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生母親當年購買保健品的送貨單和未領貨的產品券
李先生母親當年購買保健品未領貨的產品券。
??? 迷戀保健品
退休女醫生大半退休金買了保健品
“說起來,許多人都不相信這是真的,連我們3兄妹自己都不敢相信。但8年來,我母親確實花了20多萬元購買不同品牌的保健品,可以說,她一大半退休金都花在保健品上了。”提起母親癡迷購買保健品一事,周女士的兒子李先生一臉的無奈。
李先生說,他母親原是南寧一家大醫院的醫生,退休后,母親和父親沒有跟子女住在一起,而且母親的身體也沒有什么大礙,就是腿關節有些小毛病,睡眠也不是很好。
2005年,因為一張投進家中信箱的保健品宣傳單,周女士的生活被完全改變了。當時,年近70歲的她拿著這張宣傳單參加了一個保健品會議,其后便迷上了購買保健品,每月6000多元的退休金,有一大半用在購買保健品上,幾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李先生說,剛開始,母親只買幾百元一盒的保健品。但從2007年開始,她買的保健品品牌越來越多,如某康寶,某酸膠囊等……價格也越來越高,一盒保健品少則1000多元,多則五六千元,都照買不誤,家中半個房間都被保健品堆滿了。
起初,周女士只要聽說某保健品對“抗風濕”、“治失眠”有奇效,就立即登記購買,聽說某保健品搞活動有優惠,也會忙著購買。“我們粗略算了一下,從2005年到2013年,不到8年,母親光買保健品就花了20多萬元。”李先生說。????勸阻不管用
兒女輪流“看管”也難阻止母親購買
李先生說,起初,他回家探望父母,一進門就看到老人花數萬元搬回半個房間的保健品,追問之下,老人卻很得意,說這些都是高科技產品,對身體“好著呢”。
李先生當即上網查詢,確認這些都是沒啥功用的保健食品,便告訴母親已有多人投訴上當受騙,希望她不要再相信這些所謂的保健品,沒想到母親聽了挺不高興的,認為兒子這是心疼錢,不心疼母親。
李先生說,幾年來,他們3兄妹輪番勸說母親,甚至搬回母親住所與她同住在一起,可以說是將母親“看管”起來了,但一點都不管用,母親堆放在房間里的保健品反而越來越多了。
“去年8月,母親去世了,在清理她老人家的遺物時,我們發現還有七八盒保健品連包裝都未拆,才吃了一半的保健品也有10多盒。此外,我們還找到不少購買保健品的送貨單,以及十幾張沒有來得及領取的產品券。”
李先生清算了一下這些產品券,發現其價值3萬余元。今年初,李先生憑著產品券上的地址找到保健品公司,費了不少周折,才退還1萬多元。
不久前,李先生在清理老人房間時,無意中又發現老人還有10多張保健品產品券,價值2萬余元。8月5日下午,李先生找到保健品公司,找關系退掉了這批貨。
記者從李先生提供的送貨單上看到,這些保健品每盒少則一兩千元,多則五六千元,最高的一張送貨單,3盒產品花了1.6萬元,單據總額達13萬余元。
懷疑被洗腦
老年人癡迷購買保健品是缺親情
李先生說,他對母親如此癡迷購買保健品很是不解,按理說,母親是一名醫生,閱歷豐富,應該知道那些保健品是在夸大療效,而且事實證明,她吃了這些保健品也沒有產生什么效果,但老人為何寧愿“上當受騙”,也聽不進兒女的苦勸?
“我們分析,母親可能是被推銷人員‘洗腦’了。這些推銷人員不但夸大保健品的功效,而且時常大打親情牌,經常搞些給老人送贈品的活動,誘騙老人掏錢購買毫無功效的所謂保健品。”李先生說。
心理專家鄭源則認為,周女士的事例并非個例,很多老年人癡迷購買保健品,源于他們對死亡的恐懼,企圖通過購買保健品得到一定的心理安慰,緩解焦慮。
此外,老人還有一種補償心理,因在年輕時忙于工作和照顧老人孩子,對自己的身體照顧日漸減少;現在年紀大了,想補償一下自己。另外,子女不在身邊,老年人也會通過購買保健品等方式,使自己的安全感得以彌補。
鄭源說,對老年人來說,他們很多令人費解的行為不能片面地從表面去看,作為子女,應該更多地從老人的情感需求出發,盡可能多地看望老人或致電問候老人。“多設身處地地與老人談心,了解他們的需求,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相關鏈接:
姚明代言保健品涉虛假宣傳 連帶被訴?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