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中國文化里的圣賢,是為這亙古不變的人民而思考命運的。他們與政客不同,政客的服務對象是當權者,圣賢的關懷對象是為民者。他們的思考結果,不是僅為時政出謀劃策,而是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因此,才體現著最本質的人文關懷,才沉淀為歲月洪流中永不淘汰的金玉良言。
(二)為民做主
“民主”在國學里的第二層含義,是“為民做主”,這個概念是對于治國者、對于國家政府而言的。除了一些極端的無政府主義,所有形態的國家都必然要形成統治部門,來代表人民實現對國家的治理,無論這個統治階層,是由世襲擔當,還是由選舉產生。所以,人們就要求國家統治者為民做主。
在中國文化里“民主”一詞最早的出處,是《尚書》里的“天惟時求民主,乃大降顯于成湯”,意思是說,上天在尋求民之主,于是就出現了明君成湯。這里說的“民主”,是指人民的主人,也就是國家統治者。那么什么樣的人才配為人民之主呢?《尚書》里又說“皇天無親,惟徳是輔”,上天沒有偏私親近之人,只輔助賢德之君成事。既然要求君有德,那么君之德就在于能為民做主,所以《荀子》說“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上天生育了人民,并非為了君主,相反,上天設立了君主,卻是為了人民。
古人說的上天,其實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種指代,以這種冥冥天意,來指代政權興衰的客觀規律、指代民眾意愿的結果導向。所以統治者的上位、在位,是這些無形力量在起作用,統治者的飄搖、下臺,也是這些綜合力量在發生作用。而這冥冥中的廣大力量,就來自民意。所以《荀子》里講:“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這也是后來唐代名臣魏征常向唐太宗李世民說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人民的信任交托,托起了統治者的權力;又是人民的信任顛覆,覆滅了統治者的權位。
這種“為民做主”的思想深入人心,直到中國古代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第五任皇帝雍正,還特地在他處理政務的養心殿西暖閣里手書一副對聯,寫道:“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不能用整個天下來供奉國君,要以國君之畢生來治理天下。這句話,也是《史記》中記載堯帝之言的推衍,“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不能損害天下人而只利于一個人。可見,中國古代文明社會,從堯舜時代的開啟,到清王朝的收端,“為民做主”的思想作為國家政府的君德要求而貫穿了始終。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