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9月11日消息(海口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晶晶)因為工作條件艱苦,薪資待遇低,以及執業大環境的種種影響,海口357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普遍面臨著留不住專業人才的困境,其中,承擔全市40%群眾基本醫療服務的231家村衛生室有用人才缺口達到五成以上,基層醫療服務功能難以發揮,嚴重阻礙了海口市分級診療結構體系的有效運轉。
今年,針對衛生人才緊缺的現狀,海口市衛生主管部門多方協調,下大力氣招攬人才、留住人才。他們采取農村訂單定向培養、城鄉對口支援、醫生下鄉傳幫帶、發展中醫特色醫療等形式,不斷拓展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最讓村醫們期待的是,年內海口或將實施鎮村一體化管理,村醫們不僅有更多學習進修的機會,還將獲得政府出錢購買的社保,實現“老有所依”的夢想。
鄉村醫生年內或可轉為“公家人”
鎮村一體化衛生服務管理是通過整合鎮村醫療衛生資源,理順鎮村衛生管理體系,規范村衛生室建設,在統一機構設置、規劃建設、人員管理、藥品采配等基礎上,在全市逐步建立防、保、醫相結合,責、權、利相統一,醫療設施標準化,管理規范化,指導和監督體系化,服務質量優質化的管理模式。這個政策一旦落實,意味著鄉村醫生將結束“赤腳”的生存歷史和各自為戰的執業狀況,成為“公家人”,在業務水平的提升和自身待遇方面都得到了保障。
“江源村村衛生室的老醫生去世后,他兒子一直在問有沒有什么保障經費,老醫生雖然干了一輩子,我們也很遺憾。”美蘭區三江鎮衛生院院長陳飛說,許多年老的村醫一旦離開村衛生室,就沒有收入了,所以在沒有新人接班的情況下,超齡醫生們不得不勉強支撐著。“他們從醫一生,老了應該得到一份保障。”陳飛說。
演豐鎮群莊村衛生室的村醫馮玉珠今年才30多歲,在村衛生室當了近10年醫生,她最遺憾的就是自己鮮有學習進修的機會。“鎮村一體化管理開展后,衛生室工作的各方面真正納入到規范管理中,我們醫生也才會獲得更多學習的機會,提高業務能力。”
啟動農村訂單式簽約人才培養
“既要盡量用越來越優越的條件招攬人才,也要自己培養。”海口市衛生局副局長吳光吾說,我市今年啟動訂單定向村醫培養計劃,今明兩年內,將由海口市中醫藥學校負責培養150名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今年的50名“準村醫”已經入學。
據了解,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培養項目是對學員免費開展的,符合條件的醫學生、需與區衛生局簽訂《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培養協議》,學制三年,學費免除,生活費由市、區兩級財政解決一部分,學生個人承擔一部分。三年學習成績合格,頒發畢業證(中專學歷),畢業一年后可報名參加助理執業醫師(鄉村)考試;畢業后需按協議到定向服務單位工作至少6年。
吳光吾說,根據海口的實際情況,以訂單定向免費培養的方式,能為農村輸入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適宜衛生人才,為村醫隊伍輸入“新鮮血液”,使農村老百姓看病就醫難的問題得到根本改善。
此外,由于基層衛生機構人手少,外出學習的機會少,市衛生部門組織市內二、三級醫院醫務人員,定期下鄉進行定點幫扶和實行傳幫帶,以提高基層醫護人員的業務素養,并帶動基層醫療機構的學科建設。
在基層開展中醫特色服務
9月4日,55歲的村民黃啟柱因哮喘病發作,到秀英區長流鎮美德村衛生室開了3副中藥,經醫保報銷后,只花了40多元錢。“現在村衛生室可以開到中藥,比上藥房要便宜,也放心一些。”醫生說,許多老百姓特別愿意到衛生室治慢性病,特別是中老年人,很擁護中醫按摩、理療等服務,每天都有許多“老病號”來。
記者了解到,目前海口231家村衛生室中,只有14家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占村衛生室比例的6.06%,離目標值65%相距甚遠。為此,自去年6月全面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起,已組織了兩期共有300余人次參加中醫針灸技術和中醫藥健康管理項目培訓班。今年7月,委托市中醫藥學校舉辦鄉村醫生培訓班,300余名村醫通過培訓,把中醫服務帶到了農村。以鎮衛生院為核心,中醫技術正在輻射到各個村衛生室,分級診療,康復治療在基層的醫療格局正在逐步實現。
市衛生局透露,近期,我市還將對村衛生室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從事中醫藥服務人員進行中醫適宜技術的培訓和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中醫藥健康管理的培訓。年底前,爭取為全市231家村衛生室統一配備中醫包。
?
?
相關鏈接:
"中醫大師"發跡之路:曾是赤腳醫生 靠"神鞋"發財?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