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龍頭山鎮營盤村銀廠坡位于楊家松頂。在山腰坪干上,有一個用石頭擺成的“救SOS命”,那是14歲的馮源濤在昨日清晨擺的。
       
     您當前的位置 : 國內新聞>

    云南地震銀廠坡尚無救援 男孩用石塊堆“救SOS命”(圖)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時間:2014-08-07 09:02
      第2頁 :村民生起火堆 等待食物

    羅介翔是羅以安的兒子,他們家的位置在羅以伍家下面200米左右。3日中午飯后,羅介翔跑來和堂哥一起玩耍,羅以安再次見到他,已是當日晚上11點,他被掩埋在1米高的土堆里。而僅3個月大的羅介旭,在4日下午4點才被挖出。

      昨日下午4點,羅以安還來不及脫去孝帽,也還沒解開腰上的白紗。他的褲子分成上下兩截,上截是黑色,下截是條紋,這是他地震當天穿著的褲子。

      羅介翔的母親徐玉仙口袋里一直揣著一張照片,照片右上角寫著“三歲留影”。這是羅介翔留給徐玉仙唯一的念想,震后第二天早上,念兒心切的徐玉仙在廢墟里刨了許久,在臥室的書桌位置拿出了這張照片。

      徐玉仙懷著5個月身孕的大女兒羅介琴,走了30公里山路在昨天中午11點才到達家中。

      羅介琴已經有3年沒有見到小弟弟,地震前的周末,她和羅介翔曾通過電話。

      “大姐,你什么時候回來?我很想你。”

      “我年底就回來了。你想要什么?”

      “我想要一個滑板。”

      “好。你好好讀書,我就買給你。”

      羅介翔還未等來他心愛的滑板,卻在8月5日下午被送往山上下葬。

      8月6日

      20:00

      村民生起火堆 等待帳篷與食物

      銀廠坡幾乎所有的土坯房都被震成廢墟,90戶人家遇難者有17人。

      在銀廠坡,死亡是全村的事情。村民們一起挖人、一起砌墳,今后還要一起面對生活。

    好在,所有的悲慟都不需獨自承受。羅以才的大女兒在看到父母慘不忍睹的遺體后,哭得胸悶氣短,但仍很感激地說:“鄉親們自己家里都有好多事情,還來幫我們家,真的是很感謝他們。”

      從震后到6日下午4點,近50個村民向這個遭受重創的家庭伸出援手。從羅介翔3日晚上11點被刨出至雷碧英5日早上6點被發現,整個過程持續了27小時。4日凌晨,銀廠坡遇上暴雨,雪上加霜。“當時沒有薄膜,都是舉著傘站在山坡上”,尸體就擺在村民們腳邊。5日下午,50位父老鄉親將這6具尸體抬上了山,這一天被抬上山的還有另外11具尸體。

      幸存下來的羅以伍等人想著,要回報為他們奔忙的鄉親們,便湊點錢買點米和菜做了一頓飯。這頓晚餐很簡單,四季豆煮小瓜,涼拌粉絲,涼拌海帶,炒花生米,青椒茄子。以往,對銀廠坡人來說,喪禮上的晚餐做成這樣“有失體統”。然而這頓飯,卻是全村人震后吃上的第一頓飯。

      震后,樹上的梨子、地底的土豆成為村民們的主要食物。5日中午,羅介艷和幾個妹妹從縣城抱回了七箱方便面,到6日下午已經只剩下4盒。在這里,方便面也成了奢侈品。

      晚飯過后,羅江發下山了。他得去山下羅家院子里幫忙搭帳篷。晚上8點,他走在羅家院子的山路上,身后跟著兩個孩子。他經過的地方,有燈光,在一家水泥房的屋檐下,孩子們圍聚在電視機前,里面正播放著此次地震的消息。

      抬起頭,看著距離山坡不到一公里處的銀廠坡。那里的災民在黑暗中生起火堆,等待燈光、帳篷、食物。編后

      希望銀廠坡村民得到及時救助

      此次地震很多受災點位于山區,比較偏僻,加上通信中斷、交通阻隔,救援力量或無法得到準確信息,或無法及時抵達。

      都市時報記者發現了還沒有等到救援力量的龍頭山鎮營盤村銀廠坡,和其他受災點一樣,這里同樣遭受了巨大的創傷,90戶人家中有17人遇難,但村民們沒有消沉,他們自發組織起來,自救,救人,安排生活。

    ?

    相關鏈接

    兩名嬰兒地震災區誕生 母親商量取名平平、安安(組圖)
    云南魯甸地震遇難者撫慰金每人兩萬元人民幣
    地震災區發生滑坡 一海拔千米村莊被沖到400米

    ?

    相關鏈接:
    地震災區發生滑坡 一海拔千米村莊被沖到400米
    云南魯甸地震遇難者撫慰金每人兩萬元人民幣
    兩名嬰兒地震災區誕生 母親商量取名平平、安安(組圖)
    [來源:云南網] [作者:] [編輯:謝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m.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