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您當前的位置 : 國內新聞>

    我國9成農民用房無抗震措施 抗震房補貼杯水車薪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時間:2014-08-17 08:40

      魯甸龍頭山鎮政府的辦公房,亦在地震中倒塌。

      磚木結構的土坯房已成廢墟,遠處有框架結構的新房子佇立完好。

      陳立志站在自家已成一堆黃土的屋外,望著鄰居巋然不動的二層洋房嘆氣,他不知道在外打工的自己何時賺到足夠的錢,蓋上一棟磚混結構的新房,“以前從沒想過土房子不結實,這一次,你看,對比那么明顯。”

      陳家的土坯房在“8·3”云南魯甸地震中倒塌,家里三個不到10歲的孩子被砸死。陳家所在的銀屏村,80人遇難,2人失蹤,除少數被落石砸中致死外,絕大部分均因土坯房倒塌致命。村里的土坯房幾乎在地震中完全倒塌。

      不高的震級,慘重的傷亡。近年歷次地震,抗震性能差的房屋,是奪命主因。農民貧困,多無力建起抗震房屋。民房抗震標準和實際投入缺失,這一點,若不彌補,后患難已。

      京華時報記者王梅實習記者蔣錦桐發自云南北京圖/京華時報記者陶冉攝

      奪命大地震

      8月3日,魯甸縣龍頭山鎮,這一天,整個銀屏村80人遇難,2人失蹤。80人中,70多人因房屋倒塌致命。

      8月3日下午4點,魯甸縣龍頭山鎮,四面環山的銀屏村像往常一樣平靜。農忙時節,連續大雨后放晴,村民紛紛上山摘花椒。

      銀屏村陳家坪子社建在半山腰,村委會便位于陳家坪子社,村委會前的一條小街是村里最繁華的地段,這里有兩三家小賣部和銀屏小學。由于放暑假,小學里并沒有師生。

      陳家有五兄弟,二弟十幾年前去世,其余四兄弟均居住在陳家坪子社。老大陳立志家在小街上方山坡,老三陳立平、老四陳立品和老五陳立帥三家人住在小街下方山坡。四兄弟家每家育有三個兒女。

      4點20分,老三家二兒子陳發奎正在小院里騎自行車。見陳發奎騎得歡快,老三家小女兒、老四家兩個兒子和老五家一兒一女,5個孩子圍著13歲的陳發奎跑,大家爭著要騎車。

      老五家3歲幺兒陳發乾喊著肚子餓,老五媳婦羅開美正張羅著給兒子熱飯吃。

      4點25分,老三家大女兒陳發敏見晴天轉陰,打算把曬在院子里的花椒收回家;羅開美見兩個孩子在外玩耍,把兒子陳發廷和女兒陳發戀斥責回家寫作業,端來了熱好的飯菜,開始給幺兒喂飯。

      4點30分,正在收花椒的陳發敏聽到房子咕隆咕隆地亂顫,她立即朝著5步開外的弟弟妹妹們喊:“快跑!”陳發奎發現院子地面在晃動,他控制不了自行車,從上面摔了下來,之后拉了周圍的3個弟弟妹妹朝院子里離房屋最遠的一角跑去。

      頃刻間,8間老土房在5個孩子眼前倒塌,漫山遍野都是黃煙。震動一停,陳發敏和陳發奎兩人聽到倒塌房屋下,小嬸羅開美在喊“救命。”

      5個孩子跑過去,刨了幾下,發現無用后趕緊跑到大伯家找到大伯母王福瓊求救。

      王福瓊和兒子帶著村里10多個人,開始用工具順著聲音的方向,尋找羅開美,40多分鐘后,羅開美被刨出。

      羅開美被救出后,說了一句“救救我的3個孩子”,便再也不能說出話來。

      三個孩子分別7歲、5歲和3歲,三具遺體在地震發生次日傍晚被全部找到。

      這一天,在陳家坪子社還有3人被倒下的房屋砸死。這一天,整個銀屏村80人遇難,2人失蹤。80人中,70多人因房屋倒塌致命。

      患癌土坯房

      在地震多發地區,平時遮陰擋雨卻沒有抗震能力的房屋,實際上就像潛伏的癌癥,一旦暴發就只能等死。

      6.5級地震奪617條人命,令人震驚。事后,有專家分析說,此次地震造成如此規模傷亡主要原因有四:一是震級較大;二是震源淺;三是災區人口密集,達265人每平方千米;四是災區房屋抗震性能差。

      京華時報記者在龍頭山鎮發現,該次地震導致大多數人員傷亡的原因均為房屋倒塌、下沉所致,只有少部分遇難者被落石砸中致死。

      上述情況,與魯甸農村地區土坯房抗震性能差有關。銀屏村陳家坪子社共42戶人家,有36戶房屋倒塌,基本都為土木結構的土坯房。這些土坯房中房齡長的已有百年歷史,房齡短的也有20年左右。

      陳家此次倒塌的兩層土坯房建于1994年,每層250平方米,已有20年房齡。陳家人沒有考慮過房屋抗震的問題。

      “能建起來有得住就不錯了,想不到那些方面。”老三陳立平說,1994年房屋建完后,家里就欠了2萬塊錢,到2000年后才還清。

      8間土坯房住了三家人。左側三間屋是老三陳立平家,右側五間屋為老四老五兩家合住。

      “我們和老五還沒分家,我們就想能賺個錢,蓋個房子,分個家。”老四媳婦周清翠說。

      老三陳立平去年在幾兄弟中率先蓋了70多平米的兩間磚混結構洋房,一共花費9萬元。陳立平夫婦為此欠下了5萬元。另4萬元是兩人從2004年到浙江打工至今的所有積蓄,“三個孩子在上學,錢都是一點一點摳著剩下來的。”

      2004年,陳立平夫婦和三兄弟四家人,進入浙江建筑工地做臨時工,現在一天150元工錢,“下雨就沒法做。”每人一個月頂多賺到2000多元,刨去吃住,所剩無幾。

      利用從工地上學來的本領,去年,陳立平夫婦自己買來了水泥鋼筋,兩個人一天一天把70多平米的新房蓋起。這兩間自建毛坯房在此次地震中毫發無損。

      陳立平說,村里所有的磚混結構洋房都是自建的,“找幾個人,包吃住,每天給150塊錢工錢,不用幾個月就能建好。”對于這樣的房屋是否抗震,他們也說不清楚,“沒有想過。”

      盡管近10多年來,村里時常發生地震。

      據了解,魯甸縣農村房屋以磚混和土木結構為主,普遍未經抗震設防,抗震性能差。

      此次魯甸地震后,倒塌的多是民房和舊房。很多農戶仍住在土坯房中,很多民房的樓層較高,但部分房屋基本沒有承重框架。

      “我們在地震帶?”

      對于村子所處地震帶一事,村民知之甚少。“我們在地震帶?”京華時報記者采訪時,碰到不少村民的反問。

      這樣的民房難以在魯甸這樣地質災害頻發的地區屹立不倒。

      云南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李連舉介紹,云南地處歐亞和印度洋兩大板塊的碰撞結合帶,震區位于碰撞帶的東側、歐亞板塊中的揚子小板塊內。印度洋板塊向北俯沖擠壓作用時刻都在進行,導致云南地震頻發,地質災害威脅嚴重。

      以龍頭山鎮為中心的30公里范圍內,一直頻發地震:2004年8月10日魯甸桃源5.6級地震;2003年11月15日,魯甸桃源5.1級地震;1983年6月4日,巧家包谷垴4.9級地震;1909年5月15日,魯甸茨院5.5級地震。

      實際上,中國地震局《2014年度全國地震重點危險區匯總研究報告》表明,魯甸縣在2013年底便被劃入“2014年川滇交界東部地震重點危險區域”。

      除了地震,這里地質復雜。

      據調查資料顯示,地震前4縣1區(魯甸縣、巧家縣、會澤縣、永善縣、昭陽區)共有地質災害點1579個,以滑坡、崩塌為主。

      魯甸縣政府官網信息顯示,從今年6月降雨開始,魯甸境內便開始出現泥石流滑坡災情。7月23日,持續降雨就已造成小寨、龍頭山、樂紅三鎮境內發生不同程度的地質災害,尤以龍頭山鎮葫蘆橋山體滑坡最為嚴重。

      7月24日,云南省國土資源廳滇東北地質災害防治專家組組長姜興武一行曾抵達魯甸,深入龍頭山7·23葫蘆橋山體滑坡災害點勘查,當時葫蘆橋滑坡體上方已出現500多米長、三至四米寬的大裂縫,每天都有山體滑坡發生。

      當時姜興武認為:葫蘆橋滑坡體規模大、邊坡陡,處理難度比較大;如果采取削坡方式治理,資金至少需要三千萬到五千萬元,且治理時間至少也要一年半左右。

      7月23日的災情出現后,魯甸縣將受災區域群眾緊急轉移。

      銀屏村離龍頭山鎮約有25公里,銀屏村的箐地社離村委會所在的陳家坪子社還有七八公里的山路。箐地社與另一重災村西屏村分列在一座山的兩面。就在這座山上,每年5月到10月的汛期,時常會出現泥石流和滑坡。22戶村民居住在山腳,受地質災害之困,幸運的是此次地震中,箐地社沒有人員死亡。

      但山頂那塊重達幾千斤的巨石仍然讓這22戶居民不安。

      箐地社社長楊明云稱,只要連續降雨,就有石頭滾下山,“我在家的時候,每天都要上山去看看,那塊大石頭什么情況,哪塊石頭在動了。”

      對于村子所處地震帶一事,村民知之甚少。

      “我們在地震帶?”記者采訪時,碰到不少村民的反問。

      銀屏村村書記李春發介紹,村內共有30個社,彼此比較分散,村里每年會把幾個社并為一個點,分點式組織兩次防震、防滑坡、防泥石流的宣傳培訓,但是參與人數屈指可數,“大多數人外出打工了,剩下的人都在干農活,幾乎沒有人。”

      為此,村里又以社為單位,由社長向每家每戶發放防震防災的小手冊。

      但對于手冊的宣傳防震的效果如何,李春發并不能保證,“我們不可能也做不到強制讓他們看。”

      這一次,塌了的土坯房和站著的磚混房,讓銀屏村的人開始思考房屋抗震的問題。

      這種意識,在2003年時其實就該樹立。

      2003年11月15日凌晨2時49分,魯甸發生5.1級地震,造成4人遇難,14人重傷。

      這一年,銀屏村并未受到地震的威脅,陳家坪子社只有一戶村民家的大門上方出現了一道不大的裂縫。這道裂縫并沒有引起重視,這一家人用水泥把裂縫糊了糊,算是處理。

      “在地震多發地區,平時遮風擋雨卻沒有抗震能力的房屋,實際上就像潛伏的癌癥,一旦暴發就只能等死。”一名接受采訪的國稅局工作人員稱。

      記者在災區看到,有抗震設計的一些樓房確實沒有倒。在震中龍頭山鎮,就在一片土坯房倒塌形成的廢墟旁,6棟采用了抗震設計的小樓屹立不倒。

      補貼杯水車薪

      昭通11個區縣有10個都是國家級貧困縣,用于農村危房改造和地震民居安全工程建設的資金非常有限,改造進度緩慢。

      震后,村民從最直觀的倒塌現狀,認識到了土坯房的脆弱。

      “但也只能是想想,要蓋房子,以我們的情況,要攢錢攢大半輩子。”以銀屏村為例,85%的村民為土坯房。

      “絕大多數遇難者是被倒塌的房子壓死的。”魯甸縣民政局局長馬真賢稱。龍頭山鎮鎮長陳國勇先前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倒塌房屋中至少80%是土坯房,絕大多數罹難者也是死在這些土房子里”。

      當地政府一直在推廣抗震房。魯甸縣經貿局局長蔡明介紹,2003年魯甸發生地震后,縣里就出臺過補助抗震房的指導意見,達到抗震效果的村民新建住房,縣里將給予1萬元補助。

      但“此舉根本沒有推廣開”,蔡明稱,符合要求的抗震房要十幾萬元才能建起,一萬元的補助只是杯水車薪。

      李春發介紹,符合要求的抗震房每平米起碼要花1200到1300元錢,僅圈梁和構造柱就要2萬多元,山村交通不便,交通費和人工費成本又高,80平米的抗震房最少需投入12萬元。“而且農村生產要求大于生活要求,80平米的住房面積遠遠不夠。”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銀屏村的農民人均年收入僅2000元左右,箐地社甚至不到1000元。

      2004年,當地開始“村村通”,修建鄉政府到村委會的道路,為了節省開支,從翠屏村通往銀屏村的銀平公路(一條長約5公里的磚鋪路)由村民自己動手修建。

      銀屏村的箐地社、苦蕎地社、老鷹窩社等5個社,于2011年年中才通電,可以讓摩托車進入箐地社的小道至今沒有。

      “就這樣的條件,平時意識不到抗震房關鍵時刻有救命作用,村民是舍不得也拿不出這些錢來蓋房子的。”蔡明說。

      昭通市的地方財政同樣吃緊,2013年度預算支出260億元,假設轄區內410萬農民建房全部補貼,以4口人一家算,每家只補一萬也要100億。

      上述國稅局工作人員介紹,地理地貌決定了這些村民走不了太遠,“整個區域沒有那么多平整的地方,再一個,他們靠地過活,離開土地活不了,政府在逐步改變、引導,但是這并不能一下子就改變,政府的財力有限,給不了那么多支持。”

      根據中國的防震減災規劃,2020年前后全國縣級以上城市應能夠抗擊6級左右的地震。

      “但在云南,尤其是偏遠的州市、山區,基礎設施尤其是民房基本是不抗震的。”云南省地震局地震防御處處長張俊偉說。

      2012年云南彝良地震時就有報道,昭通11個區縣有10個都是國家級貧困縣,用于農村危房改造和地震民居安全工程建設的資金非常有限,改造進度緩慢。

      昭通市住建局官網顯示,2013年,云南省預下達昭通市農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任務為5.4萬戶,每戶預撥補助資金5000元。

      當時的開工率,在此次地震震中魯甸縣只有59.08%,排名昭通全部11個區縣的倒數第二;竣工率魯甸縣僅有0.08%,排名倒數第一。

      不設防民居

      現在中國90%的農村民用建筑沒有抗震措施,一方面是因為村民沒有抗震意識,另一方面,國家對民房抗震并沒有固定標準。

      震級和烈度是地震致災的兩個關鍵數據。我國采用12個級別評判地震烈度,一般6度可造成破壞,12度就是廢墟一片。

      昭通市11個區縣在抗震設防烈度上有所不同,魯甸為7度設防,巧家為8度設防。8月7日,中國地震局發布魯甸地震烈度圖,震中龍頭山鎮等地最高烈度達9度,超過設防烈度。

      專家認為,設防烈度的提升也會減少傷亡人數。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葉耀先認為,人員傷亡慘重一個方面是相關部門對當地地震的可能烈度估計過低。“魯甸地震區,可能地震基本烈度在六七度,想不到竟然是八九度,國家估計的基本烈度低于本次烈度。”與以往相仿,唐山地震震中烈度有11度,但先前估計為6度;汶川的烈度有11度,原來估計7度。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研究員袁一凡認為,房屋的抗震設防原則應是“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比如一些建筑設防烈度是7度,那在烈度為6度的地震中要做到不損壞,烈度為7度時要做到雖有一定損壞但可以修,烈度為8度時能做到不倒塌,這樣的房屋抗震設防標準才是合格的。

      此次魯甸地震,大多數受訪村民均稱,從未想過房屋受損如此嚴重。“我們這些土坯房,如果沒有大地震,站一百年是沒有問題的。”多位村民稱。

      據當地8月3日統計,地震造成民房倒塌15800戶63200余間、嚴重受損28500戶119700間,一般受損38600戶162120間,連龍頭山鎮政府和派出所都被夷為平地。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所長孫柏濤認為,魯甸當地建筑的工程結構和抗震強度,直接導致了巨大傷亡。

      “土坯房抗震能力差,倒塌時類似山體倒塌,里面的人幾乎沒有生存空間”。孫柏濤說。

      參與救援的14集團軍某摩步旅二營教導員高普介紹,官兵搜救的村民絕大部分是被垮塌的房屋砸傷,找到的死者幾乎全是被砸死或悶死。

      高普介紹,土坯房一倒,泥土把空隙填滿,“里面都是實的,人在里面憋不了多久。”震后當晚震區下起大雨,泥土遇水變成一片泥潭,“這給人的生存帶來了更大的挑戰,也讓搜救難度大大增加。”

      高普記得,在銀屏村一個較遠的公社,垮塌的土和水成了一片泥地,官兵挖掘一具尸體用了三天時間。

      對于民房抗震,孫柏濤稱,國家并沒有固定標準,由各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比如說磚混結構房屋,設計圖紙在哪里不設圈梁、在哪里不做構造柱,基本每個省有一個標準圖,標準圖是推薦性的,不是強制性的。”

      “我國以前建房子基本上沒有考慮抗震,現在新建的房子有一個村鎮民房抗震規范,建議建造帶有圈梁構造柱的房子。”孫柏濤說,現在中國90%的農村民用建筑沒有抗震措施,因為村民沒有抗震意識。“地震畢竟是小概率事件,他們覺得造房子花很多錢,不值得。”

      魯甸當地村民的說法印證了孫柏濤的說法。在當地,民房無論是土坯房還是磚混結構房屋,均由自己找人建,“按照老方法來”。

      孫柏濤曾前往智利考察,“當地地震頻發,每個民眾都有抗震意識,他們也會把房屋建得結實,他們有這種概念:房子倒了,我就什么都沒有了。”智利8.8級地震死了600多人,其中90%左右為海嘯死亡,“房子并不倒。”

      民房抗震到底該誰管?

      政府應該把農村一般住房管起來:政府增加對抗震房的資助投入,同時民房建設也需要報批驗收。

      目前,我國華北的郯廬地震帶經過山東、安徽等地,是大地震帶;近期發生地震的是從甘肅、四川、云南穿下來的南北斷裂帶。“這兩條大地震帶附近,按地震強度來說,山東、遼寧、四川、甘肅、云南,這些地區的房屋必須經設防才好。”新疆、西藏、青海部分地區處在昆侖山地震帶上,地震也比較頻繁,玉樹地震就發生在昆侖山地震帶上。

      孫柏濤稱,如今國家出新的烈度圖時,全部要求設防,但房屋設防要求只監管到城鎮,90%的農村自建房沒有經過地震設防,“雖然有要求,但他不遵守,所以房屋破壞多”。

      對于抗震房屋的推行,孫柏濤認為不能都讓政府拿錢。政府做好標準的設定與普及,“負責出不同開間、不同面積的標準化圖紙,告訴居民這樣的設計抗震。如果選取這種房屋類型,政府給居民資助、地方花一些錢、居民自己再出一些。”

      他的理由是:如果各地都讓國家全部出錢,這需要一筆巨款,國家拿不出來。他的另一個理由是:智利和日本,抗震的民房也是居民自己蓋的,國家只負責推行抗震標準,提升防震意識。

      葉耀先的觀點有所不同,他認為,政府應該出面把農村的一般住房管起來。

      “城鎮的房屋因為按照要求來做,建設需要取得施工許可,蓋好房子需要經過驗收才能使用,都是符合抗震要求的,不符合不能通過驗收。農村的公共建筑,或者比較大規模的建筑一般也沒問題,但農村一般家庭住宅,沒有人管。”葉耀先說,《建筑法》中規定農村住房如果在三百平方米以下、投資不超過三十萬元,農民有地就可以蓋,政府并不會干預。

      “這樣做最早也沒有問題,因為量太大,都管會增加政府負擔,現在國家日益強大,我認為政府有錢可以管了。”汶川地震后,葉耀先一直建議政府應該把農村一般住房管起來:如同城鎮住房建設一樣,農村住房建設也需要報批驗收,這樣才能保證住房符合質量要求。“也有人覺得這樣很困難,比如如此要求農民,他沒有錢怎么辦?我認為可以一步一步來,貧困的地方按規定來,政府支援一部分,加上農民自力更生,這一點是能做到的。”

      誰都知道這個問題要解決,但癥結在錢。

      陳立帥沒有錢。

      地震過后,陳立帥和羅開美夫婦在地震中失去了3個孩子,如今羅開美腰椎骨折,雖然手術成功,但隨時有癱瘓的可能。“孩子沒了,房沒了,媳婦在醫院躺著”,熊字芝擔心陳立帥會發瘋。

      8月5日,得知消息的陳立帥從江西九江返回,趕到家中看到垮塌房屋前幾塊木板上平放著的三個孩子,一屁股坐在地上,嚎啕大哭,之后近一周沒有說過話。

      兩個月前,陳立帥離家到江西九江打工,叮囑孩子聽話,他此行是為了在9月份開學前,給7歲的兒子和5歲的女兒賺夠學費和落戶口的費用。

      兩個月后,他想要為之付出的人都走了。

      楊明云所管理的箐地社22戶村民家中全是土坯房,地震中,房子幸運沒倒,但都已經開裂嚴重無法居住,車子無法進入的區域,楊明云帶著22戶人用彩布搭了簡易的棚子居住。沒錢的箐地社人不知道,這以后的漫長歲月,他們何處安身。

      沒有錢防災,就要花更多的錢救災。這個局面,需要扭轉,因為逝去的生命,救不回來。

    ?

    相關鏈接:

    為魯甸祈福 關于魯甸地震的作文大全
    青海海西都蘭縣發生3.1級地震 震源深度7千米(圖)
    墨西哥中南發生5.8級地震 震源深度53公里(圖)

    ?

    相關鏈接:
    墨西哥中南發生5.8級地震 震源深度53公里(圖)
    青海海西都蘭縣發生3.1級地震 震源深度7千米(圖)
    為魯甸祈福 關于魯甸地震的作文大全
    [來源:京華時報] [作者:] [編輯:覃業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m.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