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是高校新生報到的日子。近日,有海口經濟學院2014級的新生向記者反映,這個學期起,該校的學生必須使用帶一卡通功能的海南電信卡號,還將領機、辦卡、繳費嵌入新生報到流程中。對此,有學生質疑“學校及電信運營商不僅是借規范管理的名義要求學生強制消費,而且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學生反映的情況是否屬實?該校是如何引導新生使用一卡通的?9月10日,記者對此深入采訪。
投訴:新生入學要辦理電信“一卡通”才能吃飯借書
9月10日是海口經濟學院新生報到的日子,令新生“莫名其妙”的是:報到手續結束后,校方還要求他們辦理“一卡通”,理由是便于學校“規范管理”。
何謂“一卡通”?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新生介紹,就是學生憑有效證件(報名發票或收據+身份證),繳納一定額度費用和預存一定的話費即可獲得電信號碼卡一張(黑卡)、電信智能手機一部,同時約定消費即可免費獲得10M寬帶。
據稱,有了這個“一卡通”,每個月繳納最低消費的數額后,學生“就方便很多了”:持這個手機可以到飯堂吃飯、圖書館借書、澡堂消費以及乘坐校車等,也可以對接考勤及便于自學,因為“一卡通”也跟“教務管理系統對接”。
質疑:借規范管理的名義強制學生使用電信“一卡通”
那么“一卡通”對新生來講是否“可用可不用”呢?這位新生說,“如果不辦理這張卡,往后的大學生活會受到許多限制,感覺好像跟學校脫軌一樣”。因為,“按照學校的說法,以后的校園生活學習都必須圍繞著一卡通開展,包括吃飯、考勤、借閱、上網以及洗澡都需要這個系統”。
而且他稱,作為一名新生,“學校這樣要求,很多同學都辦理了,自己如果沒有辦理確實有點脫軌”。但是,他也非常“不滿意”,因為他之前已經有一臺移動卡的手機,為了方便“學校管理及辦理一卡通”,他又按照要求花了將近一千元在學校購買了一臺電信的手機,“只有電信的手機才能配一卡通”。
“學校可以推行智能化的管理,但是不能強制學生指定消費,我們應該有更多的選擇。”這名學生說。
除此之外,今后如果保持這張卡的使用,每個月必須繳納“一定數額的最低消費”。要不然,“這張卡就自動停止使用”。因此,這位同學認為:“雖然為了以后正常生活學習,許多同學都自掏腰包購買了手機和辦理了一卡通,但學校及海南電信的這種做法有強制學生消費的嫌疑。”
現場:校園“一卡通”辦理現場手機熱賣設最低消費
在海口經濟學校的就業指導中心大門處的公告欄里粘貼著新生報到手續的流程圖,辦理“一卡通”也是一個手續。公告中稱,“一卡通”的目的是“方便學生、規范管理”;作用是“可以報到、消費、考勤及自主學習、借閱、與教務管理系統對接”等。
據了解,“為便于學生選擇”,新生在可以辦理“黑卡”(一卡通)和“白卡”。“白卡”不用繳納任何費用,但功能就缺少了許多,“只能吃飯用,其他用不了”;相對來言,雖然需要繳納相應的費用哪怕購買一臺手機,但“黑卡”因為“功能齊全”獲得眾多學生和家長的青睞。
記者了解到,辦理一卡通手續并不復雜,手續辦結后繳納費用便可以開通,開通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辦理相應的消費套餐,其中每月29元的最低消費套餐包含省內上網300M、校內上網700M及通話時長等。
當然,前提是所用的手機必須能用中國電信手機卡,這一條件也讓現場很多家長及新生感到“無奈”:因為幾乎所有的新生之前都帶了一部手機,但由于沒有符合一卡通的要求,他們必須重新再買一臺手機。
記者了解獲悉,現場出賣的手機里有3G和4G“特價專區”,其中3G聯想A770e款的手機賣價為339元,但必須再預存200元的話費,這些話費分20個月完成。
無奈:沒有選擇的選擇多數學生被迫帶兩部手機
記者也了解到,不僅是新生,往屆的學生也表示“不得不辦理一卡通”,因為“如果不辦理,不僅造成一系列的不便,而且上網的費用也很貴,每個月要50元”。所以,在該學院里,記者發現許多學生都帶著兩部手機,“一部必須是專用電信一卡通的”。另外,因為多數人都辦理了,如果“自己沒有辦理,擔心以后的學習生活跟大家脫軌”。
雖然如此,在兩天的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不少學生及家長對辦理一卡通的做法也表示“非議”,但為了“不影響學生今后的生活和學習,只能辦理了,這是沒有選擇的選擇”。他們認為,學校和海南電信的這種做法“沒有尊重用戶自主選擇” ,違背了“公平競爭”的原則,也違背了工信部的相關規定。
校園智能信息化管理已成為趨勢,為了規范管理,2013年,國家工信部出臺了《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進一步規范基礎電信運營企業校園電信業務市場經營行為的意見》,其中明文規定,“電信企業為學校提供的‘校園一卡通’業務不得強制與指定移動通信業務或手機終端捆綁”。海南電信和海口經濟學院的做法到底是方便學生還是強制消費?通信主管部門又是如何監管的?本網將繼續關注。
?
?
相關鏈接:
持三亞旅游一卡通去市內56家餐廳可享折扣?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