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12家日本企業價格壟斷行為處罰12億元的消息發布近一個月后,中國監管部門公開了壟斷罰單的明細。
國家發改委公布信息顯示,對12家日企中的11家開出了行政處罰決定書,其中有10家明確了具體罰金,對于株式會社不二越免除行政處罰。此外,針對日立汽車系統有限公司開出了免除行政處罰決定書。
剩余10家企業,罰款總金額達到12.354億元,其中,金額最高的罰單開給了住友電氣工業株式會社,達到2.904億元;最少的是古河電氣工業株式會社,達到3456萬元。
一位相關部門人士昨日向《第一財經日報》透露,反壟斷的罰款將上繳國庫,成立專門的賬戶。對于公布處罰明細的做法,他表示這是中國反壟斷逐步完善的程序之一。
對于未來的反壟斷方向,這名人士稱不會預設領域或企業。“三個部門執法人員加起來就100多人,很多還不是全職反壟斷,主要的精力還是集中在處理重要的舉報線索。”
“自首”日企免單
根據國家發改委的調查,12家企業壟斷行為持續時間均超過10年。
2000年1月至2010年2月,日立、電裝、愛三、三菱電機、三葉、矢崎、古河、住友等8家日本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為減少競爭,以最有利的價格得到汽車制造商的零部件訂單,在日本頻繁進行雙邊或多邊會談,互相協商價格,多次達成訂單報價協議并予實施。
2000年至2011年6月,不二越、精工、捷太格特、NTN(恩梯恩)等4家軸承生產企業在日本組織召開亞洲研究會、在上海組織召開出口市場會議,討論亞洲地區及中國市場的軸承漲價方針、漲價時機和幅度,交流漲價實施情況。
國家發改委表示,兩個案件中,當事人多次達成并實施價格壟斷協議,違法情節嚴重,國家發展改革委依法予以從重處罰,同時對主動提供重要證據的相關當事人適用了《反壟斷法》減輕或免除處罰的條款。
在天價罰單中,被免單的不二越和免除行政處罰的日立尤為引人關注。對于這兩家公司“從輕發落”的原因,發改委稱其“第一家主動報告達成壟斷協議的有關情況并提供了重要證據,且停止了違法行為”。
有業內人士對本報稱,在調查和取證的過程中,企業的配合程度對最終罰款力度有著重要影響。根據《反壟斷法》第四十六條,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達成并實施壟斷協議的,由反壟斷執法機構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上一年度銷售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
此外,經營者主動向反壟斷執法機構報告達成壟斷協議的有關情況并提供重要證據的,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酌情減輕或者免除對該經營者的處罰。
前述人士介紹,今年上半年,發改委曾與相關企業做過交流,并告知我國“反壟斷法”的有關內容。此后,多家日企紛紛“自首”。
而根據官方媒體此前的報道,企業“自首”,是因為多數國家的反壟斷法規定,經營者主動向反壟斷執法機構報告達成壟斷協議的有關情況并提供重要證據的,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酌情減免對該經營者的處罰,中國的“反壟斷法”也是如此規定。
正式下達行政處罰決定書之前,發改委向企業發出了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這名人士稱,已經有3家企業提出了陳述申辯意見,發改委對符合法律要求的意見進行了采納。
境內營業額超20億元企業受關注
發改委40余人的部門頻頻開出的天價罰單引發相關行業的震動,各大行業巨頭紛紛“中招”。
哪些企業容易成為被關注的對象呢?
本報記者從官方獲得的材料顯示,在中國“反壟斷法”的實踐中,國務院對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審查的申報門檻之一,就是參與集中的經營者在全球范圍內的營業額合計超過100億元人民幣或者在中國境內超過20億元人民幣。這個標準是小企業難以企及的。
前述人士介紹,大型企業是市場競爭的直接受益者,企業達到一定規模,具有足夠強大的市場力量,也具有濫用這種力量的空間、排除或限制競爭的能力。
此外,該人士還強調有關部門十分注重保障被調查企業的合法權利。根據官方材料,執法部門主要保障企業三方面的權利:
一是保障知情權;二是保障陳述、申辯權,發改委曾根據企業的抗辯調低了處罰金額;三是保障聘請律師參與案件調查的權利。
本報上周獲悉,有關部門對奧迪、克萊斯勒(中國)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兩家外資車企的省級市場銷售額處以總計3.1億元反壟斷罰款。針對美國通訊巨頭高通公司的反壟斷調查也已基本結束,將很快進入處罰程序。
近期的反壟斷調查,中國官方多次出面回應強調,中國的反壟斷之劍只斬壟斷行為,并非針對外資企業,也不是為了保護民族品牌。
本報獲得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發改委查處企業及行業協會組織共計335家,其中外資企業33家,約占其查處企業總數的10%;工商部門立案查處涉及外資企業的案件2件,分別為微軟公司涉嫌壟斷案和利樂公司涉嫌壟斷案,僅占其案件總數的5%;商務部審結的875件經營者集中案件中,按照經營者注冊地統計,涉及境內企業的占45%,完全由境外企業參與的占55%。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