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海南省政府新聞發布會通報稱,“海鷗”登陸海南,帶來強降雨,加上風暴潮影響,致使海南省海口、澄邁、臨高、文昌等多個市縣發生內澇。其中海口最為嚴重,25條道路嚴重積水。
“遇雨則澇”,在全國很多城市時常上演。暴雨,也暴露出這些城市共同的“里子”頑疾——排水設施不完善,排水措施相對單一等。歷史欠賬亟需“還清”。省水務廳表示,18個市縣的城市排澇規劃已通過專家評審,上報國家住建部,海南將用10年時間,苦練排水“內功”,解決內澇問題。
椰城變“水城”
風暴潮與增水疊加,雨水海水齊涌入
海口提前打開51座閘門排澇
海水占領了海甸島。
9月16日下午,家住在海口海甸島和平大道的黃良,推開窗戶,看見的是一片汪洋。
打開微信、微博,看看周邊居民貼到網上的圖片,讓黃良大吃一驚。“海鷗”幾乎把整個海甸島變成了一個“大浴缸”,人民大道、和平大道、海甸四東路、海甸五西路等路段,幾乎全部“淪陷”,不少地段積水最深處齊腰。
在海口,不僅是海甸島,龍華路、義龍路、解放路、丘海大道、濱涯路、金龍路等路段也嚴重積水,深度達20-50厘米,最深處達95厘米,積水面積共計17.3平方公里。
澄邁、臨高、文昌等市縣也發生內澇。臨高有2處積水,深度到30-50厘米,長600米;澄邁則有4處積水,深度40厘米,長度達4公里。
這次臺風造成的內澇,顯然猛于7月的那場“威馬遜”。
海南省水文局副局長李龍兵介紹,這是因為臺風登陸恰逢天文大潮,并接近高潮,當時天文潮為2.32米,造成風暴潮與增水疊加(最大增水達2.05米),海口潮位站產生了超歷史最高潮水位4.37米。
“海鷗”不僅導致海水漫過堤壩,進入海口市區和海甸島,并且受海潮頂托,龍昆溝、海甸溪、美舍河、海甸五西路明溝等河道水浸溢出路面,造成與其相連地區發生內澇。
在“海鷗”來臨前,為防止城區大面積積水,海口市組織專門隊伍檢修排水系統和泵站,確保排水設施正常運行,并在每個排水口安排專人看守。隨時關注排水所20條易積水道路視頻監控,打開龍昆北防潮閘、八灶閘門、市政府閘門等51座閘門,確保河溝排澇暢通。臺風登陸的當天中午12時,海口市“三防”指揮部啟動了防洪排澇Ⅳ級響應,進入排水排澇緊急狀態。利用新購置的排水綜合電泵車和抽水機對龍昆北防潮閘、泰華路、濱涯路等積水路段進行抽水,并清理全市140座收水井。
受損的自然水系
隨著城市發展,很多原有的湖泊、河溝被填筑
城市規劃需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水系,綜合治理水環境
“其實,海口本來就是‘水城’。”海南省水利廳城市水務處調研員、高級工程師王永勝博士說,歷史上海口城區面積五分之一是水面。
王永勝說,在海南建省初期,海口主城區內還有大量的湖泊、河溝、池塘和低洼濕地,臺風暴雨時,起到蓄水作用,形成了自然排水系統,很少出現內澇。
與國內其他城市一樣,隨著海口市的發展,原本的水面開始消失。今日國貿一帶,原本是大面積的湖泊;在明珠廣場兩側以及大同路一帶,也有不小的水面。
今年,海口市編寫排水(雨水)防澇系統規劃,專家組在調研后就指出,大規模的城市開發建設,使原本具有蓄水調洪功能的洼地、山塘、湖泊、水庫等被人為填筑破壞或填為它用,破壞原有自然排水系統。
但是,人類的發展,需要改變城市原有的一些地貌,填埋一些洼地等,因此,對于被破壞的自然排澇系統,需要進行一些彌補。
“彌補的措施是,建立次要排水系統,如下水道等,主要考慮公眾日常生活便利。”從事城市排水系統研究與設計工作的高級工程師張辰說,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個城市排水系統都分為主要排水系統和次要排水系統,而主要排水系統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即使沒有人為的規劃設計,一個地區的主要排水系統仍然會自然形成。
專家表示,為了確保城市有序發展,減少居民生命和財產損失,兩套排水系統均應被合理地規劃設計。特別是主要排水系統,更要尊重自然規律,因勢利導,“如果過度破壞原有的自然排水系統,大自然就會在城市里重新形成新的排水系統,低洼道路就變成了蓄水池,也就是內澇。”
省水務廳副廳長沈仲韜也表示,要更新理念,在城市規劃中,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水系,綜合治理水環境。
呼喚“海綿城市”
海口將投183億完善排水防澇系統
5年建設700余萬平方米“海綿地帶”
城市化的進程,減少了水面的同時,也讓硬化路面大幅增加。
“土壤的縫隙像毛細血管一樣,雨水可以通過土壤滲進地下,減少地表的流量。路面硬化,雖然方便了出行,卻堵住了土壤的‘毛細血管’作用,導致地面徑流增加,匯流速度快,低洼地帶就容易積水。”王永勝說。
不少專家也表示,大自然的“滲”功能,在被破壞后,人工設計的城市排水系統,常常將其“遺忘”。
沈仲韜在分析這次城市內澇原因時,就特別強調,“我國現有的排水設施相對單一,沒有綜合考慮下凹式綠地、人工濕地、可滲透路面、透水性廣場等綜合工程措施,很大程度影響了城市排水。”
沈仲韜所提的措施,可以通過徑流量控制,緩解內澇程度。據介紹,降雨后的雨水徑流流入下凹式綠地,經綠地蓄滲后,多余的雨水徑流才流走。而透水性路面可增大地面透水和透氣性,使雨水及時滲入地下土壤。
今年8月,剛剛通過專家評審的《海口市排水防澇綜合規劃》,就試圖彌補這個缺陷。
“我們要根據中央的要求,打造‘海綿城市’。”海口市政府副秘書長吳優說,規劃投入183億元完善海口市排水(雨水)防澇系統,根據海口市降水、下墊面、排水管渠、水資源利用等因素,綜合考慮采取蓄、滯、滲、凈、用、排等多種措施組合的城市排水防澇系統方案。
所謂“海綿城市”,是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布局,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的干擾和損害,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讓城市像海綿一樣,下大雨時吸水,干旱時就把吸收的水再“吐”出來。
業內人士表示,海口市受亞熱帶海洋季風和區域地形的影響,其降雨呈現年際變化大和年內分布明顯不均的特點,汛期雨量可高達年總量的75%-91%。似乎更應該建設“海綿城市”。
“可用中間帶孔的陶土磚建設透水性停車場,用實心的水泥型透水磚建設可滲透路面、透水性廣場,來實現徑流控制,減少城市積澇災害。”參與海口排水防澇規劃的專家表示,而綠化屋頂調節峰值流量效果較顯著,還可降低夏季樓頂溫度。
根據《海口市排水防澇綜合規劃》,新埠島片區、桂林洋高校新區等規劃建設或在建的新城區,建設透水性地面不小于40%,對于城市化程度大的舊城區,建議綠化屋頂率為10%(綠化屋頂面積與總建筑平面面積之比)、透水性地面比率為15%(透水性的廣場、停車場、人行道、公園、居住小區等面積和與總地面面積之比)、下凹式綠地率為25%(下凹式綠地與總綠地面積之比)作為控制標準,進行改造建設。近5年,海口市將新建和新增下凹式綠地、人工濕地、可滲透地面、透水性廣場、透水性停車場,規劃建設總面積776.97萬平方米。
排水管網要跟上城市發展
18市縣城市排澇規劃已上報住建部
海南省將用10年時間解決內澇問題
“從建省到現在,海口已經從小海口變成了大海口,但是排水管卻依然是小排水管。”吳優坦言,海口市現有排水設施建設滯后于城市發展。
吳優說,臺風期間,海口市區24小時降雨量達175.3毫米,達到大暴雨等級,超出了海口市城市道路排水設計的一年一遇排水標準。
目前,海南省各市縣排水管網多數為低于一年一遇的市政排澇標準,而新建區域內排水管網均會并入城市排水主管網,從而造成原有排水管道承載能力不足,甚至不堪重負,極易造成城區大范圍嚴重積水。
以三亞為例,根據2013年底的調查資料,三亞中心城區建成面積52.4km2,雨水灌渠294.71km,覆蓋密度為5.62km/km2,這遠低于發達國家的城市,例如日本,2004年城市排水管道密度就達到了20-30km/km2。
不僅舊城區并未隨著城市發展提升排水標準,不少市縣在建設新城區時,排水管網并未跟上步伐。
沈仲韜表示,日前,18個市縣的城市排澇規劃已通過專家評審,上報國家住建部,海南將用10年時間,解決內澇問題。要針對海口市城市排水設施建設標準偏低的問題,合理確定適度超前排水標準以提高城市排水能力。
海口市將在現有的城市排水分區基礎上,進一步規劃排水分區。排水分區劃分為榮山河以北長流系統、濱江西路系統、五源河系統等27個排水系統。
同時,實施城市內河水系綜合治理工程,包括相關排澇內河的河道堤防護岸工程建設、疏浚、清淤、泵站布設等,將城區河道和榮山河設計防洪標準提升為50年一遇,其他河道設計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具體實施大同溝、大同分洪溝整治工程,道客溝、龍昆溝整治工程,五源河整治工程等10項河流整治工程。
南渡江沿線濱江西路地勢較低,當水位高時易引發外江水位頂托導致排水不暢。目前,南渡江濱江西路沿線流水坡、山內村、國興片區有三座排澇泵站正在建設,此三座泵站可在南渡江水位較高時輔助濱江西路及其周邊區域進行排澇。
三亞、儋州、澄邁、瓊海、文昌等市縣也將實施易澇點改造工程和舊城區灌渠改造工程等。
排水灌渠,要建也要管
灌渠清潔程度影響內澇時間的長短
管網保潔需社會各界共同維護
相比“威馬遜”,“海鷗”造成海口內澇,雖然覆蓋面大,但是持續時間要短些。
“從臺風登陸時開始淹沒和平大道,到了傍晚,積水基本上就排完了,海甸島其他大部分地區都沒有積水,交通恢復暢通。”黃良說,“這次臺風造成的內澇,比以往要來得快、去得也快。”
省水務廳提供的信息顯示,到9月16日22時,除了椰海大道景山學校段和瓊山大道坡上村段、海甸五西路積水外,海口市區所有道路積水全部排完,道路恢復暢通。“這種對比,體現了海口市在應對本次臺風中做足了準備。”有專家表示。
在臺風“海鷗”期間,海口市就對海甸片區各條道路、義龍路、文明東路、龍華路、濱涯路等95條道路及大同溝等河道進行巡查,清理140座收水井。
王永勝表示,只有整個管網保持暢通,才能夠及時排出積水。而保持灌渠的清潔,需要社會共同的維護。
“例如,市民不能向道路上丟垃圾,更不能向收水井丟垃圾,不然很容易造成灌渠堵塞。要保持道路清潔,否則,下雨時,路面上的垃圾會沖到收水井,也會造成堵塞。”王永勝說。
目前,海南不少市縣排水防澇管理體制仍有很大的局限性,存在管理責任制度不明確和多部門交叉管理等問題。
《海口市排水防澇綜合規劃》表示,將推進海口城市水務一體化管理改革,建立統一協調的防洪排澇管理體制。建立部門聯動機制,變“多條龍管水”為“一條龍管水”,其中,規定住建部門要加強城區排澇設施建設和維護管理,城管執法部門要搞好城區排水管網日常清淤維護工作。
專家反思大壩防洪模式
洪水來時,激流沖擊大壩,存隱患
洪水退時,大壩阻雨水入河,存內澇
近幾年的城市內澇在全國各地頻發,并且內澇持續時間長,這引發了專家們對目前城市防洪措施的反思。
“目前,我國大部分城市防洪,主要是建大壩,把洪水攔在城市之外。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受淹面積和頻率,降低了災害,但是,是否大壩建得越高越好呢?”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說。
這位專家提出,現在大壩經常動輒是50年一遇的標準,建得過高,雖然把洪水攔在了城市之外,但是暴雨是從天而降,大壩也會積留住城市里的水,排不出去。此外,隨著城市開發,河道變得越來越窄,而大壩建得越來越高,若真的碰上50年一遇的洪水來臨,形成強大的激流,大壩是否能夠頂得住?隱患太大。
“大壩需要建,但是也要科學對待。根據大自然的規律,當洪峰來時,水流到河岸邊的區域,通過增加河面,降低流速,使水的沖擊力減緩。而當洪峰退去時,城市里的水,也就可以排進河里,減少內澇持續的時間。”
“此外,全國不少城市積極開發沿河區域,建設河景房,并且大部分是高檔小區,為了防止經常性被淹,會填高沿河區域,導致河岸越來越高,某種程度上將城市變成了一個‘碗’字的地形。”另一位專家也表示,一旦城市發生內澇,水不能自然流入河里,就需要借助水泵,而水泵站建設需要成本,排水時間也長。
專家們表示,城市排水防澇可能需要改變觀念:一方面出現降雨量不是特別大時,要考慮不能出現內澇,另一方面,如果降雨量特別大,則需要考慮的是減少內澇時間,而不是一味“防澇”。(記者況昌勛通訊員張國強)
海口重點整治
●義龍東路
●義龍西路
●龍華西路
●華海路與金龍路交匯處
●鹽灶路
●廣場路
●濱江西路
●龍華路
●和平南路
●海甸島片區(包括人民大道、和平大道、海甸三西路、海達路)
●板橋路
●紅城湖路
●濱涯路
●城西路南航司令部門前
●永萬東路
●丘海大道延長線
●椰海大道(景山學校段)
●濱海西路(粵海大道北段、濱西路南港碼頭段)
●瓊山大道●南海大道藥谷段(許麗/輯)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