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賺錢攔不住 盈利“利器”仍是息差
產能過剩、地產滑坡、互聯網金融沖擊,看似身處險境的銀行業,利潤依然可觀。
截至目前,A股上市銀行中已披露2014年中報的有華夏銀行、平安銀行、浦發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上半年凈利潤分別為86.7億、100.72億、226.56億、897.24億和367.73億,合計為1678.95億,同比增速分別為18.77%、33.74%、16.87%、11.15%、5.59%。在H股上市的城商行、農商行業績也很搶眼,哈爾濱銀行、重慶銀行、重慶農商行上半年分別實現利潤16.67億元、19.82億元和35.91億元,同比增長18.1%、25.8%和11.62%。
賺得盆滿缽滿的還有各大外資銀行,今年上半年匯豐中國的自身業務(不含對交通銀行的投資)實現稅前利潤同比大增64%至5.66億美元;東亞和恒生銀行在中國內地的稅前利潤分別較去年同期增長25%、26.4%至15.4億港元和1.63億港元。渣打銀行在包括中國香港、新加坡在內的主要市場呈現不同程度的業績減速,但在中國內地卻獲得了15%的收入正增長,稅前利潤大增65%至1.93億美元,成為收入貢獻最大的地區。
2014年上半年全球利率持續低迷,在金融市場交易量縮減、中國經濟疲軟的大環境下,在中國內地經營的銀行業緣何能夠逆勢突圍?帶動銀行業績上漲的到底是什么?
盈利“利器”還是息差
盡管受利率市場化、互聯網金融沖擊以及金融脫媒影響,資金成本上升,但凈息差仍是中國區內外資銀行業的盈利“利器”。
以浦發銀行為例,上半年利息凈收入464.89億元,占總收入比高達78.75%,僅比去年同期微縮5.65%,是利潤增長背后的最大“動力”。平安銀行是上半年凈利增速最大的上市銀行,同比增長33.74%,其上半年的存貸差、凈利差、凈息差分別同比提升76個基點、29個基點、31個基點。而交通銀行上半年末凈利差和凈利息收益率同比分別下降19個基點和17個基點,受凈息差收窄影響,交通銀行凈利潤增幅最低,下滑至個位數的5.59%。
“在利率市場化的背景下,未來凈利差和凈利息收益率可能會有收窄的趨勢,但我們想把這個趨勢盡量放緩。”8月21日交行行長彭純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第二季度的數據較第一季度有所上升,這說明在資產負債結構的調整上開始顯現成效。
“中行上半年之所以能夠實現兩位數的盈利增長,核心驅動力是確定了正確的發展戰略。上半年中行搶抓市場機遇,實現了四個較快,一是人民幣存款增長較快;二是非利息收入增長較快;三是海外業務增長較快;四是多元化業務增長較快。”中行行長陳四清在8月19日的業績發布會上表示。
主動優化資產負債結構正是陳四清所指的中行發展戰略之一,在眾多財務指標中,上半年凈息差較上年提高3個基點至2.27%。
在息差方面,外資銀行也表現出色。上半年渣打中國凈利息收入同比增長10.5%至4.2億美元,恒生中國凈利息收入同比增加33.4%;由于加強跨境業務合作,恒生中國的存款較2013年底增加6%。
“今年上半年凈息差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1個基點至2.22%,但受存款競爭的加劇推高上半年的融資成本影響,也相應地增加了凈息差壓力,較2013年下半年下降了24個基點至2.22%。”東亞中國稱,但考慮到市場較充足的流動性以及存貸比計算規則的放松,預計東亞中國下半年的凈息差將保持穩定。
中間收入快速增長
為了應對利率市場化,銀行發力中間業務,整體中間業務增長較快。
2014年上半年,華夏銀行實現中間業務收入41.44億元,同比增加8.36億元,增長25.27%。華夏銀行中報稱,一是資產托管業務規模達到9703.56億元,同比增長92.41%,實現托管手續費收入5.05億元,同比增長117.99%;二是國際業務保持較好增長勢頭,國際結算量和國際業務中間業務收入同比增幅均超過15%;三是理財相關業務手續費收入8.73億元,到期理財產品全部按期兌付。
非利息收入快速增長的還有平安銀行。2014年上半年,該行實現非利息凈收入101.79億元,同比增長107.82%。非利息收入在營業收入中的占比由上年同期的20.91%提升至29.31%。
此外,浦發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上半年手續費及傭金也同比增長了64.39%、14.62%和13%。
但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多措并舉著力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提出清理整頓不合理收費,對直接與貸款掛鉤、沒有實質服務內容的收費,一律取消。規范擔保、評估、登記等收費,嚴禁“以貸轉存”、“存貸掛鉤”等行為。
對此,華夏銀行副行長黃金老表示,根據銀監會的要求,今年華夏銀行重新梳理了收費目錄,新版收費價目目前是277項,比往年減少了59項,其中還取消了5項小企業收費。“同時,在新版華夏銀行收費價目的基礎上,今年進一步自主免收13項服務收費,階段性地免除24項服務收費,下調了6項收費標準,共計新增優惠43個項目。”黃金老表示,為此華夏銀行調整了對分支行的中間業務收入考核,減免了基層經營的壓力。
受此影響,華夏銀行把2014年全行中間業務收入的增長目標下調了5個百分點,中間業務收入增速預計比2013年下降27%。
不良之憂高懸
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比年初增加1024億元,達6944億元,連續11個季度上升;不良貸款率1.08%,比年初上升0.08%,為近6個季度的高點。但已公布的8家A股和H股上市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目前均低于1.08%。
各家銀行的中報顯示,關注類貸款多有大幅提升。華夏銀行關注類貸款158.21億元,同比增長28.69%;平安銀行關注類貸款253.32億元,較上年末增長40.52%。浦發銀行關注類貸款28.297億元,同比增長29.65%。
所謂關注類貸款,是介于正常類貸款和不良貸款中間的一類貸款,如其發生“劣變”,將成為不良貸款,進而沖擊銀行資產質量。像逾期貸款一樣,關注類貸款的增加,也往往被視為資產質量異動的預警。
那么,究竟有哪些地區、哪些因素導致了銀行不良貸、不良率在持續上升呢?浦發銀行中報中分析,從地區分布來看,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帶特別是浙江;華夏銀行同樣也提到了這樣的擔憂,受區域風險影響,該集團華東地區不良貸款率超過集團平均比例,達到1.34%。平安銀行也指出,該行新增逾期貸款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地區。
但從客戶群上看,浦發銀行稱主要是中小型民營企業;產生不良貸款的行業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和批發零售業,占到了整個不良貸款的85%。
平安銀行稱不良貸款還集中在個貸方面、制造業和商業三個行業的不良貸款占總額的98%。“個貸不良增加較快,主要是該行主動進行資產結構調整,減少風險低、收益低的房地產按揭貸款。”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