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同齡孩子發育得小
6歲的孿生兄弟王鵬、王賀來自于扎那村一個貧困的六口之家,他們的父親車彥軍也是本村人,做了老王家的上門女婿,孩子也隨了母姓。
車彥軍的岳父有眼疾、年邁體弱,岳母患有氣管炎多年,兩人無法干重活,平日里只能簡單做點家務,幫車彥軍夫婦接送孩子上學。
養家的重擔全部落在了車彥軍夫婦身上。自從2008年底雙胞胎兄弟在蘭州治療腎結石康復回家后,在外面打工漂泊近10年的車彥軍就沒離開過岷縣,“在家種地,或者去其他鄉鎮做泥水匠、打零工賺點錢,老人身體也不好,兩個娃娃也要照顧,根本走不開。”他說。
車彥軍和妻子從清晨5點多上山耕地一直忙到近中午才回家,他們將身上的竹筐卸在院子里,搓著滿是泥的手。山上僅有的兩畝地種著當地特產藥材—當歸和黃芪,這也是六口之家主要的經濟來源之一。
地處西北旱區,常年持續耕種且降雨稀少,近幾年的收成一年不如一年。為了養家,車彥軍夫婦不得不輾轉附近鄉村,靠給人做建筑雜工每天拿7、80元補貼家用,如此算下來,一家人全年收入僅1萬出頭。
11點半,王鵬和王賀跟著姥爺從學校回來,安靜的小院里便熱鬧起來。兩兄弟雖然孿生,但容貌、性格差別很大。哥哥王鵬內向安靜,弟弟王賀則活潑好動。
來年秋天,他們就要上小學一年級,車彥軍說:“從小兩個娃娃就在一起,都形成習慣了,我想他們讀書的時候能一直有個伴。”
“比起村里的同齡孩子,兩個娃娃感覺發育得稍微小一點。老大王鵬19公斤,身高1米;老二王賀21公斤,身高1米05,村里同齡孩子一般都在25公斤左右,個頭也比他們高出3、4厘米。”車彥軍說:“其他方面基本都還正常。”
這個個頭不高、顯得瘦弱的西北男人沉默了一會兒說:“只要兩個娃娃能健康地長大,就是每天討飯吃我也高興。”
花光所有積蓄 靠打零工謀生
2008年7月20日,車彥軍一家平靜的生活因兩個兒子患病被打破。
2008年底,三鹿集團等22家責任企業籌借9.02億元款項,通過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支付患病嬰兒的治療和賠償費用,對近30萬名確診患兒給予一次性現金賠償。同時,22家責任企業還共同出資2億元建立醫療賠償基金,患兒今后一旦出現相關后遺癥,發生的醫療費用由該基金報銷。
據受委托機構中國人壽保險2012年5月公布的信息顯示,運行3年以來,基金已累計辦理支付2055人次,支付金額1242萬元,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醫療賠償基金賠付發生,醫療賠償基金賬戶還有余額1.9億元(含利息)。
據時任定西市岷縣消費者協會秘書長劉陽沖回憶,當時岷縣列入賠償名單的結石患兒有58名,共撥付賠償金19.8萬元,其中一般患兒55名,每人獲得賠償2000元,重癥患兒3名,每人賠償3萬元。“按照當時規定,重癥患兒是指出現急性腎功能衰竭或接受透析、置管、手術等有創傷性檢查或治療,其余為接受一般治療的患兒。”劉陽沖說。
王鵬和王賀分屬一般和重癥患兒,本該領取32000元賠償金的車彥軍,領取賠償的過程并不順利。
車彥軍告訴記者,當時縣消協把雙胞胎名單弄混了,接受手術治療的弟弟王賀被寫錯成王鵬,而王鵬則被誤寫成重癥患兒。因為無法提供相應的治療病歷,車彥軍在1年后才拿到賠償金。
2009年初,由于兩個孩子往返蘭州復查身體,車彥軍沒有再出去打工,僅有的一點積蓄也全部花光,“當時家里特別困難,就靠我每天打點零工賺三四十塊錢維持生活。”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