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震區存滑坡隱患裂縫寬可容指
地震遇難人數增至617人
云南魯甸抗震救災指揮部8日上午舉行發布會,稱截至8日15時,地震造成108.84萬人受災,617人死亡。會澤縣鄢家村周邊出現山體滑坡隱患。
當天下午,成都軍區抗震救災聯合指揮部也舉行了發布會,稱救援將從平壩向山區延伸,從整村整點向分散的單門獨戶拓展,從村莊學校居民地向生產點、道路口、塌方區深入。
少數群眾暫時未領到帳篷
據云南昭通魯甸6.5級地震抗震救災指揮部消息,截至8日15時,地震造成昭通市魯甸縣、巧家縣、昭陽區、永善縣和曲靖市會澤縣108.84萬人受災,617人死亡,112人失蹤,3143人受傷,22.97萬人緊急轉移安置。
云南省民政廳廳長段麗
元介紹,目前重災區龍頭山鎮11個村組實現救災物資發放全覆蓋,受災群眾初步實現有飯吃、有水喝、有臨時安全住所。
他同時表示,一些邊遠村社的少數受災群眾暫時還沒有領到帳篷,存在幾戶十幾個人住一頂帳篷的情況。
72小時雖過搜救仍在繼續
成都軍區抗震救災聯合指揮部8日下午也舉行了新聞發布會,稱雖然72小時搜救期已過,但搜救的任務仍然很重,救災部隊將拓展范圍、延伸渠道,從平壩向山區延伸,從整村整點向分散的單門獨戶拓展,從村莊學校居民地向生產點、道路口、塌方區深入,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百分之百的努力。
地震救援“黃金72小時”過去后,廢墟下大都是遇難者,國家救援隊為滿足罹難者親屬的要求,繼續幫助尋找遇難者。截至8日13時已找到、挖掘出11名遇難者遺體。龍頭山鎮龍泉村一名婦女請求救援隊官兵解救她廢墟下10歲的兒子。救援隊官兵用生命探測儀和搜索犬反復探索毫無生命跡象,但仍然堅持奮戰13個小時,在廢墟下找到了孩子的遺體,并挖出了孩子生前使用的“小兔鬧鐘”,時間永遠固定在4時31分——8月3日孩子遇難的時刻。
地震災區出現山體滑坡隱患
會澤縣紙廠鄉鄢家村,地震導致該村40多棟房屋垮塌,800棟房屋開裂。地震發生后,村子周邊已經出現小規模滑坡和崩塌。
會澤縣國土局副局長王金洪說,鄢家村共有946戶3150人,處在一個近3公里長、1公里左右寬的不穩定斜坡上。5日下午,村委會報告發現裂縫。6日下午檢測時,裂縫加寬到能夠容下一個成年人的手指。裂縫變寬,表明山體地質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山體崩塌的可能性加大。記者將手伸入裂縫測量,發現最寬處能容下2根手指。
□關注堰塞湖
堤壩上傳爆破聲蘑菇云騰起
8日上午9時51分,牛欄江紅石巖段堰塞湖堤壩上傳來爆破聲,一個小型蘑菇云狀的塵灰騰空而起。
在堰塞湖里負責排險現場視頻傳輸的兩名武警官兵說,這是對堰塞湖排險以來,實施的第一次爆破。因堰塞體巨大,無法通過機械開挖,只能對大孤石采取爆破后再開挖。之后堰塞體上還傳來了幾次爆破聲,搶險人員說是在處理巨石。
另據負責堰塞體清理具體施工的武警水電部隊一總隊總隊長范天印說,牛欄江紅石巖堰塞湖排險施工現階段存在三大難點:一是堰塞湖周邊區域環境內不安全因素較多,懸崖上的不穩定巖體無法全面排除,在余震不斷的情況下對施工形成較大影響;二是向堰塞體上轉運大型機械存在困難,堰塞體的位置距離最近的通交通的臨時渡口還有2-3公里的水路,目前轉運機械的路徑只有通過用載重近80噸的舟橋從河岸轉運至堰塞體邊以及一條仍在搶修的懸崖上的機耕道;三是施工的物資和安全保障困難,山間道路運輸能力低,機械和物資調運效率都會受影響。
“與汶川地震中唐家山堰塞湖不同,這次堰塞體的構成多是大石塊,清理過程中還必須輔助以爆破作業,增加了工作量,也無形中增加了施工風險。”范天印說。
現場指揮此次堰塞湖排險工作的武警水電部隊指揮部總工程師馬青春說,危險程度的評估是動態的。就目前堰塞體的情況來講,發生潰堤的可能性不大。
□動態
因災停運電力線路全部恢復
國家能源局8日通報,截至8月7日23時,云南電網因災停運的電力線路已全部恢復;地震造成的停電用戶除被淹及房屋倒塌等不具恢復意義的外,已基本全部恢復供電。昭通地區最高用電負荷已恢復至震前水平。
據通報,截至8月7日20時,震區附近15座水電站大壩除紅石巖整體淹沒在堰塞湖中情況不明外,其他14座大壩無異常情況。
解決八成應急供水需求
據國家防總8日消息,目前云南震區基本解決18.7萬人的應急供水,占需解決應急供水人數的八成。目前,仍有地處震中的龍頭山鎮、火德紅鎮的部分村組應急供水尚未解決,水利部門力爭在9日前基本完成農村應急供水任務。
中志聯發倡議呼吁有序救災
京華時報訊(記者陳蕎)昨天,記者從中國志愿服務聯合會獲悉,云南魯甸地震發生后,中國志愿服務聯合會第一時間向云南省志愿者協會發去慰問信,同時發出倡議書,號召全國志愿服務組織以及全國志愿者積極有序參與云南地震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志愿服務活動。
據介紹,中國志愿服務聯合會將會同中國志愿服務基金會,支持云南地震災區人民幣200萬元。
□特寫官兵廢墟刨錢物交還村民
河邊社在現在的堰塞湖旁,這里的失蹤者已經都找到了。部隊的工作轉向清理危房和為百姓尋找財物。
“我們一共有一百多人,分成十個隊下去找。重點要找的是老百姓的錢、身份證、家譜等,還有一些大件,比如電器等。”昆明警備區東川區人武部部長左鵬濤說。當地人生活不富裕,發掘財物對他們來講非常重要。
河邊社7日正午時氣溫將近30℃,而43歲的陳桂香還穿著粉色的秋衣和一件藍色的外套,不時地擦汗。
“我的衣服都給埋了,沒得換,要不然我也不能穿這鞋啊。”她指著腳上粉色繡花布鞋說。
陳桂香家的三個孩子都在念書,一個上大學,另外兩個上中學。“每年的學費就要三四萬。”這位農家婦女靠著種花椒、上鞋底和賣涼粉一年收入也就一兩萬。
地震時她和孩子們在采花椒。看到房子塌了,她頓時覺得“跑不動了”。“太傷心了,什么也沒了。”她說。她母親的房子里,還埋著兩萬塊錢。
78歲的劉永仁順著梯子爬到自己家的房頂,蹲在那里緊張地看著戰士們汗流浹背地幫他找東西。
“枕頭下面有1690元。”他說,“我還有五雙皮鞋,還有睡覺的鐵床能不能拉出來?”
左鵬濤說,他們會盡量滿足百姓的要求,“但有時候我們也無能為力,比如有一家人有兩包紅糖,很難找。我們不能耽誤太多時間,還有許多危房沒處理,很危險。”
當地余震不斷,即使沒有倒塌的土坯房也已經出現了很大的裂縫。戰士們四人一組輪流在廢墟中找東西時,旁邊有安全員警戒。
東西往往很難找。一方面是由于土坯房倒下后要把土都翻完才能看到下面的東西。另一方面是住戶可能會把值錢的東西放得很隱蔽。
包艷龍他們在76歲的周清國家找了一天,直到7日下午才找到了他一輩子的積蓄24000元。
老周頭上綁著白色繃帶,手里杵著粗木棍,他在地震中傷到了腿和頭。
他早年的積蓄分成六份分別放在枕頭下、墻上的竹筐里、床板下、柜子里、褥子底下等處。
“我年紀大了,得攢著以后生活用。”他說。目前他每年養老金720元,靠編提籃還有些零星收入。
在他家的房子邊上堆著已經發掘出來的物件,不僅有電視機、DVD機這樣比較值錢的,還有碗筷和他孫子的教科書。
當找到老周為自己準備的栗木棺材時,12位戰士才抬得出。
“我覺得特別對不起他們。”老周哭了。
□分析我們的房屋為何“弱不禁震”?
梳理最近幾年國內地震新聞,可以看到幾乎一致的關鍵詞:房屋質量差。2008年汶川地震,磚木建筑也是導致災害損失嚴重的直接原因;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玉樹地區的房屋結構抗震性能差,近些年所建的房屋多使用預制水泥板,易倒塌,對人身的傷害極大;2014年云南魯甸地震,當地經濟條件差,建筑物抗震性能普遍差,成為震級小災害大的主要因素。
地震震不死人,遇難者多數是因房屋倒塌致死的,記者采訪到的多位地震專家這一通俗的說法形象地說明了提高房屋抗震設防標準極為重要。
貧窮和災難往往是伴生關系,越是貧窮落后的地方,發生地震災害時受到的損失往往越大。例如,處于地震帶的日本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開始普及民居抗震設防建設,2005年福岡7.0級地震,死亡1人。而2003年伊朗巴姆6.8級地震,造成了3萬多人死亡。
我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五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地震帶上大量貧困地區的建筑物抗震能力相當低下。有專家表示,2004年他們十多位院士曾提出開展農村抗震安居工程,2011年繼續提出希望將新疆抗震安居經驗向全國推廣,但至今進度仍未達到新疆的標準。
顯然,問題不在反思,而在真正應該反思的當事人、責任人和決策者的缺席,這種缺席,讓每一次事故后的反思都成為一場自欺欺人的游戲和營造“我們在吸取教訓”的集體幻覺。
本版除署名外據新華社
?
相關鏈接
云南地震災區金融綠色通道全面啟動 免除匯款手續費?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