利率疊加 資金成本遠高于銀行利率
上周,《千萬保證金遭“轉移” 上億貸款變“不良”》一事遭到業內熱議,而貸款中企業遇到的各種“霸王”條款和擔保“阻礙”也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連日來,記者再次針對相關小微企業貸款亂象進行了深入調查。
盡管監管機構三令五申要支持小微企業信貸,信貸政策也一直在向小微企業傾斜,但記者調查發現,小微企業在貸款方面不僅要面對銀行給出的苛刻條件,而且在貸款方面,幾乎沒有議價能力。
尤其是夾在中間的擔保公司貸款中介等機構,以為小微企業提供擔保以及各種幫助為交換條件,有的會在銀行貸款基準利率之上再“抽水”3個點左右,而且還要扣留貸款額度的10%~20%作為保證金。
記者初步核算,假設目前銀行以8%左右的利率放貸給小微企業,但小微企業再被“強制性”通過擔保公司貸款,最終承擔的直接貸款利率成本至少要在12%左右。
亂象二:附加條件多 隱性成本不容小覷
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已不是新鮮事。記者調查發現,除了較高的貸款利率,其中的隱性成本不容小覷。
就好比上文中提到的擔保公司強制截留部分資金作他用。“這筆錢,擔保公司說借給一家裝飾公司,但是以我的名義給,也就是說,這家公司如果不還錢,銀行就會追著我要錢,我的征信記錄也會受到影響。”戴先生告訴記者,雖然擔保公司稱下游的這家企業將會支付利息,但只是簽訂了一張收據,十分不靠譜。
有的擔保公司還會跟銀行人士里外“勾結”,唆使企業購買理財產品等,“如果不買,他們就說可能申請貸款會有點麻煩,額度和審批都會遇到問題。”企業主鄧先生(化名)告訴記者。
亂象三:擔保公司截留保證金放高利貸
保證金和貸款金遭到截留,又是一個老生常談卻對小微企業來說“傷害”最大的一個部分。
記者調查了解到,不少擔保公司往往空手套白狼,“擔保金都由企業自己出,擔保公司有什么成本?此外,截留了部分資金,很多擔保公司都拿去放高利貸,其中貓膩太多了。”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稱。
“很多擔保公司的注冊資金都是借的。”一位金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現在還有很多擔保代辦公司,只要支付幾萬元,代辦公司就可以幫你將以數千萬甚至上億元的公司注冊資金通過代辦公司辦理注冊手續,注冊成功后兩千萬元注冊資金再被抽走。
擔保業“野蠻生長” 業內呼吁加強監管
目前許多擔保公司熱衷于高風險投資、高息借貸甚至非法集資的情況并不少見。業內人士認為,自2008年金融危機大力鼓勵發展民間擔保業以來,由于準入制度模糊、門檻低,沒有監管責任方等原因,民間擔保一直處于野蠻生長的狀態。
“擔保公司風險確實很大,監管缺位是一個原因,現在是多頭監管,缺乏明確的牽頭監管主體。而且準入門檻相對其他金融機構比較低,所以遍地開花。”金融業內人士蔡先生(化名)稱。
此外,由于近期多個行業不景氣,不少擔保公司也面臨資金鏈斷裂的情況。“有的地區受鋼貿行業影響,從去年到現在,基本上擔保公司已經倒下9成以上。”一位鋼貿人士告訴記者。
“不規范的擔保公司事實上抬高了企業融資成本,亂收費的現象也很嚴重,和降低實體經濟成本的要求相違背。目前擔保業也會有一個洗牌的過程,未來朝著規范發展方向肯定是大勢所趨,但是的確要加強監管。”上述金融業內人士蔡先生表示。
?
相關鏈接:
房貸合同現蹊蹺 合同貸款期限疑遭修改?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