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8月6日電(記者吳晶晶、余曉潔)為什么魯甸6.5級地震造成如此嚴重的人員傷亡?還會有較大余震么?地震預警的科學性有多大?這次地震跟水利設施建設有沒有關系?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潘懷文6日下午在接受中國政府網訪談時就百姓關注的魯甸地震熱點焦點問題進行回應。
問:為什么我國西南地區地震多發?
潘懷文:中國大陸主要受兩大方面板塊運動的影響,一是來自東面的太平洋板塊對歐亞板塊向下俯沖的作用。二是來自南面印度板塊向北的碰撞擠壓。在這兩個大的力源作用下,中國大陸,特別是在青藏高原及周邊形成強震多發的態勢。這是西南地區地震多發的主因。
問:智利發生8級以上的地震時,建筑物損毀程度和人員傷亡比我們不到7級的地震還小。這是為什么?
潘懷文:智利經濟條件也不是非常好。但它地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周邊,發生過很多巨震。近年,智利對防范地震災害做了大量努力,建筑物抗震性能和質量大幅度提升。
相對來看,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綜合國力增強,總體來看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也在提升,有些地方經受住了破壞性地震的檢驗。與此同時,還有大量的貧困地區建筑物抗震能力相當低下。比如魯甸是國家級貧困縣,歷史欠賬很多,所以房屋垮塌,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一定要注意培養公眾防震減災的意識。經濟條件逐步寬裕時,尤其在新城鎮建設中要把提升建筑物抗震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多進行災害應急演練,提高我國整體抗震能力。
問:您對魯甸地震的余震有何預測?
潘懷文:魯甸地震發生之后,地震部門經過會商研究認為,近幾日還要防范5到6級強余震的發生。這樣的強余震不是說一定會發生,但可能性不能排除。所以,救援隊伍和當地民眾在開展施救時一定要防范余震。我們還在加強監測和研究,隨時關注震情的發展。
問:地震預警的科學性有多大?預警在減輕受災程度上是否起到作用?
潘懷文:大家往往把地震預警和預測這兩個概念混淆。地震預測是指地震還沒有發生之前,我們對未來地震可能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強度的推測。而預警是指在強烈地震已經發生,地震部門依靠在靠近震中區的密集地震觀測臺站快速測定出地震的基本參數,利用地震波向外傳播造成破壞的速度相對慢,和用電波把地震信息向震區傳播速度快的特點,搶在破壞之前把消息傳達到震區。在震中較外圍的區域可以在造成破壞的波動到達前獲知地震消息,采取緊急避險措施。
利用地震預警提供的幾秒至幾十秒的預警時間,可以采取很多措施,比如人員的快速逃生,運行中電梯在就近樓層停靠,高速行駛中的列車減速剎車,行進中的汽車在路邊平穩停車,輸油管線提早自動關閉閘門避免污染及火災等等。
自汶川地震之后,我國已經把地震預警提到議事日程,也在開展一些研究和實驗工作,現在正在籌備建設國家地震烈度速報和預警工程。預警技術本身存在預警盲區等技術局限性。所謂盲區就是在一個大地震發生的震中區,也就是最需要獲得信息的地方,但是由于地震波傳遞到這里的用時很短暫,還來不及獲取預警信息,地震破壞已經發生了。
另外,預警信息也存在誤報和漏報的風險,而且信息發布后可供采取緊急處置的時間極短,也可能導致社會風險。所以地震預警是一個很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多方面共同參與。有一些機構在做一些關于預警的先期實驗,取得了不錯的進展,從目前來看還只是實現了把地震信號快速檢測和初步傳遞,后面避險行動如何采取還有很多問題。總體來看,它的效果還有待進一步評估。
問:興建水庫會不會對地震造成影響?這次地震到底跟水利設施建設有沒有關系?
潘懷文:大型水利設施蓄水之后,庫區往往會發生小地震事件,這有可能和蓄水有關系。但是能否認為一個7、8級的巨大地震事件是和水庫蓄水直接相關呢?我認為這兩者之間沒有必然聯系。大地震的發生必然和地質構造相關。
但是,重大水利設施,特別是壩址的選擇應該是一個非常慎重的過程。一定要選擇比較穩定的地質構造,避開可能的活動斷層,把地震風險降到最低。
?
?
相關鏈接:
眾星心系云南地震災區?黃曉明捐10萬周杰倫50萬?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